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銀行

每經網首頁 > 銀行 > 正文

中移動浦發聯名卡兩月發卡10余萬

每經網 2012-08-15 11:03:39

每經網上海8月15日電(每經記者 高翔)  移動支付作為一種快速便捷的支付手段,在日本、韓國等國家已有成熟廣泛的應用。該產業鏈包含銀行、移動運營商、設備提供商、商戶、第三方支付等。

作為國內最大的移動運營商,中國移動入股浦發銀行后,人們對雙方在移動金融領域的合作寄予厚望。浦發銀行專門成立移動金融部,處理與中國移動合作事宜。原浦發銀行董事會辦公室主任楊國平曾在投資者交流會上表示,浦發希望5年內,與中國移動實現3000萬客戶的共享。

6月18日,雙方合作推出了4款產品:中國移動浦發銀行聯名卡及演進產品(NFC技術的手機)、手機匯款、全網客戶話費代繳和生活繳費。時隔近兩月,浦發銀行移動金融部高級經理馮亮表示,聯名卡發卡量為10多萬張,符合預期。

他認為,在銀行卡換“芯”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一方面應與銀聯合作,完成更多的機具改造,完善受理環境;另一方面就是加大發卡和促銷力度,使更多的消費者接受這一支付模式。

目標:把支付卡片嵌進手機里

2010年11月25日,浦發銀行與中國移動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國移動全資附屬公司廣東移動以人民幣398億元認購浦發銀行22元新股。目前,廣東移動持股20%,位列浦發銀行第一大股東。

中國移動近400億元入股浦發銀行,首先解決了浦發方面資本金的燃眉之急。其次,運營商與商業銀行攜手,雙方在移動金融方面的合作也引人遐想。

今年6月18日,雙方合作推出了“手機近場支付”業務。中移動與浦發共同推出聯名卡,包含電子現金(手機錢包)、貸記賬戶(即信用卡)和借記賬戶(即借記卡)三個獨立賬戶,三卡合一。聯名卡由標準卡及手機卡組成,標準卡即銀行磁條卡,手機卡可根據手機類型選擇掛卡或貼卡模式。

據浦發銀行移動金融部高級經理馮亮介紹,該聯名卡的特色是現場快速授信(在辦理現場就給予用戶小額授信,用戶需提交手機號碼,其話費消費情況會作為授信參考)、快速支付(只需“刷手機”即可,無需輸入密碼、無需簽字)。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你可以把它看做加載了電子現金賬戶的信用卡。”

浦發銀行方面表示,自6月18日該聯名卡問世以來,發卡量為10萬余張,用戶平均每月消費為900余元,每筆41元左右。

央行在《關于推進金融IC卡應用工作的意見中指出》,2015年1月1月后,商業銀行將停發磁條卡,改發金融IC卡。因此,馮亮表示,在此大背景下,金融IC卡非接觸支付的受理環境也在不斷改善。在全國的各類消費場所,已有94萬余臺POS機完成了非接改造,標示有銀聯“QuickPass閃付”標志,約占全部機具的四分之一。在上海,該比例會更高,全家超市、星巴克咖啡和諸多自動售貨機都能使用。

除了聯名卡的推出,中國移動和浦發銀行還將推出基于NFC技術的定制手機。NFC定制手機是利用無線通信技術,客戶通過刷手機即可實現傳統支付功能。雙方在2012年3月已開展了相關產品測試工作,隨著功能的日益完善,預計在不遠的將來所有的移動金融應用都將遷移到NFC手機。

馮亮強調,最終的目的,是要把卡片嵌到手機里邊。但在支持非接觸支付標準的手機大規模面世之前,用戶需要一個適應時間。因此,貼片卡是一個很好的過度模式。有一定的市場認知度后,再推出NFC手機,會容易一些。

他還表示浦發銀行移動金融業務目前并無盈利指標,推出聯名卡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客戶,增大發卡量,也未與中移動的交叉銷售降低難度。

破解“叫好不叫座”困局

在談及移動支付行業時,馮亮點評道:“概念很好,但產業鏈長,環節多,推動起來難度比較大,因為涉及了運營商、銀行、第三方支付、軟硬件制造商以及商戶。但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參與進來?就是因為看好這個市場的前景。”

畢馬威《移動支付在中國》報告中,研究員指出,截至2012年3月底,中國移動用戶數達10.19億,其中3G用戶為1.52億。假設10億移動用戶有20%優質客戶,而僅一般人使用移動支付業務,其用戶基礎也有1億。但在現實情況中,移動支付業務還只是一個“叫好不叫座”的業務。該報告由由畢馬威媒體與電信行業合伙人張家明與畢馬威全球中國業務發展中心研究員陳劍虹執筆。

張家明和陳劍虹指出,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各自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行業之間缺乏協作;監管不到位,行業標準有待統一;商戶缺少推廣移動支付的積極性,受理環境和應用范圍都需要括廣,創新型的應用亟待開發;用戶體驗不佳,移動支付習慣尚未形成,支付安全令人擔心等。

其中,“標準的建立是移動支付商業化的關鍵條件”。目前市場上有基于13.56MHz的雙界面卡方案、NFC方案和SD卡方案;基于2.4GHz的RF-SIM卡方案。此前,銀聯主推13.56MHz方案,而2.4GHz技術由中國移動主導。

在今年4月“2012第四屆中國移動支付產業論壇”上,由工信部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承擔的移動支付國家標準的編制任務,目前已完成公開征求意見,有望在年內發布。馮亮表示:“整個行業都很關注這件事。上個月相關部門還開了會,近期應該會有比較大的推進。”

此外,各服務商之間的行業協作,也是移動支付推廣的必備環節。未來,浦發銀行希望用戶能在中移動和浦發銀行的網點申請辦理聯名卡,但目前上海的中國移動網點還未能對外辦理,而長沙的移動網點已對用戶開放聯名卡的申請辦理。

馮亮認為,消費者接受移動支付這一模式,需要一定時間,也需要一定的發卡量作為支撐。一些商戶即使安裝了機具,收銀員卻不會使用,就是因為使用者太少,以致不熟悉操作。對商業銀行來說,一方面是與銀聯合作,改善受理環境,完成更多的機具改造;另一方面,銀行自身要加大發卡力度,以及通過更多的促銷活動來培養更多用戶。

責編 劉小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上海8月15日電(每經記者高翔)移動支付作為一種快速便捷的支付手段,在日本、韓國等國家已有成熟廣泛的應用。該產業鏈包含銀行、移動運營商、設備提供商、商戶、第三方支付等。 作為國內最大的移動運營商,中國移動入股浦發銀行后,人們對雙方在移動金融領域的合作寄予厚望。浦發銀行專門成立移動金融部,處理與中國移動合作事宜。原浦發銀行董事會辦公室主任楊國平曾在投資者交流會上表示,浦發希望5年內,與中國移動實現3000萬客戶的共享。 6月18日,雙方合作推出了4款產品:中國移動浦發銀行聯名卡及演進產品(NFC技術的手機)、手機匯款、全網客戶話費代繳和生活繳費。時隔近兩月,浦發銀行移動金融部高級經理馮亮表示,聯名卡發卡量為10多萬張,符合預期。 他認為,在銀行卡換“芯”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一方面應與銀聯合作,完成更多的機具改造,完善受理環境;另一方面就是加大發卡和促銷力度,使更多的消費者接受這一支付模式。 目標:把支付卡片嵌進手機里 2010年11月25日,浦發銀行與中國移動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國移動全資附屬公司廣東移動以人民幣398億元認購浦發銀行22元新股。目前,廣東移動持股20%,位列浦發銀行第一大股東。 中國移動近400億元入股浦發銀行,首先解決了浦發方面資本金的燃眉之急。其次,運營商與商業銀行攜手,雙方在移動金融方面的合作也引人遐想。 今年6月18日,雙方合作推出了“手機近場支付”業務。中移動與浦發共同推出聯名卡,包含電子現金(手機錢包)、貸記賬戶(即信用卡)和借記賬戶(即借記卡)三個獨立賬戶,三卡合一。聯名卡由標準卡及手機卡組成,標準卡即銀行磁條卡,手機卡可根據手機類型選擇掛卡或貼卡模式。 據浦發銀行移動金融部高級經理馮亮介紹,該聯名卡的特色是現場快速授信(在辦理現場就給予用戶小額授信,用戶需提交手機號碼,其話費消費情況會作為授信參考)、快速支付(只需“刷手機”即可,無需輸入密碼、無需簽字)。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你可以把它看做加載了電子現金賬戶的信用卡。” 浦發銀行方面表示,自6月18日該聯名卡問世以來,發卡量為10萬余張,用戶平均每月消費為900余元,每筆41元左右。 央行在《關于推進金融IC卡應用工作的意見中指出》,2015年1月1月后,商業銀行將停發磁條卡,改發金融IC卡。因此,馮亮表示,在此大背景下,金融IC卡非接觸支付的受理環境也在不斷改善。在全國的各類消費場所,已有94萬余臺POS機完成了非接改造,標示有銀聯“QuickPass閃付”標志,約占全部機具的四分之一。在上海,該比例會更高,全家超市、星巴克咖啡和諸多自動售貨機都能使用。 除了聯名卡的推出,中國移動和浦發銀行還將推出基于NFC技術的定制手機。NFC定制手機是利用無線通信技術,客戶通過刷手機即可實現傳統支付功能。雙方在2012年3月已開展了相關產品測試工作,隨著功能的日益完善,預計在不遠的將來所有的移動金融應用都將遷移到NFC手機。 馮亮強調,最終的目的,是要把卡片嵌到手機里邊。但在支持非接觸支付標準的手機大規模面世之前,用戶需要一個適應時間。因此,貼片卡是一個很好的過度模式。有一定的市場認知度后,再推出NFC手機,會容易一些。 他還表示浦發銀行移動金融業務目前并無盈利指標,推出聯名卡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客戶,增大發卡量,也未與中移動的交叉銷售降低難度。 破解“叫好不叫座”困局 在談及移動支付行業時,馮亮點評道:“概念很好,但產業鏈長,環節多,推動起來難度比較大,因為涉及了運營商、銀行、第三方支付、軟硬件制造商以及商戶。但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參與進來?就是因為看好這個市場的前景。” 畢馬威《移動支付在中國》報告中,研究員指出,截至2012年3月底,中國移動用戶數達10.19億,其中3G用戶為1.52億。假設10億移動用戶有20%優質客戶,而僅一般人使用移動支付業務,其用戶基礎也有1億。但在現實情況中,移動支付業務還只是一個“叫好不叫座”的業務。該報告由由畢馬威媒體與電信行業合伙人張家明與畢馬威全球中國業務發展中心研究員陳劍虹執筆。 張家明和陳劍虹指出,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各自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行業之間缺乏協作;監管不到位,行業標準有待統一;商戶缺少推廣移動支付的積極性,受理環境和應用范圍都需要括廣,創新型的應用亟待開發;用戶體驗不佳,移動支付習慣尚未形成,支付安全令人擔心等。 其中,“標準的建立是移動支付商業化的關鍵條件”。目前市場上有基于13.56MHz的雙界面卡方案、NFC方案和SD卡方案;基于2.4GHz的RF-SIM卡方案。此前,銀聯主推13.56MHz方案,而2.4GHz技術由中國移動主導。 在今年4月“2012第四屆中國移動支付產業論壇”上,由工信部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承擔的移動支付國家標準的編制任務,目前已完成公開征求意見,有望在年內發布。馮亮表示:“整個行業都很關注這件事。上個月相關部門還開了會,近期應該會有比較大的推進。” 此外,各服務商之間的行業協作,也是移動支付推廣的必備環節。未來,浦發銀行希望用戶能在中移動和浦發銀行的網點申請辦理聯名卡,但目前上海的中國移動網點還未能對外辦理,而長沙的移動網點已對用戶開放聯名卡的申請辦理。 馮亮認為,消費者接受移動支付這一模式,需要一定時間,也需要一定的發卡量作為支撐。一些商戶即使安裝了機具,收銀員卻不會使用,就是因為使用者太少,以致不熟悉操作。對商業銀行來說,一方面是與銀聯合作,改善受理環境,完成更多的機具改造;另一方面,銀行自身要加大發卡力度,以及通過更多的促銷活動來培養更多用戶。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