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1 03:04:5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孫嘉夏 溫州攝影報道
每經記者 孫嘉夏 溫州攝影報道
編者按
越來越高的工業用地價格,成為溫州企業難以承受之重。高企的地價,最終將作為成本反映到產品價格上,從而致使當地同等規模、生產同樣產品的制造業企業,成本較外地企業高出15%左右。利潤下滑的同時,溫州企業正在逐漸失去競爭力。
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大量空間作為支撐。如今,溫州甌飛工程大規模向海要地,而這可否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臺,縮小溫州與其他城市的差距?
溫州顯然不僅僅滿足于一次性掛牌52宗、推出3220畝經營性土地,即使上月底曝光的這一數字已是當地過去幾年推出凈地的總和。
這一次,溫州決定向大海要地。
這項體量龐大的工程,以“甌飛”為名,取“溫州騰飛”之意,計劃在未來8年內,投入280億元,圍墾出13.3萬畝土地,并希望最終能將圍墾面積拓展至約49萬畝。
“49萬畝,相當于320平方公里,而溫州建成區也僅有194.8平方公里。”溫州市發改委農經處處長汪浩說,“這意味著,甌飛工程將再造一個新溫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得到的項目規劃示意圖顯示,甌飛工程將圍墾位于甌江與飛云江之間的灘涂,項目右鄰東海、并連接經濟發達的瑞安及龍灣地區,區位優勢明顯。
“溫州發展一直受制于空間。由于空間嚴重不足,溫州豐裕的民間資金不能落地形成投資。大量資本投在外地,溫州自身發展卻相對落后,這是溫州之痛。”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曾在甌飛工程開發建設領導小組會議上表示。
“長期以來,大量溫州企業受制于土地資源緊缺和工業用地價格高企,無力實現轉型升級。同時,不少在外溫商有了好項目,卻因難以解決落地問題,也無法回鄉再創業。而甌飛工程的實施,將為溫州帶來大量發展空間,成為承載產業轉型升級的平臺。”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認為。
甌飛工程將是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的一項圍墾工程,“也承載著溫州未來的希望。”陳德榮在一次調研活動中說。與此同時,按照規劃,上述工程成功實施后,能夠緩解溫州土地空間緊張的局面。
再造一個溫州
溫州當地相關政府部門8月下旬發布的消息稱,國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近日已下發了《關于重新確定溫州市甌飛淤漲型高涂圍墾養殖用海規劃圍海規模的通知》。通知稱,溫州市甌飛淤漲型高涂圍墾養殖用海規劃用海總面積應控制在8866.7公頃(合13.3萬畝)以內。
“所謂淤漲型,意味著即使不進行任何圍墾操作,灘涂也會按照一定的速度,自然演化成陸地。而圍墾工程,只是人為加速了這一形成過程。”溫州市發改委農經處處長汪浩向記者解釋。
記者得到的一份項目規劃示意圖顯示,甌飛一期工程位于溫州甌江與飛云江之間的大片灘涂區域。溫州市發改委披露的信息則顯示,一期工程圍墾面積13.3萬畝,工程總投資278.42億元。
“選擇這塊土地,是由于該地塊地理優勢突出。早前有一些養殖項目,已經通過實施龍灣二期圍墾工程,進行了清理。目前基本不涉及拆遷工作,由此降低了成本。而且,這塊土地距離市區較近,開發價值也較高,因此先行啟動。”溫州市甌飛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沈林杰介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踏訪該區域后發現,甌江與飛云江之間擁有著大片原始灘涂,并無人居住。
“整個項目于2010年開始進行前期工作,按照‘整體謀劃、分期推進、高灘圍涂、淺海出淤’的思路實施。針對工程招投標的調研工作也在進行,預計年底會開標。”沈林杰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甌飛工程的實施,意味著溫州將從濱江時代跨向濱海時代。”
據了解,溫州方面考慮“甌飛工程”新增一部分農業用地后,其城市郊區的農業用地則可以轉化為建設用地,從而緩解其城區工業用地緊張的局面。
土地缺口巨大
在年初的2012世界溫商大會上,陳德榮拿出的數字稱,目前有60多萬溫州人在世界131個國家和地區創業發展,有175萬人在全國各地創業,全國204個地級以上城市成立了溫州商會。但與此同時,“溫州本土的發展卻相對落后了”。2010年溫州人均GDP僅列全省第9位,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指數和水平指數分別列全省倒數第1位和第2位,已是相對欠發達地區。
在陳德榮看來,溫州發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而投入不足的關鍵在于“轉型發展階段,投資環境不好”。陳舉例道,很多企業在溫州本地只有二三十畝地,但在外面都發展到幾百上千畝,“稍微長大一點就被招商引資走了。”
“吸引溫商回流,需要搭建平臺、提供資源和政策的支撐。很多在外的溫商都有非常好的項目,特別是新興產業的項目,但由于需要集中、大塊的土地,以致在溫州很難落地。”長期從事民間資本研究的周德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發改委曾做過測算,溫州每年約有5萬畝的土地缺口,而實施甌飛工程,則意味著將基本上緩解用地矛盾緊張的問題。”汪浩認為。“更何況,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用地需求不會無限制增長,轉而會以提高單位產量為目標。”沈林杰說。
“溫商回來,回到哪里?甌飛工程就是一個信號,提升大家的信心。”汪浩說。
“甌飛一期工程13.3萬畝土地布局,近期以養殖和農地為主,未來會根據需要,并出于占補平衡的考慮,逐步提高農地的比例。”沈林杰表示。
資金掣肘
“一期計劃投資280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13億元。”沈林杰介紹。
“融資難度大,是該項目遇到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溫州市水利局局長林孝悌曾在向市政協匯報該項目時坦言。
“后續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橋梁等配套工程預計還將投入近600億元。”沈林杰說。
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依靠溫州本級財政,顯然無法解決。當地為此成立了溫州市甌飛開發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融資平臺。該公司并再與瑞安、龍灣、及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屬國資企業以4:3:2:1的比例,合資設立了注冊資本50億元的溫州市甌飛經濟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以作為甌飛一期工程的業主單位。
“基本的思路是以地養地,滾動開發。”沈林杰介紹,“先由溫州財政撥付數十億元資本金、并通過銀行貸款,解決龍灣二期圍墾項目的資金來源。隨后通過這塊土地產生的效益,向銀行抵押貸款,以作為甌飛一期工程建設資金的來源。”
龍灣二期項目是溫州當地正在進行的另一項圍墾工程,與甌飛一期工程相鄰,圍墾面積3.44萬畝。
顯然,溫州希望能夠在完成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搭建后,以地方財政資本金為杠桿,以土地儲備作為抵押物支撐、以銀行信貸作為主要資金源頭來完成這一規模宏大的項目。
回報何在?
“溫州轉型發展最大問題是投入不足,投入不足的限制性環節是空間問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土地空間問題是溫州必須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曾在一次調研活動中說。
“土地已經成為溫州最緊缺的資源。如果企業能夠滿足政府設定的一些指標,價格一般在80萬元/畝。”周德文說。
記者查詢溫州近期工業用地出讓成交公告發現,部分企業拿地價格已遠超上海等地。
“對更多的中小企業而言,如果是民間轉讓,則可以達到100余萬/畝、甚至200萬元/畝,這讓溫州成為全國工業用地價格最高的城市,也成為企業難以承受之重。”周德文告訴記者,“另一方面,高企的地價,最終將作為成本反映到產品的價格上。以致溫州同樣規模、生產同樣產品的制造業企業,所需成本相比外地企業要高15%左右,這也是造成溫州企業競爭能力較差、利潤直線下滑的重要原因。”
“當前溫州經濟的發展,已經遇到瓶頸。區域競爭能力越來越弱,而產業轉型升級則需要大量的空間,沒有這樣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臺,溫州和其他城市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周德文認為。
這也正是溫州希望加速甌飛工程實施的原因。
陳德榮曾為甌飛工程算了三筆賬。其一是資金成本,至2016年,甌飛工程累計投資要達到600億元,如果按照6個點利息計算,一年利息就達36億元,平均一天利息近1000萬元、1分鐘就是近6600元、1秒鐘就是100多元。其二是土地指標,目前購買一畝地的耕地占補平衡指標要20萬元,甌飛工程一期13萬畝再加上龍灣二期和丁山三期總共20萬畝,僅以耕地占補平衡指標費來衡量,就值400億元。其三是產出效益,目前一畝建設用地一年平均稅收10萬元,平均安排10個人就業、年工資收入共有20多萬元,一畝建設用地開發建設后可產出效益六七十萬元。
在這些收益之外,“對甌飛工程的良好預期,更在于它既能為溫州未來發展帶來空間上的拓展,還能為溫商回鄉奠定基礎。”有接近溫州決策層的專家向記者表示。
“希望能夠通過甌飛工程的實施,對溫州產業重新布局優化,并合理分配工程產生的大量建設用地,對產業進行排隊、整合,包括新興產業工業園、培育性孵化園、中小企業區等。”周德文說。
·新聞鏈接
甌飛工程的環保考量
龐大工程帶來的另一面,是對環境保護影響的隱憂。
“圍墾帶來的,是濕地面積的減少,也使鳥類和其他生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會長劉德天認為。
黑嘴鷗是世界珍稀、瀕危鳥類,溫州則是澳大利亞至東亞鳥類遷徙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也是黑嘴鷗在全球最大的越冬地。
“但如今隨著灘涂被大規模開發、改造,其原有的調節氣候、緩解洪水、降解水中有害物質的生態功能將喪失殆盡。同時,黑嘴鷗等鳥類也將失去越冬的環境。”劉德天說。
“對淤漲型灘涂的開發,是國家鼓勵的政策。但在這一人為加速的過程中,確實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溫州市發改委農經處處長汪浩表示。
“前期準備中,我們做了73項專題研究,用以支撐下一步的工作,包括對生態環境、周邊環境的影響,具體如對甌江、飛云江河口、對港口的影響,考慮是比較周全的。”溫州市甌飛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沈林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在于石料的開采。我們在做好總體規劃的前提下,有選擇地在島嶼上開辟料場,同時結合百姓下山脫貧工作,推進城市化建設。并且通過海上運輸,對環境的影響相對陸地也較小。此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海涂施工對水質的影響和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溫州市甌飛一期圍墾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第二次公示》也提及,施工期筑堤拋石產生的懸浮泥沙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造成部分海洋生物的損失。將通過采取適當的生態補償措施,有利于維持工程周邊區域生態系統的平衡性,最大程度減少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
“這方面我們進行了專題認證和研究,也已經通過了有關專家論證審查。”沈林杰告訴記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