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7 01:11:51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毛振華:
央企得益于2008年的4萬億計劃,用作擴投資的主渠道,成功做大。但巨量投資并未對做強主業、增加國際競爭力起太大作用。在宏觀形勢遇冷的壓力下,央企既要消化上輪擴張的虛肥,還要應對新一輪擴張被借道再增加負債的壓力。
社科院金融所殷劍峰:
市場正面臨嚴重的流動性短缺,近期恐需再降準。表現一:貨幣量、尤其是反映短期流動性的M1增速繼續維持在十年來最低的4%以下;表現二:貨幣市場利率維持在4%的高均值水平,同2007年一樣,但那時的CPI是6%~7%,現在是3%,這意味著真實融資成本翻了一倍。這說明資金供給的緊張和經濟活力乃至貨幣乘數下降。
易凱資本有限公司CEO王冉:
最新互聯網報告讀后感:1、價值一定會跟著眼球走,興起與衰落都只是時間問題;2、在IT行業,20年間,1720個IT公司IPO中,只有2%成功;3、所有行業的“再想象”都是一個方向,那就是讓世界更相連;4、企業家應參與政治,幫助他人理解國家面臨的關鍵問題。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周天勇:
這幾年中部一些省份獲得了東部產業的大規模梯度轉移。重慶、成都和西安等地是產業轉移中的優秀者,主要是交通、基礎設施、大學科研院所等條件使然。但中國產業轉移有著 “西到西安不前”的局面,主要是交通運輸成本太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