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6 01:03:54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葉書利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葉書利 發自北京
曾經豪言要打造“北方博鰲”的金隅股份(601992,SH)現在卻要以轉讓項目的方式暗淡收場,而項目區的兩套豪華別墅至今也沒有取得相關證件。
目前,金隅股份旗下公司北京金隅鳳山溫泉度假村有限公司正在掛牌轉讓其100%控股的內蒙古金隅岱海旅游度假有限責任公司的100%股權及1396.890126萬元債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這則公告中發現,標的企業旗下的內蒙古岱海旅游度假村兩套豪華別墅尚未辦理產權證,亦未取得《建設用地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開工許可證》等文件。
“北方博鰲”計劃失敗收場
這則出現在北京產權交易所網站上的掛牌轉讓公告名稱為 《內蒙古金隅岱海旅游度假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及1396.890126萬元債權》。
根據公告,被轉讓標的企業為內蒙古金隅岱海旅游度假有限責任公司,而該公司100%控股股東為金隅股份旗下的休閑度假板塊子公司北京金隅鳳山溫泉度假村有限公司。值得關注的是,內蒙古金隅岱海旅游度假有限責任公司就是6年前金隅股份實施“北方博鰲”計劃的執行項目公司。
2006年8月14日,商務部官網旗下的河北商務之窗發布的一則名為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旅游業成效顯著》的消息稿內容顯示,2006年上半年,北京金隅集團投資2000萬元購買了岱海旅游度假村的全部產權,從而為下一步開發建設金隅岱海莊園奠定了基礎。
岱海旅游度假村所在地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政府官網于2006年9月27日刊載的一篇名為 《涼城縣高舉生態文化旗幟全力推進旅游業》的消息稿內容顯示,2006年6月28日,北京金隅集團成立了內蒙古金隅岱海旅游度假有限責任公司 (金隅股份上市后,內蒙古金隅岱海旅游度假有限責任公司資產劃歸該公司旗下)。以此項目公司為平臺,以打造“北方博鰲”為目標,金隅股份計劃用3-5年的時間將其所經營區域岱海旅游度假村建設成為集度假、休閑、娛樂、會展等為一體的現代化旅游中心。
然而現實的殘酷卻無情地擊碎了金隅股份當初的美好想法。
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了處理此筆轉讓事宜的中介經紀機構北京智德盛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對于轉讓的具體原因,負責此事的杜姓經紀人解釋稱,該度假村旁邊有些濕地,導致開發工作需要辦理一些相關證照,而后來金隅股份與當地政府關系不是非常好,相關證件一直沒有辦理下來,從而使該度假村的后期相關開發工作一直未能很好地推進。
此外,北京金隅鳳山溫泉度假村有限公司在開發內蒙古岱海旅游度假村過程中發現,內蒙古的旅游環境不如北京那么好,這也是準備撤出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不過這位杜姓經紀人最后補充說,“如果新接手者能與當地政府整合好關系,有可能辦好相關證件,屆時這塊資源還是非常不錯的。”
至少從去年開始,內蒙古金隅岱海旅游度假有限責任公司的相關經營幾近陷入停頓:北京產權交易所上述掛牌轉讓公告顯示,經過北京興華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的審計,2011年內蒙古金隅岱海旅游度假有限責任公司的營業收入為零,營業利潤為-1371.81萬元,凈利潤為-1371.81萬元。截至5月31日的2012年財報上,該公司營業收入依然為零,營業利潤為-155.81萬元,凈利潤為-155.81萬元。
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北京金隅鳳山溫泉度假村有限公司前臺。片刻之后,一位自稱負責此次轉讓事宜的北京金隅鳳山溫泉度假村有限公司高管間接承認了所在公司與當地政府目前關系不是特別好,從而導致公司在度假村的開發受到影響的現狀。
轉讓公告自曝兩套無證豪華別墅
在轉讓公告中,該公司位于內蒙古岱海旅游度假村的兩套無證豪華別墅,在2003年以來九年五道“禁墅令”的背景下顯得極為扎眼。
記者注意到,在公告的 “其他披露內容”處,公司自曝稱:“截至評估基準日2012年2月29日,標的企業兩套豪華別墅尚未辦理產權證,亦未取得 《建設用地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開工許可證》等文件。”
上述北京金隅鳳山溫泉度假村有限公司高管對此介紹說,兩套豪華別墅于2009年9月在內蒙古岱海旅游度假村的經營地內建成,屬于度假村旅游開發的配套別墅。該項目為金隅股份旗下的內蒙古金隅置地投資有限公司在內蒙古呼和浩特開發金隅時代城項目時附帶開發的一個項目。
據這位高管解釋,開始興建這兩套別墅時,當地政府承諾可以將相關證件辦齊,不過后來當地政府將此兩套別墅證件的辦理與一些投資捆綁打包,而公司就這些投資與當地政府的合作事宜未談攏,因此導致這兩套別墅的相關證件也沒有辦下來。
值得關注的是,自2003年后,政府在九年內五提“禁墅令”,而內蒙古金隅岱海旅游度假有限責任公司于2003年后的2006年以2000萬元拿下內蒙古岱海旅游度假村的經營使用權,且別墅的建成時間在2003年后的2009年。
在這份轉讓公告中,另一處透露出的信息也表明該公司的經營存在違規嫌疑。公告中“其他披露內容”顯示:“標的企業2006年以無形資產進行增資,由1000萬元增到3015萬元,但未進行工商變更。”目前該公司的注冊資本仍為未變更前的1000萬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