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新能源

每經網首頁 > 新能源 > 正文

市場催熱混合動力車型 中外新能源技術落差加劇

每經網 2012-08-03 11:20:10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國際排名已經從幾年前的第三位,滑落到目前的第六位。

每經記者 劉旭 發自北京

醞釀兩年之久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近日正式發布,隨后,工信部、科技部等相關部門進行了密集的規劃講解和技術探討會。政策規劃完成之后,市場化瓶頸如何突圍成為行業焦點。

在政策升溫之時,最近發布的以新能源產業為重點的《2012中國汽車產業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中卻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與國際水平之間的差距正在拉大。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保有量上,而且體現在技術、研發等各個領域。

“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政策只能起到促進與協調的輔助作用,最終要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發改委產業協調司機械裝備處調研員吳衛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新政催熱混合動力

從新能源技術路線來看,《規劃》明確提出“重點推進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同時推廣普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節能內燃機汽車”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來看,上今年半年,整車企業生產新能源汽車3167輛,其中,純電動汽車3021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146輛;銷售新能源汽車3525輛,其中,純電動汽車3444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81輛。

另外,非插電式混合動力產銷分別為3807輛和3905輛,替代燃料汽車產銷分別為2.11萬輛和2.17萬輛。

明顯的是,非插電式混合動力被排擠在新能源汽車的行列之外,針對目前新能源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市場局面,董揚表示,由于非插電車混合動力車型,對于基礎設施和市場環境的要求,比其他類型新能源汽車簡單很多。所以,在短期內,非插電是混合動力汽車的市場規模與發展速度,勢必遠遠高于新能源汽車。

也就是說,在短期內,混合動力汽車將成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力產品。

“由于在混合動力領域,國外企業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市場推廣上,都已經達到成熟水準,作為中國市場的戰略規劃,沒有偏重這一領域也是自然。”一位汽車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規劃》顯示,乘用車的燃料消耗節能標準,到2015年,當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節能型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當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節能型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

因此,在現階段推行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也是促進排放目標早日市場的一條重要途徑。

新能源技術差距拉大

《藍皮書》指出,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與國際差距正在拉大。據悉,未來20-30年,將是世界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形成的關鍵時期。傳統汽車具有領先優勢的國家,都將發展新能源汽車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積極開發和應用以動力電池為核心的汽車電動化技術,加快推進電動車產業化進程。

“三年的時間,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企圖‘彎道超車’到目前看到明顯差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向記者表示。

首先,差距主要體現在關鍵技術和產業化方面。在關鍵技術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進華告訴記者,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車主要是以傳統汽車為基礎,對動力技術進行電動化改進,因此在傳統汽車領域的技術差距較大的中國汽車產業,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方面也存在“先天不足”。

關鍵技術的差距還體現在,混合動力汽車發展不均衡、產品技術全面落后。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總體上處于研發階段。產品種類較少,主要集中于乘用車的研發。在燃料電池方面,我們與國外同時起步,但是,關鍵核心技術進展緩慢,在冷啟動溫度、成名、成本等關鍵指標上,燃料電池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

此外,在產業化方面,我國電動車產業化尚未進入規模化生產階段。《藍皮書》稱,與通用、日產的Volt和Leaf等量產車型相比,我國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缺少主力車型,產業化方面的差距正在迅速拉大。

張進華告訴記者,2015年,燃料電車很有可能在國際上實現產業化。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核心是關鍵技術的突破,顯然,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這三年并沒有實現快速發展。

馮飛表示,根據國際權威咨詢機構的排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與全球的差距正在拉大,國際排名已經從幾年前的第三位,滑落到目前的第六位。

政策為輔市場為主

“政府推廣只是新能源產業的第一步,如何形成市場化才是產業形成的關鍵考量標準。”張進華告訴記者。

然而形成產業化,首先要以有成熟的技術和成型作為基礎,為了在技術方面實現突破,形成“產業聯盟”顯然尤為重要。《藍皮書》中顯示,在電動車汽車研發、產業化、市場推廣、標準制定中,必須發揮企業的主體地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

“無論是在傳統車型技術研發領域,還是在新能源領域,據我了解,自主品牌企業的研發投入都不少,但是由于沒有形成研發聯盟,投資與技術研發都很分散,難以形成集聚效應。”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表示。

“大眾汽車在中國的研發和發展已經很深入,2013年,大眾的電動車將在中國市場正式上市,我們希望進入中國電動車創新與產業聯盟,共同針對中國市場研發電動車。”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副總裁張綏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優勢依舊是市場優勢,應該充分利用。

雖然目前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步伐還較慢,在發展過程中還有不少瓶頸,但是業內人士對于新能源的未來依然看好。

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稱,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在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占比將達到1%,達到這一數字之后,純電動汽車才真正進入規模產業化階段。以中國汽車市場銷量維持微增的趨勢計算,純電動汽車銷量將超過20萬輛。

責編 盧祥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