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9月社會融資陡增至1.65萬億銀行表外業務風險放大

2012-10-16 00:33:5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較為樂觀的看法是,融資需求出現了改善,但也有分析認為,這是銀行通過表外業務曲線規避風險和資產考核指標。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央行10月12日公布的數據就像好消息和壞消息的游戲: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僅6232億元,低于此前許多市場機構的預期,但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卻高達1.65萬億元,同比和環比增幅均令人驚嘆。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65萬億元中,新增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均同比大幅增多。多位業內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應關注銀行表外業務暗藏的風險。

信貸平穩增長

10月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人民幣貸款新增6232億元,低于市場預期。

“9月信貸少一些,到了三四季度本身貸款需求弱一些,這也很正常,往年也一樣。全年達到8.5萬億元沒有問題。”渣打銀行經濟分析師李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諸建芳認為,全年信貸投放肯定會超出7.5萬億元,預計全年在8萬余億元的水平。

今年前三個季度,央行均保持了信貸的平穩增長。截至9月末,全年信貸投放量已達到6.72萬億元。

在貨幣供應量上升和政府各項穩增長措施的影響下,中國官方9月制造業PMI回升至49.8,接近榮枯分水嶺,在連續4個月回落后首次回升。

盡管如此,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撰文稱,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十分嚴峻,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不斷加強,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對于后續的貨幣政策工具,諸建芳表示,“前段時間央行主要通過逆回購調整流動性,預計將來還是會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來釋放流動性,做一些變化。”他認為央行對利率的調整仍相對謹慎,因為CPI漲幅仍有可能回升,加上美國推出QE3這一背景,我國降息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此外,12日央行還更新了“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該表顯示,8月央行外匯占款增加了55.36億元人民幣。央行上月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外匯占款減少174.34億元,由于全口徑的外匯占款由央行外匯占款和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兩部分組成,因此8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實際減少了229.69億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認為,央行外匯占款仍有少量增長,可能是央行遲遲未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原因之一。

表外融資暗藏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在9月人民幣新增貸款低于預期的背景下,當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65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4041億元和1.22萬億元,超出市場預期。

其中,9月信托貸款增加2024億元,而8月信托貸款增加1180億元;9月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2163億元,同比多增5524億元,而8月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844億元,同比少增2496億元,委托貸款增加1449億元,同比多增5524億元。

對于以上數據,較為樂觀的看法是:融資需求出現了改善。李煒認為,社會融資規模出現比較大的增長是比較可喜的現象,“可以看到季度末效應下,票據融資增長很快,這說明融資需求在改善,經濟開始企穩,但不會有很大幅度的反彈”。

不過非貸款渠道的融資規模增加也引起了市場人士的擔憂。

“企業盈利能力下降,銀行可貸款的標的公司數量也在下降,信托貸款這種變相的融資渠道出現,(說明)表外業務規模在增大。”國盛證券研究所所長周明劍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9月新增貸款并不多,原因一方面是銀行壞賬率在上升,會謹慎選擇貸款標的,另一方面,銀行又要把錢貸出去。因此銀行只能采取曲線方式規避風險和資產考核指標。未來信托渠道、資產管理渠道甚至保險渠道都有可能出現。

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在日前的一篇評論中指出,要關注銀行業表外理財產品的泛濫,并提示其中可能存在欺詐。

此外,前三季度企業債券凈融資1.56萬億元,同比增7186億元,在社會融資規模中占比13.3%,同比提高4.7個百分點。

一位關注地方政府發債項目的評級公司分析師對記者表示,交易所市場的城投債由于利率較高,券商和基金等機構的投資意愿較大,但在銀行間市場,很多大行仍持謹慎態度。隨著政策放寬地方政府發債的標準,未來城投債的質量將出現下移,風險增大。

替換為““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www.jzqfr.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