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1 00:56:02
這一新區的建設和發展,與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新區一樣,將成為帶動整個珠三角經濟再次蓬勃生長的推進器。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卓志強 徐學成 胡春暉 發自廣州
每經記者 卓志強 徐學成 胡春暉 發自廣州
對于廣州,這一刻期待已久。
昨日(10月10日),國務院就《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廣州南沙新區作為粵港澳合作重大項目之一的發展之路正式啟動,這一新區的建設和發展,不僅是廣州的大事,更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與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新區一樣,將成為帶動整個珠三角經濟再次蓬勃生長的推進器。
上一個30年,珠三角曾經是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如今,這里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代表的經濟模式已經走到了瓶頸期,下一個30年,這里又將以什么樣的新姿重新崛起?南沙新區,由此被賦予了更重大的歷史使命。
每經記者 卓志強 發自廣州
在千呼萬喚中,南沙新區終于迎來一次飛躍的機會。
昨日 (10月10日),《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正式發布,從該規劃看,南沙新區總體定位不僅可以比肩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一些方面還能“比特區還特”。
“浦東新區、濱海新區都沒有從國家層面建立協調機制,但是《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會同一些部門和地方來組建協調機制。”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在昨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這是為了解決南沙新區建設中可能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廣州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王先慶則認為,素來以市場力量為主導的廣東,如何像浦東、濱海一樣,在建設南沙新區過程中強有力地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值得深思。
定位比肩浦東、濱海
近年來,國家陸續設立了一批服從于改革發展需要的功能新區,但世界級、國際性同時定位也最高的,只有浦東、濱海和南沙3個新區。
“廣州南沙新區的比較優勢不一樣,所以我們對它的定位也不一樣,國家給予的支持,除了和一般功能區一樣,鼓勵它先行先試之外,我們特別重視它在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推進社會管理和科技體制創新、推進粵港澳合作等方面開展一些先行先試和一些創造性的工作。”范恒山說,南沙新區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于體制機制創新。
他特別強調,盡管南沙新區的建設主體是廣東省廣州市,但它是國家基于全局角度考慮,服從國家戰略需要設立的,所以國家的支持將是多方面的,包括金融、稅收、土地管理、海洋管理、與港澳往來便利化等。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是在全面深入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一些重要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包括國家建立像浦東新區、濱海新區等國家級功能新區的實踐經驗的總結。
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對此說道,“浦東新區的建設發展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南沙新區的建設,我們將吸收國內這些新區建設,包括特區建設,也包括要很好地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地區類似這樣功能區、新區建設的經驗和教訓。”
在王先慶看來,南沙新區建設至少有兩個方面的經驗值得學習,“第一是政府的作用,因為廣東是一個市場經濟很發達的省,一直是市場在起主導作用,政府一般只在一些重大的工業項目上主導,而在整體的城市規劃、布局推動上不如浦東新區,也不如濱海新區,也就是政府(發揮)的力量偏弱;第二,浦東、濱海在規劃和宣傳上做得不錯,南沙新區也有必要加大市場推廣和宣傳。最主要的是政府的引導和推動。”
南沙發展須結合實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借鑒其他地區經驗的同時,《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又是基于南沙新區的實際制定的。范恒山表示,南沙有自己特殊的區位特點,有自己特殊的功能要求,也有自己特殊的產業體系,“所以我們在《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的很多方面又必須從南沙新區和周邊的實際出發,它是這樣一個結合體。”
陳建華說,“我們會在編制交通的規劃、生態的規劃、產業的規劃與港澳合作的規劃時,考慮它既有江、又有海、依山面海、面向港澳的這些特點,把這些特點和學習成功的經驗結合起來。”他舉例說,從南沙新區到香港是38海里,到澳門是41海里,中等偏快速度的船,在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到達,也就是說可以打造一個1小時的生活圈、工作圈,特別是臨海方面的商務、人員的往來,包括休閑、會議,許多方面都跟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有很大的不同。
他介紹,整個珠三角地區的生產總值是4萬億元(至去年底),這也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依托。“我們不是很快速地增加人口,而是要從產業結構、功能布局的需求,來考慮今后人口的構成。”陳建華說,“臨港產業這塊,南沙新區是我國三大船舶制造基地之一,也是臨港產業發展的一個非常好的地方,我們進港的水深可以達到22米,從2004年(至今)短短的8年時間,集裝箱的運輸今年有望超過或者達到1000萬標箱的水平。所以,南沙新區的發展要學習借鑒各地好的做法,同時也要把起步期建設好,我們的起步期建設是103平方公里,近期建設是33平方公里,土地指標也解決了,項目也基本落實了。”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劉元春說,作為新區,政府勢必給它很多特殊的政策優惠,但更重要的是根據它所在區域的整體定位來發展。國家會給予地方政策靈活度,但具體怎么落實,要取決于地方政府,如何做出特色。
“我們還需要注意一點,南沙不是浦東,”王先慶提醒道,“浦東是整個華東、長三角的核心區域,而南沙在珠三角區域的起點很低。浦東和濱海都是區域龍頭帶動作用,但看看南沙,它周邊區域都發展不錯。南沙新區要做大,是很不容易的。”
/發展策略/
南沙大打“港澳牌”服務業合作漸入深水區
每經記者 卓志強 發自廣州
“把南沙從一個國家級的經濟開發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的一個涉及粵港澳合作的示范區,整個南沙的定位大大提升了。”昨日(10月1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如是說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此次南沙新區“將建設成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和新型城市化典范、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的表述,較之前珠海橫琴及深圳前海在粵港澳合作上的定位,更為全面和深入。
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夏峰向記者表示,“以南沙新區為新的依托平臺,從經濟上講,粵港澳有合作和共贏的需求;從政治上講,這對于深化‘一國兩制’的內涵也影響深遠。”
粵港澳合作再升級
夏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粵港澳的合作中,香港、澳門有自身優勢,那就是服務業非常發達,比如香港的金融、國際購物中心、賽馬業,澳門的博彩業。“但據我了解,香港、澳門本身也受到一些地域、土地價格高等因素限制,現在也有向外拓展的需求。于內地而言,可以借助香港、澳門在服務業領域的一些發展經驗,盡快提升毗鄰省市、地區的服務業發展水平。香港、澳門則可以利用這些展開合作,來拓展其產業發展空間。從經濟上講,它們都有相互合作、實現共贏的需求。”
昨日,朱小丹表示,這是一個立足于密切粵港澳經濟合作的新平臺、新高地,同時也借助南沙新區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的示范作用,來探索我們在社會管理體制方面改革的路子,包括積極借鑒港澳地區可供我們參考的好經驗和做法。
事實上,記者注意到,今年9月底,首次以香港特區政務司司長身份訪京的林鄭月娥,就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說,希望新推出的廣州南沙新區規劃政策,可以為香港帶來更好的發展。
粵港澳合作重點向服務業轉型
根據朱小丹的介紹,圍繞打造粵港澳優質生活圈功能定位,將賦予南沙新區多項與港澳密切人員往來的便利化政策,同意增加南沙新區粵港澳直通車的指標數量,允許港澳地區的建設、醫療等服務機構和執業人員持港澳地區許可(授權)機構頒發的證書,經備案或許可后在南沙新區開展相應業務。此外,還將支持建設南沙粵港澳數據服務試驗區,允許在南沙新區試點開展離岸數據服務;支持南沙新區在內地金融業逐步擴大對港澳開放的過程中先行先試,探索創新內地與港澳及國際知名高校合作辦學模式;支持南沙新區建設粵港澳口岸通關合作示范區,簡化南沙港區與香港葵涌碼頭船舶進出境手續等。
“我們考慮要把南沙新區的開發建設整體納入粵港、粵澳兩個合作框架協議,省政府將會密切和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我們將會一起共同設計和策劃粵港澳合作在南沙落地的具體項目,三地政府聯起手來,共同把南沙新區打造成為真正的粵港澳合作的一個高端平臺,尤其要把它打造成為接下來我們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的一個重要基地。”朱小丹說。
廣州市市長陳建華介紹,南沙與港澳的發展過程中要實現錯位發展、層次分明的合作,在規劃中規定了南沙新區第一位是服務內地,第二點則是連接港澳,“南沙的定位一方面是服務內地,在珠三角的一體化、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是加強跟港澳的連接,實現優勢互補和錯位發展。”
夏峰表示,南沙新區加強與港澳之間的合作,最重要的是能在合作的體制機制上有所創新,“舉個例子,我們怎么來建立一種委托經營的形式。比如香港的國際購物中心,優勢地位很明顯,內地現在也在擴內需,那么,怎么能吸引香港的大型零售集團進入到南沙新區,建立委托經營的方式,甚至能不能把南沙新區也建成內地比較像樣的國際購物中心。這就是探討經營模式上的一種創新。與澳門的合作也一樣,比如能否在南沙劃出一片特殊的區域,由澳門的人員來進行管理,有序發展內地法律所允許的一些博彩業,這樣融合就更緊密了。”
昨日,朱小丹透露,“我們將來跟港澳的合作可能逐步會從加工貿易轉向服務業領域的合作,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服務業的合作,在這方面國家給予非常重要的政策支持。”
/建設周期/
南沙新區規劃建設期長達13年
每經記者 胡春暉 發自廣州
《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后,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中心主任丁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新聞發布會釋放了兩個信號,一是南沙新區將承擔粵港澳全面合作的使命,這是珠三角其他地方不能擔當的;二是南沙新區在粵港澳合作中機制體制上的創新,將為全國其他地方提供經驗,這也是為何南沙新區會上升為國家級新區的理由。
根據《規劃》,南沙新區發展的總體定位是:立足廣州、依托珠三角、連接港澳、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建設成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和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新高地、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綜合服務樞紐、社會管理服務創新試驗區,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
《規劃》的規劃期是2012到2025年,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從2012年到2015年,第二個階段是2016年到2025年。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此次發布會的召開,確認了南沙新區的地位,也對外公開了南沙新區擁有先行先試的權力。
《規劃》內容重點是現代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配合的就是優質生活圈,而優質生活圈的內容就是發展服務貿易,體現在會計、法律、醫療、教育等方面。兩者的良好配合讓提了多年的 “粵港澳合作”終于找到落腳點。而由發改委牽頭建立組織協調機制,將減少南沙新區的行政層次,提高決策和辦事效率。
不過,丁力對多方牽手的合作機制表示有待觀察。他認為,這個想法很好,但是在目前的體制下難以進行,希望國家能夠給南沙更多的特權來實現這個突破。
丁力表示,“港澳不是一體的,目前有粵港合作,也有粵澳合作,但是真正的粵港澳合作還沒有,這個使命只能由珠三角地理中心、粵港澳地理中心的南沙才能擔當。”
“不能不動,但也不能太急。”中山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立勛認為,目前南沙新區規劃期還是比較短的,要拿出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來好好規劃和建設。此外,他還指出,也許政府應該對南沙新區過熱的房地產做出引導,避免對后續的發展帶來阻礙。
/市場影響/
南沙樓市9月成交聞“風”破千套
每經記者 徐學成 發自廣州
《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獲批的消息如同“春風”,吹“暖”了南沙樓市,最新統計數據顯示,9月廣州南沙區樓市成交量突破1000套,為歷史上首次。
搜房網數據監控中心統計顯示,9月廣州南沙區成交套數達到1001套,成交面積達到113420平方米。按照成交套數計算,9月系南沙區樓市歷史上單月首次突破千套。
“南沙區是為數不多的熱點板塊之一,新區規劃獲批的刺激效應十分明顯。”經緯行研究中心總監朱欣苑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
20多年前就已經進入開發的南沙就像一只概念股,數度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被捧上了天,但由于開發進度緩慢,又數次被重重“砸”回原形。滿堂紅研究中心高級主任肖文曉指出,“盡管這次消息比之前任何一次來得都貨真價實,對當地樓市的推動作用也更實在,但短期內不會出現暴漲。由于很多開發商提前進駐,南沙區整體的供應量也不小,所以出于快速出貨的考慮,開發商也不會輕易抬高價格。”
在碧桂園廣州區域營銷總監梁智翔看來,《規劃》獲批幾乎是南沙區房地產市場發展 “里程碑式”的事件,“未來十年會大幅度和持續帶動珠三角及港澳的投資,有人氣、有投資,樓市必然向好。”
但他同時認為,就目前的南沙區來看,商業配套設施不完善以及教育資源不足依然是制約當地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昨日(10月10日)介紹《規劃》情況的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及廣州市的相關領導透露了相應的舉措,如強化交通設施,包括疏港鐵路,地鐵4號線的延長線,商務機場等21項配套工程將陸續展開;此外,還將探索創新內地與港澳及國際知名高校合作辦學模式。
但即便如此,多數業內人士都認為,南沙區房地產市場的走勢如何仍依賴當地產業的發展。根據《2011年廣州南沙(開發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11年,南沙全區常住人口僅為26.77萬人,對商品房的消化能力有限,而一個區域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往往離不開人口的支撐。
對此,朱欣苑指出,人口的增長或者需求的擴充依賴于南沙新區招商引資工作完成狀況,而引進的產業性質則決定了當地的人口素質和購買力。肖文曉也認為,經濟和產業的發展才是南沙房地產發展的堅實根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