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6-29 00:30:26
昨晚(6月28日)在陸家嘴論壇“浦江夜話”的對話現場,多位監管部門和機構的負責人就中國場外市場設立的模式和發展機制作了熱烈的討論。全國聯通的模式和做市商制度成為主導意見。
每經網6月29日上海電 每經記者 高翔 發自上海
昨晚(6月28日)在陸家嘴論壇“浦江夜話”的對話現場,多位監管部門和機構的負責人就中國場外市場設立的模式和發展機制作了熱烈的討論。全國聯通的模式和做市商制度成為主導意見。
徐權(上海市金融辦副主任):
近年來場外市場發展迅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目前主要有四種說法:第一,把現在的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也就是大家說的新三板,擴大試點建設場外市場;第二是要建立證監會統一監管的場外市場;第三是要以券商為基礎的柜臺交易系統,來建設一個場外市場;第四是要建立各個地區的區域性場外市場。
在政策層面,去年年底國務院發了《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這個文件里對各類交易場所有了一個統一的規范。證監會前段時間發布了《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辦法》,在征求意見,這里邊有了一些規范性的說法。同時還有一些文件正在規范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一些指導意見,目前正在起草中。一方面市場上有說法,另外一方面政策上又在緊鑼密鼓地征求意見,這似乎讓中國的場外市場建設成了一個敏感的話題。
張云峰(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總經理):
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于2月15日開市,目前掛牌企業21家,但交易數量不高,有11家公司可以交易,交易總金額為7000多萬元。
在國內做場外市場,都有三個問題:第一是交易不活躍,第二是融資難,第三是生存難。以新三板交易數據為例,第一,從2006年1月23號到2011年12月底,融資總量14億,77%來自于一個證券公司主導的業務。第二,六年里成交了20多億, 51%來自于一個證券公司撮合的交易。第三,這個市場的組織者、監管者中,參與這個市場的62家券商盈利的只有一個。
原因何在?第一,國內投資業發展不成熟,過分偏重于pre—ipo;第二,活躍的投資者對這類市場不太認可,因為這幾年政策上的不確定性,市場的公信力不足,導致了我們一些活躍的投資者不敢參與這個市場;第三,投資銀行的人員在營銷能力上比較弱。
怎么解決這些問題?我有三個建議。第一,合理規劃市場。我贊成一個市場統一全天下,群雄并舉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第二,允許市場化競爭;第三,適度放寬政策。
此外,我認為應該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大力推廣做市商制度。做市商源于場外市場,發揚光大于場外市場。做市商的這種活躍市場、平抑風險、引導投資的功能,最適合于這類市場。
阮路(重慶市金融辦副主任,重慶股權轉讓中心理事長):
我主要談四個方面。第一,我認為區域性的場外市場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替代。2009年底重慶股權轉讓中心成立,目前有54家掛牌企業,總股本23億。總的來說,企業掛牌后價值有明顯提升, PB達到2.5倍。掛牌一年后,利潤增長21%,凈資產增長46%,納稅增長88%。
第二,我覺得作為區域市場來講,地位、制度安排應該更符合場外市場的特征。國務院38號文規定,區域市場不能搞做市商。但如果從場外市場構建的角度,我覺得應該允許做市商提供流動性、有效性和穩定性。
第三,場外市場可以分成區域性和全國性,全國市場能公開轉讓,區域市場進行非公開轉讓,形成互補,形成錯層。
第四,從監管看,需要統一制度設計,統一規則,互聯互通。全國統一出臺總的監管要求,但是把監管的責任分擔出來,交由地方來做,風險防范、風險處置都交由地方來做。這可以保證市場不亂,同時責任到位。
謝庚(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
我想講三個觀點。第一,中國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從中國應對危機的政策產生的效果看,過去較長時間以來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是難以持續的。
第二,轉變發展方式有三個條件:政策的扶持,市場化配置資源,健全要素市場。
第三,建立和完善多重資本市場體系,現在主板有了,創業板等都有了,現在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場外市場的建設。場外市場的建設,要處理好三個關系:各層次市場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市場各方參與人的利益機制關系;監管和市場效益之間的關系。把這幾個關系處理好,我覺得對于市場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鄭華一力(美國納斯達克OMX集團公司中國區首席代表):
首先我說一下美國資本市場的總體格局。最上面的是主板市場,低一級的是OTCBB市場,。再下邊是粉單市場。
第二,納斯達克是全美最主要的主板市場,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創業板,是主板。
第三,我想談一談做市商制度。納斯達克首創競爭性的多做市商的機制,因為有了這個機制,納斯達克在全球單一市場中交易量最大。但是多做市商的機制監管成本非常高,因為很容易亂。所以在這方面監管的責任是非常大的。
鐘冠華(天津股權交易所執行總裁):
關于做市商制度,我們嘗試做已經四年了,我們的體會是中國的做市商制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徐權:作為主持人,我最后總結一下。第一,中國的場外市場建設必須在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統一規劃下實施,這個統一規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國的場外市場建設布局的規劃,第二是關于監管交易規則的規劃。全國統一場外市場的建成,布局非常重要,這個市場建設以及區域性市場的布局,我們也希望得到中國證監會統一的規劃。規劃的第二個方面就是做一個監管制度上的統一安排,不能說天津搞天津的,重慶搞重慶的,上海搞上海的,全國統一的市場搞全國統一市場。如果交易規則都不一樣,就不能夠互聯互通。
第二個觀點是,地方政府必須積極地配合場外市場的建設,它的責任就是培育、輸送掛牌企業資源。
第三個觀點,中國場外市場的建設要得到發展,必須讓券商、投資人以及各種中介機構共同參與,以此來積極推進它的流動性以及場外市場功能的發揮,讓場外市場真正能夠為我們的實體經濟服務。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