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5 00:59:30
華北東北多地“黏蟲災害”蔓延,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產量迎來大考。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華北東北多地“黏蟲災害”蔓延,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產量迎來大考。
目前,農業部門已經緊急部署病蟲害防治。農業部表示,這次災害發生面積之大、范圍之廣為近十年罕見,已派70個督導組到各地去督導病蟲害防治情況,并強調盡快落實發放2億元水稻病蟲害防治資金。
蟲災或致玉米減產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日前發出警報,各地幼蟲大多已進入暴食期,一旦查治不利將使秋糧作物遭受巨大損失。
目前,受災地區正在進行病蟲害防治,但受災面積卻仍在不斷更新。據長春農業部門截至8月12日的統計,該市二代黏蟲發生面積達到124.8萬畝,已累計投入財政資金614萬元用于防蟲救災。
河北省農田受災面積為990萬畝,目前農業廳已通過財政協調了2000萬元資金,緊急采購8460臺煙霧機,并使用了一架直升機及大型施藥器械400多臺,完成重發區防治600萬畝。
眼下玉米正處于灌漿期,受蟲災影響,部分地區玉米或將減產甚至絕收,而這也會影響全國的玉米產量。農業部門尚未就蟲災影響作出相關報告,據河北省農業廳研究員張書敏透露,現在農業部門正忙著治蟲災,還沒有來得及進行評估。
吉林部分地區農民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反映,由于蟲子產生抗藥性,他們不得不投入更多農藥。農安縣華家鎮農民賈連城說,今年鎮里玉米普遍減產,保守估計會減產四成~五成。
進口玉米減壓之路或不通
以往在國內玉米減產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進口來緩解國內價格上漲的壓力,但今年這個途徑或許不會太暢通,因為國際玉米主產區美國等地不久前剛曝出因干旱將大幅減產的消息。
聯合國糧農組織上周末發出預警,稱最近3個月來全球玉米價格上漲23%,小麥價格上漲19%,如果處置失當,全球將再次引發新一輪糧食危機。
與大豆嚴重依賴進口不同,我國每年進口玉米的數量有限,現貨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低,這也使國內玉米價格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不過今年稍有些例外,上半年我國進口玉米240.54萬噸,同比增65倍,其中大多來自美國。
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這次蟲災有些突然,在國際玉米價格高企的情況下,如果我國玉米減產就會比較被動。2011年,中國的玉米產量1.92億噸,2012年,東北地區不少農民將大豆改種玉米,玉米的種植面積增加2%左右,李國祥原本預計今年玉米產量有望達到2億噸。他表示,玉米對糧食安全有重要作用,今年玉米如果能達到2億噸可保證自給自足,不依賴國際市場。但假如玉米減產,也應當盡力保證不減產到1.8億噸以下,否則低于這個數字會帶來一定的麻煩,為此政府要高度重視,開展群防群治。
由于防治蟲災噴灑的大量農藥將直接提高種植成本,在減產和成本上升的壓力下,國內玉米價格上升恐難以避免。卓創資訊農產品分析師孫光梅認為,下半年玉米價格走勢肯定不會低,因此有關部門對于玉米深加工要進行嚴格的控制。
物價部門難干預“市場”行為?
昨日(8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刊發了 《北方逾千萬畝玉米爆發蟲災商家被指哄抬藥價》,報道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據了解,因吉林多地爆發嚴重蟲災,農藥供不應求,價格水漲船高,農民質疑藥商是趁火打劫。
吉林四平市梨樹縣一位農民透露,當地農藥價格連連上漲,一瓶300ml的氯胺磷,兩天前賣20元,現在賣30至40元,“商家的解釋是由于用藥量大,供不應求,廠家控制價格。”
松原市長嶺縣太平山鎮農民馮長雙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12瓶裝的一箱藥原來賣80元,現在漲到了140元;敵敵畏平時6塊錢,現在賣到了十多塊,還要有熟人才能買到。“縣城經銷商到鄉鎮二級經銷商倒手一次要賺30~40元,但現在農藥還是緊缺,很多農民買不到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隨后致電吉林省工商管理局,對方稱物價、收費由物價局統一管理,并建議記者撥打“12358”。記者隨后致電獲知此號碼是長春市物價局公開電話,一名工作人員解釋說:“種子、農藥價格2000年就放開了,現在不是計劃經濟時代,而是市場經濟,物價局管不了農藥漲價,如果上級有文件,我們可以管,但現在我們也沒有收到文件,如果有文件,除非像非典時中央下達臨時性的管理文件。”
據了解,吉林省各地財政已撥專款用于救災,部分地區組織飛機噴散農藥。上述接受采訪的農民表示,飛機噴霧區域主要集中在長春市區附近和農安縣,但偏遠地區則無法覆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