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0 01:06:32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伍源源 發自北京
每經實習記者 伍源源 發自北京
昨日(10月9日),A股市場地熱能概念板塊的大漲,顯示地熱資源開發已進入國家決策層的視野。
此前,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曾在專家座談會上表示,為實現我國政府承諾的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5%的目標,“十二五”期間要加快推動地熱能產業的發展。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官方數據稱,中國大陸3000米至10000米深處干熱巖資源總計相當于860萬億噸標準煤,是中國目前年度能源消耗總量的26萬倍。
盡管我國可利用地熱資源量豐富,但和實際開采利用量之間仍存在著較大差距。專家表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資源勘察評價程度低、關鍵技術有待突破、地熱開發利用缺乏統一規劃、開發利用管理分散等問題。
誘人的市場蛋糕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認為,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不但能改變我國未來的能源消費結構,更能帶動相關設備制造企業,還能為相關服務行業、上游勘探企業帶來不小的發展機遇。
專家指出,淺層地溫能項目投資成本主要包括熱泵及PE管線設備投資、地下鉆井投資、地上風道投資三部分,各占總成本的1/3左右。
“項目開發投資成本在300元~400元/平方米,過去10年的高速發展中項目利潤率曾達到50%,但現在由于成本提升項目利潤率大約為20%~30%。國家對可再生能源出臺了補貼和鼓勵政策,各省市標準不同,北京的補貼標準為35~50元/平方米。”國際地熱協會理事、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主任鄭克棪教授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據初略推算,到2015年,淺層地溫能開發投資額將達1500億元以上。熱泵及PE管線設備產業、地下鉆井產業、地上風道產業投資規模均各占到500億元以上。相關的配套服務業也將分得一杯羹。
目標實現難度大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顯示,到2015年,各類地熱能開發利用總量將達到1500萬噸標準煤,其中地熱發電裝機容量爭取達到10萬千瓦,淺層地溫能建筑供熱制冷面積達到5億平方米,供熱水120萬戶。
在地熱發電方面,在青藏鐵路沿線、滇西南等高溫資源分布地區,在保護好生態旅游資源前提下,將啟動建設若干“兆瓦級”地熱能電站。在淺層地溫能利用方面,鼓勵在東北、西北等冬季嚴寒地區加快推進淺層地溫能供暖;在黃淮海流域、汾河流域、渭河流域等冬季寒冷以及長江中下游、成渝等夏熱冬冷地區,鼓勵開展淺層地溫能供暖和制冷;在兩廣、閩東南、海南島等夏熱冬暖和云貴高原氣候溫和地區,鼓勵推進淺層地溫能夏季制冷。
“我國現在的淺層地溫能開發規模為1.6億平方米,估計要實現規劃目標難度還是比較大。”鄭克棪說。
多頭管理有待規范
專家表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雖然達到國際中等水平之上,但設備國產化率不高,前些年一直使用進口設備,直到2000年左右才有國產設備進入這一領域。
周修杰表示,我國在地溫能利用方面尚處于初期階段,開采技術較為落后,開采設備較為陳舊,對較深地熱資源的開采能力嚴重不足。雖有豐富的地熱資源,但卻未能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鏈條,商業開發價值尚未完全顯現出來。
與此同時,由于淺層地溫能開發管理單位眾多,也拉低了開發利用速度。目前,地下和地上項目分屬于國土部和住建部兩個單位,國家能源局也將其納入可再生能源進行管理,而補貼價格標準卻一直由國家發改委決定。
多個部門的官員曾告訴記者,解決政出多門帶來的管理難題是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關鍵。如何統一協調、淡化分歧一直是新能源發展過程中的老大難問題。
據劉琦透露,目前國家能源局已委托中石化公司成立了國家地熱能源開發利用研究及應用技術推廣中心,并將在地熱資源詳查和評價、開發利用規劃、集中利用示范項目、關鍵技術研發、環境保護工作以及標準規范等方面加以推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