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6-29 00:33:43
昨日(6月28日),銀監會銀行三部副主任張霄嶺在網易陸家嘴金融改革論壇上發表演說認為,歐債危機的根源是歐元區邊緣國家產生了很嚴重的信用泡沫。
每經網6月29日上海電 每經記者 高翔 發自上海
昨日(6月28日),銀監會銀行三部副主任張霄嶺在網易陸家嘴金融改革論壇上發表演說認為,歐債危機的根源是歐元區邊緣國家產生了很嚴重的信用泡沫。
希臘、西班牙、愛爾蘭等國在加入歐元區后前幾年經濟增長迅速。增長原因并不是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而是因為大量資金從核心國家(如德國)流向邊緣國家。加入歐元區后,希臘國債和德國國債息差縮小到0.5%,產生了嚴重的信用泡沫。而全球流動性泛濫又是信用泡沫的另一個原因。
歐元區內部開始失衡,邊緣國家在經濟上沒有了競爭力。近十年來,德國的單位GDP勞動力成本基本沒有增加,而希臘則增加了近50%。各國貿易也不平衡,危機各國的貿易都是逆差,真正順差的國家只有德國。歐洲各國中,只有德國的失業率處在低水平,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家的失業率高企,西班牙30歲以下年輕人的失業率已經達到了50%。歐元區邊緣國家人口老齡化,造成了過重的財政負擔。在政治上,三分之二歐元區國家政府已經下臺。
此外,歐元區在成立之初也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只有貨幣聯盟沒有財政聯盟,也沒有政治聯盟。美元上有美國財政部長的簽字,美國財政收入的30%要上交聯邦政府,美國政府有能力承擔這個負債。歐盟國家所有的財政收入只有不到1%交到了布魯塞爾,故歐盟也無力承擔這個負債。
張霄嶺認為,歐元區目前最大的風險就是銀行體系發生大面積的擠兌。實際上機構投資者已經撤離了資金。市場的耐心是有限的,一旦達到極限,個人儲蓄者的擠兌就會發生。
一國要退出歐元區,成本很高。新貨幣將大幅貶值,銀行馬上會發生擠兌,貿易嚴重受損,GDP大幅下滑。
自危機發生后,歐元區國家在采取三種類型的措施:防(防范危機傳染和流動性危機)、拖(拖延個別國家主權債務違約時機,典型的是LTRO,是典型的防止流動性危機的拖延措施)、改(金融改革,建立穩定機制)。大部分措施在圍繞在“防”和“拖”上打轉。
怎樣從根源上治理歐債危機?張霄嶺認為,首先要穩定銀行體系。可行的方法是德國出資,在IMF的幫助下剝離歐元區銀行體系的壞賬。穩定了銀行體系,才能商討財政聯盟的事宜,比如至少一部分預算要由歐盟批準,在這種條件下,德國才能同意發行歐元區債券,替換一些國家的國債。
治理危機的過程注定是漫長的,因為各方的利益不一致,決策分散。但市場的反應卻很快。這場危機或許會持續3到5年。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