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4 01:34:47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冬晴
每經記者 張冬晴
截至昨日(7月13日)收盤,滬、深A股市場非ST類個股跌停多達
18只,個股大面積跌停較此前一個交易日擴大,這加劇了市場恐慌情緒的蔓延,并直接導致單邊殺跌的調整行情變成了市場參與者的噩夢。
5月初以來,短短40多個交易日,上證指數、深證成指期間單邊持續殺跌幅度均已經超過11%;滬深兩市總市值迅速從5月31日的239307.966億元縮水至6月30日收盤時的226208.969億元,相當于日均蒸發市值623.762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行業環境變化、業績地雷等層出不窮的利空消息背后,煤炭、水泥、機械、家電和紡織等行業個股“多米諾骨牌”般倒下的過程中,機構資金成為做空市場的主力軍。
機構的做空,是新一輪浩劫的開始,還是絕處逢生的曙光?不少市場人士均認為,機構資金連續大幅殺跌,不排除是被迫降低倉位。根據以往的市場經驗來看,這往往是市場底部區域出現的跡象。
/市場回顧 /
瘋狂砸盤 機構資金屢成主力
近期以來,上證指數在2400點、2300點和2200點等多個整數關口接連失守。在非ST類個股的跌停潮再次席卷的過程中,機構頻頻砸盤煤炭、水泥、機械、家電等行業,讓不少投資者感到迷茫和絕望。半年之前砸出的2132點能否成為最后的防線?“鉆石底”能否不再是“暫時底”?
斷崖式殺跌機構資金拉開序幕
端午節后第一個交易日(6月25日),滬、深兩市慣性低開,基本上維持低位整理的運行態勢。但是,券商、煤炭和地產等板塊開盤以后連續殺跌,迅速加劇了股指的羸弱走勢,即便是銀行股護盤也顯得獨木難支。
午后,股指越走越弱,有色、煤炭、水泥等機構重倉股聯手砸盤,滬深兩市再次驚現放量跳水,滬指一舉創下近5個月以來的新低,直逼2200點整數關口,而深成指跌幅也將近3%。
盤后數據顯示,放量跌停的華業地產(600240,收盤價3.59元),出貨第一名瘋狂砸出了1501.08萬元,而這家席位的背后正是機構資金,僅此一家的拋盤就超過當天買進前五名席位累計買入金額。
就在同一天,機構云集的宏源證券(000562,收盤價17.29元)也同樣中招——股價斷崖式跌停的背后,賣出前五名有四家是機構資金,累計賣出金額將近3000萬元,也是買進前五名席位累計買入金額的1.5倍以上。
其他行業個股未能幸免。裝備制造領域的軟控股份(002073,收盤價7.70元),同樣在當天被機構資金拉開了斷崖式殺跌的序幕。
盤后數據顯示,6月25日當天,將軟控股份摔至跌停板的前五名席位清一色為機構資金,僅僅這五家賣出席位就累計拋出12143.14萬元,占該股當天成交總金額的49.96%。同樣是裝備制造領域的杭氧股份(002430,收盤價12.15元)等個股,也在機構資金瘋狂打壓之下進入了加速殺跌的陣營。
除此之外,冀東水泥(000401,收盤價13.37元)、金隅股份(601992,收盤價6.13元)等機構扎堆的水泥板塊個股也在盤整以后迅速出現了股價“滑鐵盧”,收盤跌幅普遍超過8%,機構抱團的煤炭板塊個股也同樣全軍覆沒。
火上澆油 機構資金再掀狂潮
日前,剛剛出爐的6月份CPI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2%,環比下降0.6%,創29個月新低。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決不能讓房價反彈”的表態以及7月6日起再次降息等消息,直接導致銀行、房地產等權重板塊陷入尷尬境地,給疲弱不堪的滬深兩市火上澆油。
7月9日,房地產、銀行等權重板塊分別下跌1.99%和2.42%,同期上證指數、深證成指也分別大幅下跌2.37%和2.00%。從水泥板塊、家電行業再到隨后的紡織板塊,機構資金扎堆的行業個股跌停潮再次蔓延。
盤后數據顯示,在美的電器(000527,收盤價10.17元)、海信電器(600060,收盤價9.58元)、天山股份(000877,收盤價8.53元)和羅萊家紡(002293,收盤價63.66元)以及夢潔家紡(002397,收盤價19.91元)等一大批個股跌停的背后,均有機構資金瘋狂拋出。
IFind統計顯示,自5月8日轉入調整以來,滬、深A股市場短短40多個交易日就出現了226家個股 “榮登”龍虎榜,不過上榜的理由卻是“日跌幅偏離值達到7%”,其中機構砸盤的頻次和金額已經超過普通的券商席位。
/市場探秘 /
疲態昨日重現 預示見底信號?
實際上,機構集中砸盤曾經在滬深兩市多次出現,主要分布于2008年底、2009年8月份、2010年6月底以及去年12月份等階段性調整行情末端。但是,眼下的機構資金瘋狂砸盤是否也意味著曠日持久的單邊殺跌行情逐漸進入尾聲了呢?持續大幅調整之后,在市場整體估值水平已經大幅回落的背景下,又該如何解讀機構資金的大肆出逃?
業績“地雷”難以逃避的一道坎
專業的投資機構大規模有序撤退,必然有其深層次的原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就在6、7月份機構資金瘋狂出逃,與水泥、鋼鐵、紡織等相關行業個股的經營環境發生惡化或者業績爆出地雷等一系列客觀因素密不可分。
以紡織行業為例,7月11日,羅萊家紡發布的業績修正預告顯示,修正后預計今年1~6月凈利潤同比下降30%以內。而此前4月23日的上半年業績預告是“預計同比增幅0%~30%”,一增一減相差了60%。
無獨有偶,商業消費領域的人人樂(002336,收盤價11.04元)也在7月12日給出了大幅預減的消息修正,預計今年1~6月份凈利潤虧損5500萬元至6500萬元,同比下降幅度為60%至90%。
在近期市場轉入持續單邊調整的運行格局過程中,水泥板塊一度受大規模刺激政策即將出臺的消息提振而表現堅挺,整個5月份水泥板塊指數漲幅接近10%。
然而,政策利好預期落空之后,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冰凍”、產品價格持續走低以及不斷傳出的停產減產等負面消息,將水泥板塊打入低谷,冀東水泥、天山股份等個股甚至還遭遇機構資金跌停砸盤。
市值縮水主動減倉、被迫降低倉位
如果說業績下滑、經營環境持續惡化是機構資金選擇出局的客觀因素的話,那么另一個重要因素也不得不引起重視。
眾所周知,由于龐大的資金規模使得機構倉位始終受到一定的限制,機構在二級市場大起大落的過程中難免受到各種牽制。
機構倉位跟蹤數據表明,在近期市場持續單邊調整前夕,基金的平均倉位一度出現小幅回落;而在5月份轉入調整以后,平均倉位水平則再次出現回升;但是6月份以來,大多數基金又主動降低倉位——這恰恰與二級市場的砸盤行為高度吻合。
根據民生證券基金倉位監測數據,截至4月27日主動型股票方向基金平均倉位為81.09%,與此前一周(截至4月20日)的平均倉位82.99%相比下降1.90%,其中主動減倉1.04%。其中,股票型基金倉位下降1.31%至84.37%,偏股型基金倉位下降2.32%至78.48%,平衡型基金倉位下降3.64%至73.60%。
根據測算,此前一周共有7.2%的基金主動減倉5%以上,67.7%的基金主動減倉5%以內,24.8%的基金主動加倉5%以內,0.3%的基金主動加倉5%以上。此前一周共74.9%的基金主動減倉。
彼時,正是滬指穩步上攻2400點整數關口的過程中,恰恰也是風險正在聚集的關鍵節點,應該說基金主動減倉似乎踩準了節點。
不過,就在市場見頂回調的5月4日前后,基金主動增倉完全追在了最高位置,這難免讓人大跌眼鏡。
在5月中下旬,多家券商的基金倉位監測數據均顯示,滬、深兩市醞釀斷崖式殺跌前夜,基金卻主動大幅逆勢加倉,這直接導致了隨之而來的被動減持,并在避險情緒加劇后出現集中拋售的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連續5周加倉后,6月上旬突然大幅減倉,顯示基金開始對后市預期發生了改變。
在遭遇上證指數日K線 “五連陰”,全周下跌3.88%收于2281點之后,招商證券測算的6月8日偏股型基金平均倉位為73.5%,較上期測算倉位大幅下降7.28個百分點;偏股型基金主動減倉6.85個百分點。
海通證券基金分析師倪韻婷分析指出,基金倉位縮水可能有三方面因素:一是持倉股票市值下跌,二是基金申購贖回,三是基金主動減倉。
多位資深市場人士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眼下機構被迫砸盤預示著階段性底部的到來,投資者沒有必要繼續過分恐慌。
浙江杭州的大戶劉先生也注意到了近期機構集中砸盤的詭異現象,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樂觀地表示,“在這種位置,應該算是黎明前的黑暗吧?”他表示,從近期盤面來看,能砸的不能砸的,機構幾乎都砸了一遍,短期繼續砸盤的可能性并不大。而構的這種砸盤行為,或許正是市場避險情緒的一種集中體現,恰恰反映市場到了一個臨界點。
同時,上海的重組專業戶陸先生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GDP確認破8后,基于保增長的預期再次升溫,這勢必將對市場形成提振作用。近期機構的輪番砸盤,使得市場快速接近底部區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