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2-09-11 13:29:20
以“藥食同源”為主打牌的中藥新資源食品,將成為中藥產業走向新興的又一利器。
企業自建基地應對
于明德對中國證券報記者稱,企業自建GAP中藥材生產基地,解決市場緊缺的藥材需求,將是緩解供需緊張和避免購入劣質藥材的可取之道。
目前,國內中藥企業GAP生產基地逐步增多。同仁堂、以嶺藥業、貴州百靈等過半A股中藥上市公司建有中藥材生產基地。而九州通等流通企業為應對成本波動壓力,在中藥材貿易中采用減少中間環節、直接實現產地對接、自建GAP基地、建立部分大宗藥材適量儲備等措施,以改進營收。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工信部也正不斷加大對中藥材種植基地的扶持力度,“十一五”期間對中藥材種植每年安排2500萬元扶持資金,“十二五”開始每年再增加1億元,而2012年的扶持資金規模達到1.3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自己種植中藥材,短期或可解決企業難題,但并非中藥產業發展的長久之策。由于GAP標準種植的成本過高,部分中藥企業GAP標準藥材僅能滿足自身制劑加工需要,流通在市場上的多數中藥材并不符合GAP標準,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業內專家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質量標準的缺失嚴重制約著中藥產業的健康發展,特別是栽培藥材質量的參差不齊,令藥用作用存在明顯差異,如部分地區三年期藥材可能兩年便被采摘,藥用質量被人為降低。
“無論是中藥材,還是毒膠囊、地溝油抗生素事件,都反映了醫藥行業原輔材料層面的治理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進一步管理。”于明德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