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IPO

每經網首頁 > IPO > 正文

今年以來近八成虧損 發行節奏公司監管成關注點

上海證券報 2012-10-11 08:51:39

 

上海證券報·個人股票投資者狀況季度調查報告顯示——

今年以來近八成虧損 發行節奏公司監管成關注點

上海證券報近日針對當前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人口學特征、投資習慣、后市觀點等問題進行季度調查,調查范圍覆蓋全國大中小各線城市。調查顯示,昔日帶著“短視”、“投機”烙印的個人投資者正在發生蛻變,其投資行為日顯成熟,短線炒作現象逐漸退潮,個人跟蹤研究取代道聽途說成為投資者判斷的主要依據。

但不容忽視的是,A股市場連續低迷對個人投資者積極性挫傷較大,短期內持悲觀觀點的投資者成為主流。半數投資者表示無法承受A股繼續下跌。同時,新股發行節奏過快、新上市公司過度包裝等現象已成為最受個人投資者詬病的問題。⊙本報記者 浦泓毅

參與投資者調查的營業部(排名不分先后):

東北證券(000686)投資顧問部及各營業部、東方證券各營業部、方正證券(601901)浙江分公司、國泰君安上海大渡河路營業部、光大證券(601788)上海松江營業部、英大證券蘭州營業部、興業證券(601377)上海天鑰橋營業部、興業證券上海民生路營業部、興業證券上海金陵(600621)東路營業部、江海證券上海瑞金路營業部、國都證券上海通北路營業部、長江證券(000783)上海天鑰橋營業部、華龍證券西安營業部、廣發證券上海東方路營業部、廣發證券(000776)上海玉蘭路營業部、華創證券貴州六盤水營業部、國元證券(000728)安徽宣城營業部。在此深表感謝!

A

中青年成為投資主力

半數受過高等教育

統計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個人投資者中,男性投資者占61.3%,女性投資者占38.7%,顯示男性投資者目前仍在個人投資者中占主流位置。

年齡方面,20歲以下的個人投資者占比最少,僅為總數的2.2%,20歲至30歲、30歲至40歲、40歲至50歲、50歲至60歲及60歲以上的個人投資者占比分別為16.2%、25.2%、25.9%、19.7%及10.7%,顯示出明顯的正態分布特征。

而在股齡方面,則以5至10年股齡以及10至15年股齡最為集中,在總數中的占比分別達到25.3%及24%。股齡一年的占比為5.5%,1至3年的為18.8%,3至5年的為18.0%,擁有15年以上股齡的老投資者在總數中的占比為8.5%。

在教育程度方面,學歷由低到高的分布情況分別為:小學及以下學歷投資者占比2.3%,初中學歷投資者占比14.8%,中專、高中及高職學歷投資者26.5%,大學及大專學歷投資者50.1%,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投資者6.3%。

上述數據顯示,目前A股個人投資者年齡主要集中在30歲至50歲之間,這些投資者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總數56.3%。

受教育程度較高,擁有穩定收入,同時也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口群體構成了當前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的主力軍。

主力人群青睞網上交易

統計數據顯示,網上交易已成為投資者首選,59.1%的投資者表示網上交易是其主要交易形式。同時有27.3%的個人投資者仍然選擇傳統的營業部下單方式作為其主要交易方式,而選擇手機委托及電話委托作為主要交易方式的個人投資者分別占總數的7.8%及5.8%。

從年齡分布來看,20至50歲之間的個人投資者中以網上交易為主要交易形式的投資者均超過6成,其中30至40歲的個人投資者為網上交易最為普及的人群,覆蓋面達75%。而年齡較大的投資者則更青睞前往營業部交易,50至60歲的個人投資者中有38.5%青睞營業部交易,60歲以上的個人投資者中這一比例則達到了55.8%。

從券商營業部反饋的情況也為上述數據提供了驗證。今年以來券商營業部常出現門庭冷落的現象,由于營業部現場交易功能日顯薄弱,削減交易大廳甚至取消交易大廳正成為越來越多券商營業部的選擇。上海某新近重新裝修的老牌券商營業部負責人就表示,新的營業部取消了營業大廳,轉而設置了若干以會所標準布置的會議室、洽談室等,加強了營業部提供財富管理服務的功能。而其他較新設立的營業部,輕型化、低成本已成為越來越多券商的選擇。

B

投資行為趨于理性

短炒縮水 中長線擴容

隨著高學歷、穩定收入特征的人群逐漸成為投資者主力,投資者投資行為也逐漸趨于理性。其中最明顯的現象在于原本在中小投資者中大行其道的短線投資者比例逐漸下降,在年齡較長的主力人群中,中長線投資策略逐漸獲得認同。

調查數據顯示,46.3%的投資者認為自己屬于中線投資者,短線投資者和長線投資者的比例則分別為32%及21.7%。

在個股偏好方面,更多投資者同樣選擇較為中庸的選項,有52.3%的投資者認為自己更青睞股價適中的個股,青睞低價股的投資者也為數不少,占比達41.5%,而高價股則顯得曲高和寡,僅有6.3%的投資者有投資興趣。

同時,有46.6%的投資者樂于持有市值適中的個股,樂于投資小盤股與青睞大盤股的投資者占比分別為32.1%與21.3%。

年齡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個人投資者的投資風格。數據顯示,30歲以下的投資者中采取短線投資策略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層。有45%的年輕投資者青睞短線交易策略,而在相對更為年長的投資者中,這一比例則僅為29%。隨著年齡增長,長線投資理念也更為普及。數據顯示,20歲至60歲以上投資者中長線投資的擁躉每隔10年呈逐層增長態勢,分別為6.3%、13%、22.5%、26.6%及44.2%。

有投資者表示,A股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鍛煉出一批經驗老到的成熟投資者。豐富的社會閱歷與投資經驗使他們不再容易受到過去類似莊家做盤的騙局左右,追漲殺跌的沖動也不再像A股市場建立之初那樣蠢蠢欲動。

“那么多年學費交出去了,上個大學也夠了。”一位張姓老投資者笑稱,“現在有些莊家做小股票,盤中的那些砸盤震倉、誘多出貨的手法只能騙騙新入市的投資者,像我們這樣的老江湖是不會上當了。”

數據同時顯示,仍有74.8%的個人投資將賺取價差作為投資的主要目的,而以獲取上市公司分紅為目的投資者則出現明顯增長,達到17.8%,同時有7.5%的投資者選擇了參與上市公司管理及其他理由作為參與股票投資的目的。

小道消息淡出視野

在投資依據方面,技術分析與個人長期跟蹤研究已成為個人投資者在決策時的主要依據。分別有23.8%的投資者依賴技術分析,33.8%的投資者依賴個人研究。依賴親友推薦,以及憑感覺隨意選擇投資標的的個人投資者比例較低,分別為14.3%及14.0%。而僅有4.5%的投資者表示自己依靠各種小道消息選擇股票。

數據顯示,投資經驗越豐富的個人投資者越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斷。在股齡超過5年的個人投資者中,依賴個人研究選股的投資者比例達到45%,而在股齡5年以下的投資者中這一比例僅為19%。

而在持股數量方面,同時持有2-3只個股成為較多數個人投資者認為適合自己的管理能力,占比為47%。有7.6%的投資者一次只持有一只個股;25.8%的投資者同時持有3至5只個股,20%的投資者認為自己能夠同時管理5只及以上的個股。

半數投資者清倉ST股

在選股標準上,隨著價值投資觀念的不斷普及,公司質地已成為個人投資者選股時的重要依據,風行一時的熱炒ST現象不再。數據顯示,64.5%的個人投資者更加熱衷于投資績優股,而選擇在績差重組股中涉險的投資者比例僅為3.8%。

另一項調查數據也對上述現象提供了驗證。數據顯示,在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不斷推進背景下,個人投資者對ST個股的投機正在退潮。仍持有ST個股的投資者僅占個人投資者總數的18.9%,而有53.5%的個人投資者表示,曾經持有過ST個股,但目前已經清倉。

一位曾經熱衷于投資ST股的張先生就表示,ST個股退市風險不斷增大是他退出此類個股的主要原因。“按照之前的邏輯,ST怎么都不會退,不管是重組還是賣殼,都有炒一把的題材。可是現在這兩條路都不太走得通了,退市看起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做這個就沒什么意思了,不如找點其他的好股票。”張先生說。

C

供求關系是關注熱點

近八成投資者今年虧損

2012年A股市場先揚后抑,9月份一度跌破2000點整數關,起伏不定的市場使得個人投資者“很受傷”。調查數據顯示,有76.1%的個人投資者在2012年內處于虧損狀態,持平的則有14.3%,只有9.5%的投資者實現了盈利。

從調查數據來看,不同投資策略的選擇并沒有使投資者在今年的投資收益拉開明顯差距。短線、中線、長線投資者的虧損比例分別77.0%、78.0%及73.3%;大、中、小市值偏好投資者的虧損比例則分別為78.0%、77.3%、及70.2%。但從年齡分布上看,60歲以上老年投資者的虧損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層次,達88.1%。

在2011、2012年連續兩年“吃藥”之后,部分投資者對繼續搏擊股海的信心大有挫傷。調查數據顯示,即使在大盤已跌至當前2100點左右,目前個人投資者仍普遍認為投資A股市場風險較大。認為當前市場“風險較大”及“風險很大”的個人投資者占比分別達到40.6%及43.4%,而認為“沒有風險”和“風險不大”的投資者合計僅有6.5%,另有9.5%的投資者表示難以判斷當前市場風險。

“其實今年基金、券商理財產品收益還是不錯的,可是我自己的股票就是一塌糊涂。現在投資工具越來越多,但股指期貨、融資融券都是我們小散戶玩不了的東西。這個市場真是越來越不適合小投資者玩了。”一位投資者李先生這樣表示。

半數投資者難以承受繼續下跌

另一組數據顯示,在股指持續下跌之后,投資者對未來市場下跌的忍耐度也在下降。有合計達52%的投資者表示,在今后3個月內難以承受任何下跌或能夠承受的下跌幅度不超過5%。而能夠承受跌幅介于5%和25%之間的投資者達22%,能夠承受跌幅介于25%和50%之間的投資者為15%,也有9%的投資者表示對下跌程度的承受范圍沒有上限。

對不同人群的調查數據顯示,長線投資者面對A股投資風險顯得相對淡定。有12.8%的長線投資者認為A股市場當前“沒有風險”或“風險不大”,比例明顯高于短線投資者的7.2%及中線投資者的2.7%。

對于未來A股走勢,受訪個人投資者的觀點也比較悲觀。對未來三個月A股趨勢判斷為“悲觀”或“沒有信心”的投資者占比達到54%,僅有8%的投資者表示樂觀。同時,有22%的投資者對后市走向感到迷惘,表示難以判斷未來3個月的股市趨勢。

在不同投資者中,以依賴技術分析進行投資判斷的投資者對后市最為悲觀,有65.3%的此類投資者對后市判斷為“悲觀”或“沒有信心”,這或許與調查進行時大盤一度擊穿2000點關口有關。根據部分技術分析人士觀點,該點位是重要的支撐點位,一旦擊穿將打開新一輪的下跌空間。但從9月末至今的大盤走勢來看,滬指一度擊穿2000點并未在投資者情緒上造成嚴重的恐慌。

在被問及“如果有一筆閑散資金,是否打算繼續投資股市”時,超過半數個人投資者表示目前將“暫時觀望”或“不清楚”,占比達60%,僅有10%的投資者表示會增加投資,27%的投資者則表示反而會從股市中撤離資金。

七成投資者認為新股發行節奏過快

對于股市持續不振的原因投資者眾說紛紜,但主要意見仍將之歸咎供求關系的失衡。認為“新股發行節奏過快”以及“再融資壓力過大”是導致股市低迷不振原因的個人投資者比例分別達到65.6%及60.6%。而認為宏觀政策偏緊以及國際金融市場動蕩應對A股市場低迷負責的個人投資者比例分別為50.4%及47.4%,基本處于正反兩方各執一詞的態勢。

另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認為當前新股發行節奏較快對股市有較大負面影響的投資者比例達到81%。其中認為負面影響“非常大”的投資者比例達51%,認為“比較大”投資者比例為30%,認為負面影響“比較小”或“非常小”的合計不足6%。

上述數據也從一個側面顯示,新股發行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資計劃出臺的節奏已成為影響個人投資者心理因素的重要砝碼。一位孔姓投資者就表示,目前產業資本、機構金融資本和民間金融資本對上市資產定價權明顯失衡,每一次資產上市的過程都不可避免地侵蝕著最底層投資者的利益。此說是否符合事實尚在其次,其反映出的投資者對于新股發行以及再融資的態度可見一斑。

也有投資者表示,下半年以來新股發行審批節奏有放緩趨勢,可以體會到監管層呵護市場的態度。但是由于市場整體偏弱提振效果并不明顯,未來若重回舊有節奏,投資者心態不免出現矯枉過正的現象,反而導致新一輪下跌。更合理的辦法應是讓審批逐漸退出新股發行領域,讓市場決定新股發行的節奏。

政策變化影響投資判斷

與此同時,投資者也在對導致自身投資判斷失誤的原因進行分析。調查數據顯示,國家政策變化被投資者認為是導致自己投資判斷失誤的主要原因,有66.8%的個人投資者持這種觀點,位列各項因素之首。其他被認為是導致投資失誤主要原因的因素分別是莊家操作股價55.6%,自身投資經驗不足49.6%以及上市公司造假47.6%。

數據同時顯示,通過個人跟蹤研究選擇投資標的的個人投資者最容易受到政策變化的影響而蒙受損失。有78.5%的此類投資者表示國家政策變化是投資失誤的主要因素,遠高于其他投資者人群。

D

呼吁加強對上市公司監管

鑒于當前市況,個人投資者對政府層面出臺救市措施的呼聲愈加強烈。首先,大多數投資者認為政府調控措施對股市具有較大影響力。對此持“同意”及“比較同意”觀點的投資者合計占總數的68%。僅有10%的投資者“不同意”或“不太同意”調控政策對股市具有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數據基礎上,“同意”或“比較同意”目前股市監管政策有利于股市發展的投資者占比為40%,較認同調控政策影響力的投資者比例有所減少。同時,認為當前監管體系能夠有效保護個人投資者權益的投資者占比為14%,有28%的投資者認為目前投資者維權成本太高,不太容易保護個人權益,有43%的投資者則認為基本得不到保護。

對于具體的措施,投資者的意見主要集中在杜絕上市公司惡意圈錢、加強對內幕交易的打擊力度等方面。一位投資者就表示:“對那些包裝上市的公司必須嚴懲,必須把那些惡意圈錢的上市公司高管罰得傾家蕩產。”

同時,也有投資者表示,監管層推出新政應著眼于市場制度建設,而不應過度糾結于當下行情漲跌。新政初衷應是規范市場環境,而非簡單“救市”。

“如果市場因為某項政策出臺而上漲,那不是大家所反對的政策市嗎?這樣的上漲即使出現,也是難以長久的。”一位投資者在受訪時頗有見地地表示。

責編 何劍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上海證券報·個人股票投資者狀況季度調查報告顯示—— 今年以來近八成虧損發行節奏公司監管成關注點 上海證券報近日針對當前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人口學特征、投資習慣、后市觀點等問題進行季度調查,調查范圍覆蓋全國大中小各線城市。調查顯示,昔日帶著“短視”、“投機”烙印的個人投資者正在發生蛻變,其投資行為日顯成熟,短線炒作現象逐漸退潮,個人跟蹤研究取代道聽途說成為投資者判斷的主要依據。 但不容忽視的是,A股市場連續低迷對個人投資者積極性挫傷較大,短期內持悲觀觀點的投資者成為主流。半數投資者表示無法承受A股繼續下跌。同時,新股發行節奏過快、新上市公司過度包裝等現象已成為最受個人投資者詬病的問題。⊙本報記者浦泓毅 參與投資者調查的營業部(排名不分先后): 東北證券(000686)投資顧問部及各營業部、東方證券各營業部、方正證券(601901)浙江分公司、國泰君安上海大渡河路營業部、光大證券(601788)上海松江營業部、英大證券蘭州營業部、興業證券(601377)上海天鑰橋營業部、興業證券上海民生路營業部、興業證券上海金陵(600621)東路營業部、江海證券上海瑞金路營業部、國都證券上海通北路營業部、長江證券(000783)上海天鑰橋營業部、華龍證券西安營業部、廣發證券上海東方路營業部、廣發證券(000776)上海玉蘭路營業部、華創證券貴州六盤水營業部、國元證券(000728)安徽宣城營業部。在此深表感謝! A 中青年成為投資主力 半數受過高等教育 統計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個人投資者中,男性投資者占61.3%,女性投資者占38.7%,顯示男性投資者目前仍在個人投資者中占主流位置。 年齡方面,20歲以下的個人投資者占比最少,僅為總數的2.2%,20歲至30歲、30歲至40歲、40歲至50歲、50歲至60歲及60歲以上的個人投資者占比分別為16.2%、25.2%、25.9%、19.7%及10.7%,顯示出明顯的正態分布特征。 而在股齡方面,則以5至10年股齡以及10至15年股齡最為集中,在總數中的占比分別達到25.3%及24%。股齡一年的占比為5.5%,1至3年的為18.8%,3至5年的為18.0%,擁有15年以上股齡的老投資者在總數中的占比為8.5%。 在教育程度方面,學歷由低到高的分布情況分別為:小學及以下學歷投資者占比2.3%,初中學歷投資者占比14.8%,中專、高中及高職學歷投資者26.5%,大學及大專學歷投資者50.1%,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投資者6.3%。 上述數據顯示,目前A股個人投資者年齡主要集中在30歲至50歲之間,這些投資者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總數56.3%。 受教育程度較高,擁有穩定收入,同時也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口群體構成了當前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的主力軍。 主力人群青睞網上交易 統計數據顯示,網上交易已成為投資者首選,59.1%的投資者表示網上交易是其主要交易形式。同時有27.3%的個人投資者仍然選擇傳統的營業部下單方式作為其主要交易方式,而選擇手機委托及電話委托作為主要交易方式的個人投資者分別占總數的7.8%及5.8%。 從年齡分布來看,20至50歲之間的個人投資者中以網上交易為主要交易形式的投資者均超過6成,其中30至40歲的個人投資者為網上交易最為普及的人群,覆蓋面達75%。而年齡較大的投資者則更青睞前往營業部交易,50至60歲的個人投資者中有38.5%青睞營業部交易,60歲以上的個人投資者中這一比例則達到了55.8%。 從券商營業部反饋的情況也為上述數據提供了驗證。今年以來券商營業部常出現門庭冷落的現象,由于營業部現場交易功能日顯薄弱,削減交易大廳甚至取消交易大廳正成為越來越多券商營業部的選擇。上海某新近重新裝修的老牌券商營業部負責人就表示,新的營業部取消了營業大廳,轉而設置了若干以會所標準布置的會議室、洽談室等,加強了營業部提供財富管理服務的功能。而其他較新設立的營業部,輕型化、低成本已成為越來越多券商的選擇。 B 投資行為趨于理性 短炒縮水中長線擴容 隨著高學歷、穩定收入特征的人群逐漸成為投資者主力,投資者投資行為也逐漸趨于理性。其中最明顯的現象在于原本在中小投資者中大行其道的短線投資者比例逐漸下降,在年齡較長的主力人群中,中長線投資策略逐漸獲得認同。 調查數據顯示,46.3%的投資者認為自己屬于中線投資者,短線投資者和長線投資者的比例則分別為32%及21.7%。 在個股偏好方面,更多投資者同樣選擇較為中庸的選項,有52.3%的投資者認為自己更青睞股價適中的個股,青睞低價股的投資者也為數不少,占比達41.5%,而高價股則顯得曲高和寡,僅有6.3%的投資者有投資興趣。 同時,有46.6%的投資者樂于持有市值適中的個股,樂于投資小盤股與青睞大盤股的投資者占比分別為32.1%與21.3%。 年齡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個人投資者的投資風格。數據顯示,30歲以下的投資者中采取短線投資策略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層。有45%的年輕投資者青睞短線交易策略,而在相對更為年長的投資者中,這一比例則僅為29%。隨著年齡增長,長線投資理念也更為普及。數據顯示,20歲至60歲以上投資者中長線投資的擁躉每隔10年呈逐層增長態勢,分別為6.3%、13%、22.5%、26.6%及44.2%。 有投資者表示,A股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鍛煉出一批經驗老到的成熟投資者。豐富的社會閱歷與投資經驗使他們不再容易受到過去類似莊家做盤的騙局左右,追漲殺跌的沖動也不再像A股市場建立之初那樣蠢蠢欲動。 “那么多年學費交出去了,上個大學也夠了。”一位張姓老投資者笑稱,“現在有些莊家做小股票,盤中的那些砸盤震倉、誘多出貨的手法只能騙騙新入市的投資者,像我們這樣的老江湖是不會上當了。” 數據同時顯示,仍有74.8%的個人投資將賺取價差作為投資的主要目的,而以獲取上市公司分紅為目的投資者則出現明顯增長,達到17.8%,同時有7.5%的投資者選擇了參與上市公司管理及其他理由作為參與股票投資的目的。 小道消息淡出視野 在投資依據方面,技術分析與個人長期跟蹤研究已成為個人投資者在決策時的主要依據。分別有23.8%的投資者依賴技術分析,33.8%的投資者依賴個人研究。依賴親友推薦,以及憑感覺隨意選擇投資標的的個人投資者比例較低,分別為14.3%及14.0%。而僅有4.5%的投資者表示自己依靠各種小道消息選擇股票。 數據顯示,投資經驗越豐富的個人投資者越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斷。在股齡超過5年的個人投資者中,依賴個人研究選股的投資者比例達到45%,而在股齡5年以下的投資者中這一比例僅為19%。 而在持股數量方面,同時持有2-3只個股成為較多數個人投資者認為適合自己的管理能力,占比為47%。有7.6%的投資者一次只持有一只個股;25.8%的投資者同時持有3至5只個股,20%的投資者認為自己能夠同時管理5只及以上的個股。 半數投資者清倉ST股 在選股標準上,隨著價值投資觀念的不斷普及,公司質地已成為個人投資者選股時的重要依據,風行一時的熱炒ST現象不再。數據顯示,64.5%的個人投資者更加熱衷于投資績優股,而選擇在績差重組股中涉險的投資者比例僅為3.8%。 另一項調查數據也對上述現象提供了驗證。數據顯示,在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不斷推進背景下,個人投資者對ST個股的投機正在退潮。仍持有ST個股的投資者僅占個人投資者總數的18.9%,而有53.5%的個人投資者表示,曾經持有過ST個股,但目前已經清倉。 一位曾經熱衷于投資ST股的張先生就表示,ST個股退市風險不斷增大是他退出此類個股的主要原因。“按照之前的邏輯,ST怎么都不會退,不管是重組還是賣殼,都有炒一把的題材。可是現在這兩條路都不太走得通了,退市看起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做這個就沒什么意思了,不如找點其他的好股票。”張先生說。 C 供求關系是關注熱點 近八成投資者今年虧損 2012年A股市場先揚后抑,9月份一度跌破2000點整數關,起伏不定的市場使得個人投資者“很受傷”。調查數據顯示,有76.1%的個人投資者在2012年內處于虧損狀態,持平的則有14.3%,只有9.5%的投資者實現了盈利。 從調查數據來看,不同投資策略的選擇并沒有使投資者在今年的投資收益拉開明顯差距。短線、中線、長線投資者的虧損比例分別77.0%、78.0%及73.3%;大、中、小市值偏好投資者的虧損比例則分別為78.0%、77.3%、及70.2%。但從年齡分布上看,60歲以上老年投資者的虧損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層次,達88.1%。 在2011、2012年連續兩年“吃藥”之后,部分投資者對繼續搏擊股海的信心大有挫傷。調查數據顯示,即使在大盤已跌至當前2100點左右,目前個人投資者仍普遍認為投資A股市場風險較大。認為當前市場“風險較大”及“風險很大”的個人投資者占比分別達到40.6%及43.4%,而認為“沒有風險”和“風險不大”的投資者合計僅有6.5%,另有9.5%的投資者表示難以判斷當前市場風險。 “其實今年基金、券商理財產品收益還是不錯的,可是我自己的股票就是一塌糊涂。現在投資工具越來越多,但股指期貨、融資融券都是我們小散戶玩不了的東西。這個市場真是越來越不適合小投資者玩了。”一位投資者李先生這樣表示。 半數投資者難以承受繼續下跌 另一組數據顯示,在股指持續下跌之后,投資者對未來市場下跌的忍耐度也在下降。有合計達52%的投資者表示,在今后3個月內難以承受任何下跌或能夠承受的下跌幅度不超過5%。而能夠承受跌幅介于5%和25%之間的投資者達22%,能夠承受跌幅介于25%和50%之間的投資者為15%,也有9%的投資者表示對下跌程度的承受范圍沒有上限。 對不同人群的調查數據顯示,長線投資者面對A股投資風險顯得相對淡定。有12.8%的長線投資者認為A股市場當前“沒有風險”或“風險不大”,比例明顯高于短線投資者的7.2%及中線投資者的2.7%。 對于未來A股走勢,受訪個人投資者的觀點也比較悲觀。對未來三個月A股趨勢判斷為“悲觀”或“沒有信心”的投資者占比達到54%,僅有8%的投資者表示樂觀。同時,有22%的投資者對后市走向感到迷惘,表示難以判斷未來3個月的股市趨勢。 在不同投資者中,以依賴技術分析進行投資判斷的投資者對后市最為悲觀,有65.3%的此類投資者對后市判斷為“悲觀”或“沒有信心”,這或許與調查進行時大盤一度擊穿2000點關口有關。根據部分技術分析人士觀點,該點位是重要的支撐點位,一旦擊穿將打開新一輪的下跌空間。但從9月末至今的大盤走勢來看,滬指一度擊穿2000點并未在投資者情緒上造成嚴重的恐慌。 在被問及“如果有一筆閑散資金,是否打算繼續投資股市”時,超過半數個人投資者表示目前將“暫時觀望”或“不清楚”,占比達60%,僅有10%的投資者表示會增加投資,27%的投資者則表示反而會從股市中撤離資金。 七成投資者認為新股發行節奏過快 對于股市持續不振的原因投資者眾說紛紜,但主要意見仍將之歸咎供求關系的失衡。認為“新股發行節奏過快”以及“再融資壓力過大”是導致股市低迷不振原因的個人投資者比例分別達到65.6%及60.6%。而認為宏觀政策偏緊以及國際金融市場動蕩應對A股市場低迷負責的個人投資者比例分別為50.4%及47.4%,基本處于正反兩方各執一詞的態勢。 另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認為當前新股發行節奏較快對股市有較大負面影響的投資者比例達到81%。其中認為負面影響“非常大”的投資者比例達51%,認為“比較大”投資者比例為30%,認為負面影響“比較小”或“非常小”的合計不足6%。 上述數據也從一個側面顯示,新股發行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資計劃出臺的節奏已成為影響個人投資者心理因素的重要砝碼。一位孔姓投資者就表示,目前產業資本、機構金融資本和民間金融資本對上市資產定價權明顯失衡,每一次資產上市的過程都不可避免地侵蝕著最底層投資者的利益。此說是否符合事實尚在其次,其反映出的投資者對于新股發行以及再融資的態度可見一斑。 也有投資者表示,下半年以來新股發行審批節奏有放緩趨勢,可以體會到監管層呵護市場的態度。但是由于市場整體偏弱提振效果并不明顯,未來若重回舊有節奏,投資者心態不免出現矯枉過正的現象,反而導致新一輪下跌。更合理的辦法應是讓審批逐漸退出新股發行領域,讓市場決定新股發行的節奏。 政策變化影響投資判斷 與此同時,投資者也在對導致自身投資判斷失誤的原因進行分析。調查數據顯示,國家政策變化被投資者認為是導致自己投資判斷失誤的主要原因,有66.8%的個人投資者持這種觀點,位列各項因素之首。其他被認為是導致投資失誤主要原因的因素分別是莊家操作股價55.6%,自身投資經驗不足49.6%以及上市公司造假47.6%。 數據同時顯示,通過個人跟蹤研究選擇投資標的的個人投資者最容易受到政策變化的影響而蒙受損失。有78.5%的此類投資者表示國家政策變化是投資失誤的主要因素,遠高于其他投資者人群。 D 呼吁加強對上市公司監管 鑒于當前市況,個人投資者對政府層面出臺救市措施的呼聲愈加強烈。首先,大多數投資者認為政府調控措施對股市具有較大影響力。對此持“同意”及“比較同意”觀點的投資者合計占總數的68%。僅有10%的投資者“不同意”或“不太同意”調控政策對股市具有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數據基礎上,“同意”或“比較同意”目前股市監管政策有利于股市發展的投資者占比為40%,較認同調控政策影響力的投資者比例有所減少。同時,認為當前監管體系能夠有效保護個人投資者權益的投資者占比為14%,有28%的投資者認為目前投資者維權成本太高,不太容易保護個人權益,有43%的投資者則認為基本得不到保護。 對于具體的措施,投資者的意見主要集中在杜絕上市公司惡意圈錢、加強對內幕交易的打擊力度等方面。一位投資者就表示:“對那些包裝上市的公司必須嚴懲,必須把那些惡意圈錢的上市公司高管罰得傾家蕩產。” 同時,也有投資者表示,監管層推出新政應著眼于市場制度建設,而不應過度糾結于當下行情漲跌。新政初衷應是規范市場環境,而非簡單“救市”。 “如果市場因為某項政策出臺而上漲,那不是大家所反對的政策市嗎?這樣的上漲即使出現,也是難以長久的。”一位投資者在受訪時頗有見地地表示。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