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智庫 2012-07-26 14:08:50
中國為何創新力不足?來自結構性、體制性的因素,日益制約著這個國度的創造力積累和發揮,阻礙著經濟社會"質"的進步(而非"量"的堆砌)。
每經編輯|趙慶
如果說,創新是發展的驅動力,那么,改革則是創新的驅動力。二者結合起來,方是“創新驅動”的完整意思。在我看來,倡導“創新驅動”,本身沒什么問題,更是勢之所趨。其實這和突出“內需”、強調“效率”及全要素生產率,或其他類似提法,都重在落實。而要真正“落實”,就決不是某句口號可以實現的了。
無論是建設創新型國家也好,還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也罷,關鍵是源源不斷地進行體制、機制、法治等制度層面的創新和改革,減少管制、打破壟斷、放開市場,營造創新創業環境,激發社會活力。概言之,經濟發展能不能駛向“創新驅動”快車道,其重中之重,在于是否進行以及能否持續進行制度創新和改革。舍此,別無他途。就此意義上說,若想實現“創新驅動”,必須將“改革驅動”進行到底。重啟改革議程,凝聚改革共識,顯得迫而切之。
在此,有必要將我的基本結論予以明確:惟有改革才能為創新開山辟路、保駕護航,惟有減少管制、打破壟斷、放開市場,方可再度激活和釋放社會活力。盡管從邏輯上講,這確實不是什么新鮮的結論,僅僅是常識而已,但常識又何來新鮮的呢?
問題的關鍵恰恰在于,如何讓常識真正成為經濟社會運轉的支配性力量?倘若不將此作為努力的方向,對許多問題的認知就會一葉障目,容易受到蒙蔽,繼而蒙蔽他人。顯然,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