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就業或正式起航 美復蘇成全球經濟唯一亮色

2012-10-13 02:38:06

 每經編輯|鐘舒 實習記者 劉銘    

鐘舒 實習記者 劉銘

西方諺語說:Onlytimewiltel,翻譯成中文大意是“只有時間才能證明一切”。10月5日,美國勞工部公布了9月非農就業報告,數據顯示,美國失業率由8.1%驟降至7.8%,在大選關頭出爐的這一數據甫一公開就遭遇了強烈質疑。然而,就在人們圍繞著就業報告是否造假討論甚是激烈之時,11日公布的一周初請失業金人數卻大幅低于預期,更創下四年半來最低,這似乎又印證了美國就業市場確在改善的猜測。

誠然,從謹慎角度來看,內部“財政懸崖”的一觸即發和外圍歐債之疾的反復,使美國經濟的復蘇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始自去年四季度以來的多項宏觀、微觀指標的持續好轉似乎又在證明,美國經濟正在向正軌運行。 每經記者

捷報頻傳 就業現好轉

最新出爐的美國周初請失業金人數對市場中的樂觀派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本周四(10月11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截至10月6日的一周中,初請失業金人數環比大幅下降3萬至33.9萬,不僅明顯好于37萬的市場預期,同時也創下自2008年2月以來單周新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的新低;與此同時,該周初請失業金人數的四周移動平均值環比減少1.15萬,至36.4萬,后者創下今年三月末以來新低。

對于本次初請失業金人數的大幅下降,摩根大通駐紐約經濟學家DanielSilver評論稱,加州可能是導致季調后數據大幅下降的原因之一,因為該州的人口規模巨大,而且過去該州的申領失業金人數“波動劇烈”。Silver認為,下周公布的申領失業金人數可能會有所回升,但若撇開這種潛在的波動性,申領失業金人數的總體變化趨勢仍在改善。

毫無疑問,申領失業金人數明顯好于預期的表現結合此前的9月失業率數據,已經令市場猜測,美國就業市場或已正式起航。

10月5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非農報告顯示,9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11.4萬,失業率跌至7.8%,創下至2009年1月以來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在連續43個月高企于8%以上之后,9月失業率的驟降卻因其時間點與大選重合而遭到市場的強烈質疑。盡管如此,許多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在對數據進行分析之后還是得出結論:美國就業市場的確出現了好轉。

近日,針對通用電氣前CEO杰克·韋爾奇(JackWelch)質疑美國就業數據造假的評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撰文表示,月度就業報告基于兩項調查,即對雇主和家庭的分別隨機抽樣,前者將生成新增非農就業人數,而后者將生成失業率。

克魯格曼指出,美國經濟仍遠低于正常水平,且就業市場離回到衰退前水平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從過去一年的趨勢來看,兩項調查均顯示就業市場正在改善,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債務負擔的減少以及樓市的復蘇將最終使美國重返充分就業之路。

布魯金斯學會:美國經濟一枝獨秀

在全球經濟持續疲軟的大環境下,美國在就業市場取得的突破,超過了此前很多經濟學家的預期;而失業率的進一步下降也將給美國經濟的復蘇添上一把火。

市場方面,9月非農就業數據公布當天,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即創下五年新高,市場風險偏好大幅上升,風險貨幣以及大宗商品價格紛紛上漲。

據英國《金融時報》7日報道,布魯金斯學會表示,盡管各國央行已經盡可能刺激經濟增長,但效果不佳;全球經濟復蘇已經命懸一線,美國經濟是如今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最新的布魯金斯--金融時報經 濟 復 蘇 追 蹤 指 標 (TrackingIndexesfortheGlobalEconomicRecovery)就顯示,盡管多數國家的經濟數據和信心指標惡化,美國經濟卻一枝獨秀,仍保持著合理的增長動能。

本周三(10月10日),美聯儲發布了最新一期美國經濟褐皮書,該報告顯示,美國經濟沒有陷入衰退的風險,整體處于緩慢溫和的增長狀態。房地產市場的回穩為美國經濟的持續復蘇奠定了基礎;制造業方面雖然在此前受到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增速放緩的負面影響,但在近期也保持了均衡,甚至在某些方面得到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美聯儲在9月14日啟動了開放式QE3,并強調“如果勞動力市場沒有實質性的改善,美聯儲會繼續購買MBS,同時還會購買額外的資產,并實施其他政策工具”。

部分市場分析師認為,此次失業率的下降不僅是9月單月的成果,還應該被看做是美國近幾個月來在就業市場上取得持續進展的佐證。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盡管9月失業率“看上去很美”,但美國就業市場的改善恐怕難以持續。

彭博首席經濟學家JosephBrusuelas指出,美國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持續下降是不現實的,在年底很有可能會回到8%以上。美聯儲副主席JanetYellen也表示,擔心國內住房市場以及歐洲經濟的低迷會危及美國經濟的復蘇。

·延伸閱讀

美國真實復蘇仍面臨產業結構挑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歷史數據發現,在二戰后美國失業率曾三次突破9%,分別是1975年、1982年~1983年以及2009年~2011年。在這三個時期,美國經濟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衰退。1975年GDP下降0.2%,1982年下降1.9%,2009年下降3.1%。而隨著次年失業率的逐漸改善,GDP也出現增長,1976年、1983年和2010年的增速分別為5.4%,4.5%和2.4%。由此可見,失業率對于美國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此次失業率的下降也很有可能預示著美國經濟的復蘇。

次貸危機是造成最近一次,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失業潮的罪魁禍首。在2007年,美國失業率還維持在5%以下,然而金融危機爆發后,失業率從2008年開始躥升,2009年10月達到最高點,為10%,雖不及1982年~1983年的10.8%,但高失業率(高于9%)維持了近30個月,由此可見,次貸危機的破壞力之大,影響之廣。

記者留意到,大通證券12日發布宏觀研究報告指出,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就業崗位的損失數量超過400萬個,而第三季度平均新增就業人數為14.6萬人,忽略新增的應屆畢業生以及重返崗位的勞動力,以當前的速度還需要至少三年才能挽回衰退前損失的工作崗位。

另據美聯儲的預計,美國需要長期保持月均新增25萬個就業崗位,才能使失業率達到金融危機前6%的水平。

該報告還指出,目前美國長期失業人數(失業超過6個月)已經超過500萬人,與奧巴馬上任前的270萬人相比上升近一倍。而在二戰后至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長期失業人數一直保持在300萬人的水平。長期失業不僅使求職者心灰意冷,更可能會令其失去職業技能,逐漸喪失就業能力。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曾指出,長期失業是一場 “國家危機”。一旦失業者失去就業能力,勞動人口便會減少,影響產出,造成經濟遲滯。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已經走過了最壞的階段,奧巴馬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在短期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從長遠來看,目前美國的就業問題不僅是周期性失業以及經濟增長下滑造成的失業,更多的是源于頭三十年全球的產業轉移。

她進一步分析道,美國把整個制造業的低端環節轉移到諸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造成其實體經濟的薄弱,尤其是制造業的空心化,使得其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雖然美國近期開始引領產業升級,但與之相匹配的產業工人和勞動力又不能相適應,其過度虛擬化的產業結構依舊難以轉型。強資本、弱勞動的傳統格局依然不會改變,由此造成的結構性失業是不可避免的。而高失業率直接影響的便是消費,美國經濟增長的70%都來源于消費,過高的失業率會制約美國的長期經濟增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