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5 00:59:08
每經編輯|李澤民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民間環保組織的力量正在愈發壯大,盡管在自身能力建設上多少還存在一些不足,但它們正不斷通過公眾參與,深刻影響著社會環境。
有人說,環保組織就是非綠企業的“牛虻”,對此,達爾問自然求知社負責人馮永鋒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采訪時說,環保組織必須要跟公眾利益站在一起。
環保組織更應獨立“作戰”
NBD:你曾在四年前寫過一篇 《讓環保組織充當企業監督員》的文章,這四年來環保組織參與企業監督的程度如何?體現出了哪些特點?
馮永鋒:整體來說進展并不是特別明顯。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這是環保組織在不停地喪失機構。大家要么在逃避責任,要么假裝要影響政策、要做大事。在我看來,環保組織如果沒有干預現實案例的精神,尤其是積極干預企業污染環境、傷害公眾健康案例的精神,這家環保組織就根本沒有生存的資格。
NBD:國內環保組織越來越多地開始了“抱團出擊”,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效果怎么樣?
馮永鋒:蘋果供應鏈的問題是基于“IT行業重金屬污染”的調查,這又是基于著名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持續搜集的 “污染企業數據庫”。對這個數據庫的信息和資源進行二次挖掘、三次挖掘,再配合上更多的現實調查,就出現了這么一個相對來說還像樣的成果。
很多人老希望環保組織聯合起來,但在我看來,環保組織首先要做的不是聯合,而是獨立作戰。有了獨立干預環境傷害的能力,“抱團出擊”才會有效果。如果用部隊來比喻,一支部隊首先必須面對一個非常具體的碉堡或者說山頭,有了這個任務作為指引,各支部隊之間的分工合作才有意義。
即使再怎么合作,打硬仗的隊伍可能仍舊是那么一兩支。我一直堅持認為,中國環保組織少合作多獨立,自己能做的事千萬不要推給別人。合作經常是互相推卸責任的過程,是延誤戰機的過程。即使合作,也是像火車那樣的合作,第一節火車先開出,其他的車廂再陸續跟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沿途可隨時卸載,也可隨時分道揚鑣。
環保組織借機發展
NBD:毋庸置疑的一個事實是,環保組織的力量逐漸在發育壯大,在這一過程中,它們面臨著什么樣的難題?
馮永鋒:個人覺得環保組織沒有什么困難。每次有人來問我有什么困難,我都這樣說。因為當前,社會非常關注環境保護,環保組織還相對稀缺,而環境傷害的事件層出不窮。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稍微有點使命感的環保組織都會深切地感受到,每天一開門,就有無數的“業務”等待你去做。你會感覺到有困難嗎?是感覺到業務繁榮的喜悅,還是是體會到迎接硬仗、挑戰困難業務的那種激動?
當然,環保組織業務繁榮,恰恰證明了中國環境出了很嚴重的問題,這不是什么值得高興的事。不過,如果中國環境出了很嚴重的問題,而中國的環保組織仍不借機發展,再過幾年,可能也就沒有機會了。屆時的社會,可能已經不再需要環保組織了。
NBD:未來環境問題或許會更加密集地顯現,有人認為環保組織就是企業發展的 “牛虻”,你怎么看?
馮永鋒:企業需要政府和公眾的監管。在當前,企業污染環境、傷害生態的情況并不鮮見,環保組織必須永遠和公眾利益、生態利益站在一起。某種程度上說,環保組織是中國環境保護的一道防線。
企業為什么愿意做環保?
NBD:作為國內知名的環保組織,達爾問自然求知社這些年來做出了哪些成績?就你所接觸到的企業里,他們的環保意識如何?
馮永鋒:如果說從注冊時間來推算,達爾問到2012年11月5日才三周歲。在這不到3年的時間里,我們沒做成什么特別徹底的事情。很多時候,理想遠大,但現實的兌現能力不高。為此我經常很羞愧。
企業為什么關注環保,什么原因都有,但大多數企業,都指望環保能夠給它們帶來利益,而不是導致它們無法發展。這也反映出,指望企業主動做環保,辦法只有兩個,一是國家的法律加強對環境傷害的監管的索賠,二是公眾加大對企業進行監督。法律嚴格了,企業的環境代價會很順暢地轉移到產品成本中,企業不僅不會虧損,而且還會借機升華,從此變得更富有競爭力。公眾監督熱烈了,企業就很容易從公眾中吸收到 “環境保護智慧”,企業本身的生存,也會變得有趣一些,不至于為了銷售個產品,把身體和心靈都磨損得毫無人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