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1 03:05:06
“以前一天裝個兩三車,能賺一百來塊錢,現在一天裝個四五車,一天賺兩百來塊錢。”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王雅潔 呼和浩特攝影報道
每經實習記者 王雅潔 呼和浩特攝影報道
進入9月,呼和浩特的陽光依舊火辣灼人。一名光著膀子的漢子,站在卡車后廂高高的貨堆上,賣力甩動著肌肉發達的胳膊,將成袋的貨物嫻熟地扔進火車車皮內,大顆的汗水不停從他身上滾落,蹦在地上,摔成亮晶晶的幾瓣水珠兒。
這名漢子是呼和浩特阜豐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阜豐物流)已雇用了兩年的裝車工。9月7日,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呼和浩特呼鋼鐵路專用線(以下簡稱呼鋼線),就鐵道部擬推行的鐵路貨運“實貨制”改革試點進行采訪時,首先就接觸到了這名裝車工。
“你問‘實貨制’有啥影響?”這位大哥抹了一把臉上的汗,俯視著卡車下的記者:“以前一天裝個兩三車,能賺一百來塊錢,現在一天裝個四五車,一天賺兩百來塊錢。”
呼和浩特鐵路局正在試點的“實貨制”改革對很多人來說還很陌生,但它的意義顯然不在于裝卸工每天能多掙多少工錢,在試點轄區內大多數貨運大戶們的眼中,這一改革可算是一個巨大的利好,部分企業7月至8月發車數量較前期翻番。阜豐物流公司的王姓總經理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身為物流企業,運輸的時間越長企業就越沒有競爭力。由于市場行情每天都在變化,今天運出去和下周運出去,“這個效益就大不一樣”。
當天提報當天受理
“我們自己在網上填報訂單,幾分鐘就能下來。”多年來一直為伊利承辦物流業務的鄭云霞對記者說。她所說的網絡平臺,即指“呼和浩特鐵路局鐵路物流服務平臺”。
為了說明網絡申報的方便、快捷,鄭云霞讓記者操作了一次網絡提報訂單:點擊該平臺后選擇“業務受理”,按要求填齊相關信息,最后點擊“提報訂單”。記者發現,幾十秒鐘后,電腦屏幕顯示出申請成功的訂單號。
在網絡平臺上申請車皮,正是呼鐵局試點貨運“實貨制”帶來的變化。
呼和浩特鐵路局運輸處相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網絡平臺申請“實貨制”辦理貨運業務的客戶,既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個人,比如當地農民想通過火車貨運的方式運送自己種的土豆,都是可以的。
“換句話說,也就是不對訂單申請人設置任何門檻,不管你的職業、公司是什么,對自然人、企業同等看待。”他說。
記者從呼市西貨場(注:當地人對呼和浩特鐵路局呼和站貨運車間的俗稱,該單位專門負責網絡平臺“實貨制”訂單的辦理)了解到,7月15日開始試點網絡平臺受理白貨(除煤炭、焦碳以外的貨物)整車業務,8月15日開始試點受理煤炭、焦碳整車業務,車皮類型包括敞車、篷車、毒罐車、保溫車等。
上述呼鐵局運輸處人士表示,貨主申請整車數量后,調度部門會根據實際情況搭配、調度相應車皮,既有可能是同種車皮,也有可能是不同車皮的“混搭”。
有助于堵漏車皮謀私
“實貨制”試點推出時間不長,但試點方案、流程設計及程序的開發時間更短。呼鐵局軟件開發部一名工程師告訴記者,設計此服務平臺的研發團隊從6月15日接到任務,7月15日試點開始運行,在此期間每天幾乎都是早8點上班,夜里12點以后回家,天天和相關業務部門碰頭,根據業務部門的意見反復修改、調整。截至9月初,科研隊伍和業務部門之間的每日交流會議仍未停止。
一位不愿署名的呼鐵局內部人士也坦承,實貨制的流程、系統程序還沒有完全完善到位,但鐵道部要求加快推進試點,這可能與此前鐵路系統不少官員栽倒在“車皮分配”上有關。
在鐵路系統中,呼鐵局和太原鐵路局管內的山西、內蒙古和陜西每年都有大量的煤炭需要外運,而運力的緊張導致煤運車皮成為最緊俏的資源。不過,“實貨制”的試點最先放在呼鐵局進行是否與此相關,記者未能從鐵路系統得到官方的證實。
但記者通過實地采訪還是感受到,實貨制的公平、快捷除了減少“人情車皮”以外,確實提高了鐵路部門的運行效率。呼鐵局西貨場的月度報表顯示,今年8月發車總數、發送噸數、卸車數和收入等各項數據環比增長分別達到14.96%、18.35%、3%、22.78%。
企業反饋
得到車皮比以往容易多了
內蒙古三聯化工集團 (以下簡稱三聯化工)物流運輸處副處長呂鶴對“實貨制”改革贊不絕口。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試點“實貨制”以來,不僅能在相關網站上看到自家企業提報的貨物、發車數,還能看到其他所有企業貨主的發車數及貨物名稱,感覺更透明、便捷了。“試點之前,每個月的前半月去提報月度計劃,提報之后等到月底才能批,很多時候還一無所獲。”
記者在糖線鐵路專用線三聯化工調度室了解到,以聚氯乙烯(PVC)為例,今年4月份共提報了100多車的整車申請,最后形成裝車的只有29車;5月共發21車,發送貨物噸數1240噸;6月共發62車,發送貨物噸數3550噸;然而自從7月15日當地開始先由白貨運輸實行“實貨制”改革試點以來,7月當月共發133車,發送貨物噸數7556噸;8月共發85車,發送貨物噸數4762噸。這也表明,試點改革以來的發車總數遠高于5~6月。
呂鶴表示,以前車皮難搞是企業發展的主要阻礙。“試點以來整個情況好轉,基本上是申請多少有多少,不能說絕對沒有差額,如遇特殊原因、不可抗力因素等,但今天滿足不了的運力,隔兩天再申請也能滿足。”
三聯化工的主要產品是聚氯乙烯、氫氧化鈉和鋁錠,年產量分別達到10萬噸、2萬噸、8萬噸。“像我們的產品市場變化有時特別大。”呂鶴說,貨物晚發一天,就有可能掉價100元~200元/噸。以前申請的計劃要么等批復的時間太長,甚至有時還申請不到,這都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而在試點網絡“實貨制”后,當時提報計劃馬上就能批下來,在提報的過程中就能把要發出的貨物準備好,整車一到立即裝車運走,馬上就能售賣。
新征物流一名霍姓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試點前訂單提報申請失敗的概率超過30%;而在開通網絡平臺后,訂單提報申請失敗的概率下降至10%。
存在問題
集裝箱業務暫未通過網絡平臺受理
試點之初,只要通過網絡平臺提報訂單,即進入直接受理階段,系統都會處理分配車皮。但實際操作中,曾出現過部分提報訂單最后又不去裝車運的情況,導致一批廢訂單的出現,令當地鐵路部門難以及時了解貨源,給鐵路運輸資源的調配造成了影響。
隨著試點的推進,呼鐵局增加了一項新規定,即在提報訂單后企業須提供企業資質,個人須要提供身份證,在5日之內去西貨場發運站辦理確認手續,車站與用戶核實:營業站辦理限制、特征代碼、貨物規范品名、匹配的車數和噸數,確定上貨時間和貨位。
呼鐵方面表示,5個工作日內未與發運站辦理相關手續的,將視為放棄該服務訂單。
上述人士建議,如果是經常申請火車貨運的企業、個人,可以注冊為內蒙古資源網的會員,注冊過后,下次提報訂單時,就不必重復填寫和上次相同的發貨人信息等,尤其對很多大企業來說,每一筆訂單涉及上百近千的發貨量,如果不注冊,重復填寫發貨人信息是一件非常繁瑣的事情。
記者從呼鐵局還了解到,目前該局不再受理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貨主拼湊運貨的零擔業務,如有貨主想辦理零擔業務,須通過中鐵快運。同時,集裝箱業務仍通過原有方式辦理,網絡平臺的受理還要等待一段時間。
市場影響
物流成本下降后業務量明顯提高
運輸的車皮解決了,很多企業的業務量相應地水漲船高。
新征物流上述霍姓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8月的發貨量比前期翻了一番,原來每月平均發車數不超過60,7月和8月平均發車數已超過100。
阜豐物流也是業績提升的物流企業之一。該企業負責網絡訂單提報、貨物裝車的侍軍華向記者證實,今年4~5月份平均發車100左右,從7月15日,呼市開始試點“實貨制”受理白貨整車業務以來,今年7月、8月每月發車超200車,公司利潤增加介于20%到30%之間。
侍軍華說,原來花費半個月周轉的資金成本,現在7~8天就周轉完畢,經濟回報自然提高,8月比7月裝車數增加了60車左右,運輸量增長接近30%,凈利潤環比增長20%左右。
貨運大戶三聯化工的變化也非常明顯。呂鶴告訴記者,今年7月銷售回款不到1億元,8月則超過1.1億元。“按計件工資來算,過去發的車皮少,工人留不住。”他表示,隨著發車數的增加,裝卸工人的雇傭數量隨之增多。
今年宏觀經濟增速回落,實體經濟比較艱難,三聯化工自然也受到沖擊。“需求不旺,價格也低,PVC目前是6000元/噸,原來最高能賣到9000元/噸。還好 ‘實貨制’幫了企業的忙,銷售價格雖然上不去,但成本控制下來了。”呂鶴表示。
前景展望
配套一站式服務實現“一票達海”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自這項改革試點以來,提報訂單的仍以大企業為主,如三聯化工、阜豐物流、伊利、蒙牛等,但在月度訂單統計上難覓“小散戶”的身影。
由于鐵路最低載重規模的車皮最大能容納58噸貨物,部分小散戶一次發送的貨物全部加起來,可能都達不到上述載重車皮的標準,但運費仍按58噸的規格收取。基于性價比的考慮,一些小的物流企業會優先選擇公路運輸。
華通物流統計經理申懷庭對記者表示,不僅僅是一些小散戶傾向于選擇公路運輸,部分企業由于產品的特殊性,有時候也會優先選擇公路運輸。例如白貨中的食品,如果企業貨主用卡車將白糖、牛奶之類的產品運送到火車專線,再采取人工或機械的方式轉運貨物,抵達目的地后再次卸貨,這個過程屬于二次卸貨,在操作過程中難免會給貨物帶來損傷。因此,基于食品的特殊性,企業貨主有時候也會傾向于選擇公路運輸。
和阜豐物流、新征物流等企業對“實貨制”的感受有所差異的是,在當地頗有影響的信普譽物流、華通物流,表示“實貨制”暫時還沒有給企業帶來明顯的影響。
不過,當地物流行業對“實貨制”基礎上的貨運“一站式”服務還是充滿了期待。有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除了試點“實貨制”之外,呼鐵局在其管轄范圍內還將建設無水港,借助津、蒙兩地間鐵路運輸通道,將港口功能向內陸延伸,將港口辦理手續和部分港、船收費項目在建設的無水港“一站式”核收完畢,鐵路手續、航運手續一次辦齊,實現一票達海運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