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8-10 15:14:15
調控兩年,在限購、房產稅、合理房價多重壓力之下,行業起伏不定,多方博弈亦,從未間斷。建立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和政策體系大勢漸成,未來選擇被動適應,還是迎接新挑戰?
調控兩年,在限購、房產稅、合理房價多重壓力之下,行業起伏不定,多方博弈亦,從未間斷。建立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和政策體系大勢漸成,未來選擇被動適應,還是迎接新挑戰?
8月10日,在《每日經濟新聞》等主辦的2012博鰲房地產論壇上,各位房地產及行業精英博鰲論劍---地產精英博鰲論劍可持續中國房地產之三:政策挑戰調控中的房地產。
以下為地產精英博鰲論劍實錄:
陶冬:大家好,我是瑞信的陶冬,今天在這里主持第三場對話。昨天,我在海口機場下機,走出機場之后發現機場外面有9個商鋪,其中1個是咖啡店,一個是賣雜貨小吃的,剩下的全部是開發商VIP房間。海南的這種情況也許稍微夸張了一點,但我認為這個折射出了中國房地產的現狀、中國經濟的現狀。
今天,中國的房地產是不是進入了一個新的牛市?還是不過是進到了一個小陽春?中國房地產是不是出現了一個拐點?還是只是一個小小的浪花之后又是長江大水向東流?今天,很榮幸請到了7位嘉賓,一起來談論中國房地產今后幾年的走勢。
賴國強:大家好,大會邀請一個普通話說得不好的做主持,我相信大家會感覺辛苦一點。我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這里包括住建部研究中心的秦虹女士,瑞銀證券的趙駒先生,協信地產劉愛明先生,富力地產趙沨先生,卓越集團的張遠先生,北京貝塔的杜麗虹女士,第一太平戴維斯的林木雄先生。每位嘉賓的發言是2-3分鐘,如果要加時請舉手。
最近,調控方式不變,市場已出現了回暖,調控之后將出現一個怎么樣的市場?請各位嘉賓講講對市場的判斷,哪位先講講?張總先講講吧,卓越也賣得不錯。
張遠:對市場的判斷,應該說所有的數據都在證明一點,價平量升,這是一個現實。今天的討論主題對于企業來講,宏觀政策這一塊兒企業的發言權不多,企業更多的是無可奈何,面對“閑不住的手”調控,企業要知道調控的邊界在哪里,知道手在動就可以了。作為企業來講,在市場里面怎么生存,發展發展?房地產企業發展到現在,靠一批資金、一個樓盤,創造一個品牌,創造一個企業的奇跡已經過去了。現在的發展階段到了,可能因為一個毒地板,可能因為一個戶型,可能因為一個樓盤而毀掉一個品牌,而毀掉一個企業的時代了。所以,作為房地產開發商來講,應該更加謹慎,應該更多關注自己產品的質量,關注自己的產品是不是對路,是不是能夠滿足需求。那么,更多的企業應該懷著敬畏的心情來面對市場,懷著謙卑的心情來對待競爭者,對于宏觀政策這一塊兒,說實話,我只能適應。
昨天,巴曙松先生講房地產宏觀調控缺乏頂層設計的時候,企業只能考慮我的底層設計,考慮戶型設計,考慮一樓、二樓的設計。當陳淮教授講公共汽車的座位賣給一個人不公平的時候,我們在考慮怎么把一層樓賣給一家公司。宏觀和微觀層面考慮的事情不一樣,但是需求在未來是存在的,我理解需求就是需要+購買力,需要是城市化進程,購買力是人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加上中國老年人幫年輕人買房的習慣,也有,需要和購買力都有,15-20年,應該還不錯。但是,在波動期,企業怎么找到窗口期配合自己產品的推售和開發節奏,我認為這是企業自己要做好的事情,謝謝大家。
賴國強:企業產品、企業品牌,對未來比較看好。但是,有沒有具體的措施和方法?等下再問問。請劉總講講自己的觀點。
劉愛明:其實,這么多年以來,我們看得時間長一點的是正常市場波動周期五年、十年,短一點的是三年。但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波動周期越來越短,從城市交易量來看,可能很多市場的波動周期是3-6個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實際上,預測未來是預測不準的,因為周期只有3-6個月。
那么,我想講的主要問題是宏觀調控的問題。我覺得,現在不是調控的問題,而是現在的調控不是宏觀調控,基本上變成了微觀調控,把市場周期弄成3-6個月。從現在的政策就知道,調控到戶型,調控到購買資格,調控到一個小小的制度,甚至有可能直接變成約談,動用這種手段來調控。那么,我說它不是宏觀調控,究竟什么是宏觀調控呢?對于房地產來說,哪些動作才算是宏觀的?
其實,原來我們做過一個研究,研究美國房地產的歷史,在二戰后研究它60年的房地產歷史。60年房地產歷史研究下來,住宅行業及相關行業對于美國GDP的貢獻是25%,60年就只有這個數據,25%是自住。我認為,這是一個行業的定位。現在,我們對這個行業沒有定位。如果你承認它是自住,那自住需要的是穩定,要有一整套宏觀的做法保持自住的穩定,劇烈的陣痛對于自住來說是完全承受不了的。
那么,要在座的所有嘉賓回答一個問題,房地產對國家、對消費者、對大眾意味著什么?不知道。我們沒有一個準確的回答,沒有一個定位。所以,政策也就是五花八門,甚至現在討論預售,相當于直接把柱子給砸了,就到了一個承受不了的局面,這樣的問題都還在討論,就表示我們沒有共識,沒有一整套規劃。從這套規劃開始,我們研究需求量,研究供應量,這其實是任何一個企業都會做的,企業都可以做十年戰略。我想,這些問題需要大家研究,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共識的話,沒有一個宏觀調控的話,未來就是非常難以預測的。否則,就會像陳淮昨天講的,他在另外一個海邊和在這個海邊談的問題都不一樣。這樣的話,也就會導致調控目的和現實結果完全不一樣了,這個問題值得大家深思。
賴國強:請趙沨先生談談自己的觀點。
趙沨:我是管海南區域的,說說海南的情況,說說對海南的看法吧。
海南的房子,我經常形容成奢侈品,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海南的房子受政策的影響比較大,特別是和中國經濟的發展關聯度更高一些,更加的敏感。城市的房子,年輕人要結婚,要升級換代,到了一定的時候必須去買,貴一點也得買,特別是看到越來越貴的時候更得買。但是,海南有點不一樣,是拿來養生、度假的,是另外一種需求的。所以,在銷售方面,可能整體的影響比較大。5-7月份的上漲,我覺得對海南沒有太大的影響。還有,海南的資源很獨特,對未來的房子銷售來說是很有信心的,這些獨特的資源在中國其他地方是無法比擬的。所以,我對海南的房地產市場是很有信心的。
賴國強:秦虹女士,7月份市場回升又回落,對后勢看待有沒有什么啟示可以告訴開發商?
秦虹:第一點,我們要理解房地產的屬性,有自住和投資兩個屬性。盡管,國家放松貨幣政策,刺激實體經濟發展,投資基礎設施,但是堅決不放房地產,如果貨幣松了,房地產的自住屬性就會受到影響,我們始終要有這樣一個概念,從政策研究的角度來講也要重視這一點。其實,房地產市場受外界貨幣政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去年,大家說限購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下調有很大的影響,在我看來是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下調影響最大,我們的政策沒有變,沒有動搖也沒有松,政府松的是首次置業對象。但是,市場變了。
第二點,我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可能靠投資性需求來支撐。也就是說,中國房地產市場沒有投資性市場,這個市場就完蛋了?中國房地產市場沒有投資性需求,中國經濟就完蛋了?那只能說明經濟的脆弱性。所以,我們抑制投資、投機需求,滿足合理化自住需求是一整套政策,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會堅持。那么,投資、投機性需求去掉以后,剩下的主要是自住性需求,自住性需求在三五年內應該是常數,不像投資性、投機性需求可以買四五套,也可以買四五十套,那是沒法估計的,而自住性需求是可以估算到的。所以,市場在三五年的周期中大致是穩定的。
賴國強:保護自住性需求,壓抑投資、投機性需求。趙駒先生,您認為中國房地產下半年會是一個什么走勢呢?
趙駒:我不是研究房地產的,主要是做股本發行的,我的一個大觀點是從材料分析情況。我覺得,房地產公司在未來一段時間從需求來講,應該是有來自各個方面的需求,投資的、自住的等等需求,在市場上還是占一個非常主要的作用。從開發商來講,主要看上市公司的數據,數據還是可以的,房地產行業的輿論影響也是比較大的,在各種各樣的輿論中感覺到房地產行業受到的影響比較大。但是,從數據來看,我整理了25家上市房地產公司的數據,上半年下降了15家,上升了15家,綜合起來還是上升了。這就說明,房地產市場的狀況應該還是比較穩的,沒有出現2008年那樣大幅度的硬著陸,大幅度的下降。我們感覺,歷次調整,房企要應對各方面的考量。所以,我的體會是房地產公司要比金融行業,特別是投資銀行的日子要好過很多。
另外,看3-5年的房地產市場前景,陶總比較悲觀。那么,我們在國內發A股不能發,是政府的原因,停止了發行。香港市場上發不了股票,主要是投資者對未來有自己的考量,總覺得沒到底,陶總也說了,有可能未來4-5年是一個真的底,他就覺得這個時候來做股本投資不合適,股本投資是看未來嘛,他們心里頭是忐忑不安的。現在,我們在香港市場上做IPO,2倍、3倍市盈率你干不干?非常之低,自從萊蒙國際之后就沒有新的發行了。債券還是有一些發行,三年的發行,他們覺得可以,那我們就做債券的發行。
在寬松貨幣政策下,經濟要增長,我相信盡管之前有很多的宏觀調控,貨幣量非常之大,這些大貨幣量一定會支撐需求,購買房產產品。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城鎮化還是要發展,還是一個過程,還是一個階段,還是要有增長,會帶動需求的。英國、美國有些房子有一兩百年的歷史,我們的房子并沒有到市場需求見底的時候,未來這個行業還是會比較穩健的。
賴國強:除了住宅以外,這幾年看到開發商的產品轉移到了綜合體和商業地產,對綜合體和商業地產又有什么啟示呢?請林總先講講。
林木雄:其實,我想先回憶一下幾位嘉賓講的論點。本身作為全球五大物業集成公司之一,本身對于房地產的發展也有一些看法。我先講一下企業今年所出現的狀況吧,在中國區的過去十年,每年的營業都是有增長的,今年開始有一點兒不對勁,上半年的業績下調了,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什么原因下調呢?我們分析了一下,我們服務的客戶大部分是上市房地產公司的,也服務一些未上市房地產公司的客戶,未上市房地產公司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賣房的回籠,還有就是銀行的貸款。現在,有一些客戶該給的錢沒有給,這個情況比較嚴重,就是限購、限貸的問題,房子賣不出去,資金回不來,影響了我們的業績。
關于房產稅的問題,我倒覺得調控不調控,在市場經濟里面,國家肯定是什么事都要調,要控的。但是,怎么調?怎么控?我倒覺得今天可以討論一下。剛才,有一些嘉賓也講了,房產稅到底有沒有效果?我希望嘉賓也講講這個問題。
賴國強:下面,請杜總介紹一下自己的觀點。
杜麗虹:我的觀點是一向都不贊成地產企業關注短期的調控或預期,地產企業過多心思去研究行業趨勢變動的話,那就離死不遠了。如果你現金流不好的話,那就趁著市場好趕緊賣房子;如果你現在還有富余資金,還可以平穩度過的話,那你就花心思研究政策的變動、微調,不如去想想長期發展模式。
因為,從短期來說,任何一個分析師不能預測到下半年或明年的政策會怎么變動,影響的因素除了國內的經濟形勢和國際的很多因素,誰也沒有辦法準確預測和把控。但是,從長期來看有些趨勢是明顯的,一方面我同意中國地產行業在未來10-20年還會是一個向上發展的行業。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很明顯,中國的土地紅利確實是在快速地衰減。因為,城市化的比例已經達到了50%,未來進城的速度是下降的,還要人民幣升值這些推動土地紅利上升的因素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剛才,陶總也講到未來人民幣升值還是貶值?都是不確定的事情。那么,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地產行業的土地紅利是衰減的。在這種情況下,地產企業從長期來說,你所能做的不是想辦法和政策博弈賺土地的錢,而是怎么樣使自己進行更好的模式定位、模式轉型,變被動為主動,如果你總是跟著政策跑,那你肯定是被動的,如果你自己有一個很好的戰略定位、模式轉型和效率提升的話,企業就會有一個比較主動的發展空間,也不會隨著短期的政策調控有很大的業績和現金流的波動。
所以,我個人的觀點,今天的主題是被動還是主動?我覺得,如果你總是跟著政策跑,總是關注政策,政策好了你就賺一把,政策不好了你就出現了現金流危機,那你總是被動的。如果你主動地去進行自己模式的轉型,去進行自己發展戰略調整的話,那政策對你的影響就是比較小的,那你可能在這場叫博弈也好,還是叫什么也好的時間里,你就是主動的一方。
賴國強:嘉賓已經依次發言了,下面是選擇性發言。杜總提到要化被動為主動,我們應該主動出擊,我也想在這里講講中原是如何面對這種局面的。
在座的有開發商,有投資企業,你們作為行業的一份子,你們是選擇主動出擊嗎?行業中還是有機會的,這些機會遇到誰的手中?開發商有不少去主動拍地,在座的開發商會去選擇爭奪土地嗎?或者是以住宅為主的轉型到非住宅類?未來住宅可能會受到更多的調控,住宅的發展可能會更加激烈,一、二、三線城市可能發展也飽和了,要不要轉戰四、五線城市呢?策略上怎么改變?我想,應該有不同點的著重討論,陶總也可以給一些意見。現在,我們作為中介公司,面對改變,我們會去主動改變,我們公司在革新,面對市場的改變要改變的話,你們會做什么舉動?
林木雄:我覺得主動回應市場是最重要的,從一個企業的角度去談這個問題吧。剛才,一些嘉賓也講到國內投資性需求是很強的,我們公司已經做了兩年了,一方面是限購,另一方面有需求到其他沒有限購的地方去買房子。舉一個例子,最近在倫敦拿了一個項目,拿到亞太地區賣,特別是在香港,一天就全部賣光了,100多套的房子,主要的買家都是住在新加坡、加拿大的國內人去買,不是說你住在這里就不能去別的地方投資了,在倫敦有房子,在紐約也可以有房子,我們看到了這個機遇,就拿了一些海外的項目來做業務上的拓展。
賴國強:提到營銷方法的改變,異地的房子,最近有很多新加坡的房子、香港的房子都在往國內推。
林木雄:我們這邊已經在做,大家都知道萬科已經在香港買了一家上市公司,我們的客戶碧桂園在馬來西亞也有一個項目,我們在幫他們做前期工作和銷售工作。那么,這些是不是適應市場的一些策略?我覺得應該是的。
劉愛明:這個話題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話題,我不太同意林總的觀點,企業應對市場變化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沒有調控的話,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也搞得天翻地覆,如果沒有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企業是活不下去的。這個時候,走出去是不太好的,你在中國市場里都做不好,走出去怎么會做得好?在一個溫室里面的花朵都長不好,走出去肯定會必死無疑。所以,我認為走出去不是一個最好的策略,拋開政策調控不談,如何應對市場變化,企業就應該具備這樣的能力。
賴國強:面對市場的變化,你們有什么對策?
劉愛明:其實,我覺得中國的企業普遍缺乏一種把企業往“深”做的能力。比如,招商運營,中國這么多家招商的企業,有幾家把招商運營得很好的?但是,我們是做商業地產,重點還是在地產,你不懂招商經營也可以做地產,但做商業地產還要做打造商業氛圍,如何在這個市場中具有競爭力,這才是你的本事。
張遠:我們只能無可奈何的接受調控政策,我沒法主動。但是,我要主動地去適應市場,這個不能被動。卓越從2004、2005就開始進入商業地產,算是比較早一點的,卓越一直秉承著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雙輪驅動的模式,住宅不好賣的時候,商業賣得還可以,住宅賣得好的時候,商業還可以持有一段時間,對我來說抗波動的能力就要強一點。但是,大家知道,抗風險能力強的話,平均收益可能就比某一個時期的單項產品要多一點。對于卓越來講,商業地產和住宅地產是未來發展生根的問題,還是要堅持兩條路走的策略,實際上還是為了抗風險,為了適應市場。我覺得,各個企業有各個企業的做法,各個企業也有各個企業的條件,各個企業對未來市場的認識也不一樣,做法說會有一些微調。剛才,杜總講到中國土地紅利也慢慢消失了,除了央企和國企資本成本低,拿大面積地塊的方式可能在現在就不適宜了,有可能拿一塊地就開發,拿一塊地就開發,土地紅利那一塊兒要持有的話,可能成本還更高一些,土地市場也有一些變化,企業也要作相應的調整。對于市場來講,土地紅利確實在慢慢過去。
賴國強:在座的其他嘉賓有沒有要補充的?
趙沨:企業就不說了,還是說說我自己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判斷吧。十八大很快要召開了,我覺得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必然的,是必須的,是一定會保持一定的速度在發展的。但是,在兩屆領導人交接棒的時候,是不是前一屆幫后一屆多做點事情,壓一壓速度,在保證執政黨統治地位的前提下,下一屆領導是不是有更多的余地來做呢?在接棒的時候,前面那個人還在飛奔的話,后面的人很難接住這根棒。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個人覺得會有一段時間的低潮。但是,在新一屆領導人上去之后,只要執政黨的統治不變,一定會保證發展。而中國發展的方法,促進它發展的方法很多,簡單說一下,我有一個同學在發改委,堆在那里待批的項目一大堆,他說要發展就批掉一半,到底不是純市場經濟,還是有很多方法去做。所以,我想,明年經濟發展了,房地產調控也應該會相對有些松動吧。
賴國強:臺下的嘉賓有沒有需要提問的?
提問:我是來自住在杭州網的記者,想請問秦主任,江部長說限購是迫不得已的政策,聯網后就可以解除了。但是,您剛才表達的似乎是限購還將遙遙無期。江部長說的聯網就可以解除了,這是什么意思?和房產稅有關系嗎?大家都在猜測。但是,江部長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有可能的話,我想問一下陶冬先生,剛才你說的天花板在四五年后必有一跌,是出于什么樣的依據?你的依據是全世界物業有一個基本的水準,是這個意思嗎?你剛才舉了歐洲的例子,舉了東京的例子,謝謝。
秦虹:謝謝你的提問,我好象沒說限購遙遙無期吧?
提問:您的意思是至少現在還不能解除。
秦虹:現在,抑制投資、投機性需求的政策組合包括了限購和限貸。但是,我個人認為限貸的作用比限購還要大一些,限購只限了49個城市。
提問:為什么對限購還這么敏感?連浙江義烏停了幾個月的時間,變成了現在必須執行,甚至還要問責。
秦虹:對,限購只限制在哪些城市呢?一是副省級以上的城市必須限購;二是非副省級以上的其他城市房價高、漲得快,供求關系緊張的地方也要限購。所以,我估計浙江限購的城市是最多的,可能過去房價也是漲得比較快的,供需矛盾比較緊張的地方,也就要限購了。
提問:秦主任能預測一下什么時候將會取消限購嗎?
秦虹:這是決策行政者的職能,這是沒法預測的。
提問:房產稅能否替代限購嗎?
秦虹:要看房產稅的稅制是如何設計的,如果設計的稅率比較高,面比較廣,那可能是可以替代的;反之,就不可以。所以,要看將來房產稅的稅制是怎么設計的。
提問:為什么重慶可以不限購呢?
秦虹:問問當時咱們的領導吧,我不知道,哈哈,這個原因我不知道。因為,限購是國八條明確規定的,不是我說的。
陶冬:我認為有幾個盲區,第一個盲區是把房地產的起起落落全歸結于政府,的確中國是政府主導的經濟,中國政策對房地產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這個我絕對不否認。那么,政府的政策如何走,對短期的房地產走勢非常重要。
昨天晚上談的時候,有一個重要觀點是政府在不斷地亂搞,搞得大家雞犬不寧。房地產對于經濟十分重要,如果把房地產搞下去,經濟就下去了,這不是中國的特例,全世界都知道這回事,你覺得美國人不知道房地產下去美國經濟就下去了嗎?你覺得英國人不知道房地產下去英國經濟就下去了嗎?你覺得西班牙人不知道房地產下去西班牙就破產了嗎?都知道。但是,政府只能在一定時間、一定范圍、一定力度下對房地產施加影響。我個人認為,在今后一兩年,中國政府的政策對于房地產是有影響的,甚至影響是非常大的,我也不排除中國的房地產會有一輪小陽春。但是,我相信地球是有吸引力的。
第二個盲區是房地產有周期。當住房的庫存量大到一定程度,當信貸擴張到了無以維系的地步,哪怕政府不管,不抓,甚至放任,中國房地產還是有周期。這一點,我們不要產生誤解,的確政策對于中國房地產極其重要。但是,除了政策之外的那些因素,我希望大家在看房地產走勢的時候,至少用眼睛的余光也去瞄一眼。同時,房地產有周期的另外一個含義,這一次房價往下跌的話,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經濟有周期,房地產也有周期,哪怕房地產往下走了一輪,它還會有起來的。那么,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講,并不是全部要投機押寶押在這個周期什么時候下去,什么時候起來?而是要像諸多講者講到的,我們要做轉型,要把企業做好,要把品牌做好,在房地產周期的起起落落中立于不敗,把企業做得更大更強。
那么,我為什么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幾年之后可能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調整?剛才,我講了一部分,我認為中國的貨幣政策周期今后幾年會陸續加緊,而不是放松;我認為中國的貿易順差會減少,甚至變成逆差,外匯帳款是流動性制造的第一代人群,我認為聯儲幾年后會退出QE,我認為人民幣會和美元掛鉤,聯儲退出流動性會有非常大的影響,這是我剛才演講中講的三個要素。
同時,我們看看全球經濟。今天的新興市場是遍地亂象,為什么?因為聯儲在嘩啦啦印鈔票,歐洲銀行在嘩啦啦印鈔票,日本銀行在嘩啦啦印鈔票,但錢不在他們自己手上,錢去了哪里?去了新興市場。為什么前幾年外匯儲備每個月漲?熱錢往里流?使得我們的流動性往上走。但是,今天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亂象,中國的情況不談,談印度,印度的基礎設施遍地開花,印度人沒錢,哪來的錢?全是在國際的債市上借的,三年的基建項目,長債短借是走向毀滅的開始。
那么,我認為這場危機從美國危機開始,今天講的歐債危機是中場揭幕,這場危機的最終收尾是新興市場,包括中國的房地產,謝謝。
賴國強:非常感謝在座的七位嘉賓和兩位客串主持人,謝謝大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