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預算法修訂擬“塵封”地方自主發債

2012-06-27 01:11:48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全國人大常委會傳出消息:地方政府不能自主發債。

昨日(6月26日)上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預算法》修正案草案二審稿,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洪虎在會上表示,法律委員會經研究認為,地方應嚴格遵循編制預算不列赤字的原則,對地方債務應從嚴規范。

他稱,據此,修正案草案刪除了一審稿中關于地方政府舉債的規定,明確“地方各級預算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列赤字”,并重申,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這一改變,幾乎意味著持續數年的地方自主發債權之爭有了眉目,地方發債的脈門仍由中央把持。

地方債務壓身是主因

我國現行預算法自1995年1月1日起實施至今已近20年。按照規定:“地方各級預算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對于此次修改,外界關注的一大焦點是能否放開對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的約束。

由于現行預算法禁止地方自行發債,近幾年我國多以國務院另行規定的形式發行地方政府債券。

199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我國首次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并轉貸給地方的方式,增加地方政府財力。

2009年~2011年,全國人大每年批準的地方政府債規模均為2000億元,今年提高至2500億元。但仍采取中央政府代發的形式。

財稅專家李文海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允許地方自主發債應是趨勢,但目前我國諸多財政關系尚未梳理清晰,將其暫時擱置也有道理。

此次修正案草案的調整反映出中央對當前地方政府超過10萬億元債務的管理態度。

洪虎在會上表示,一些常委委員、部門和專家提出,近些年地方政府債務急劇上升,超10萬億元,帶來的問題和潛在的風險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地方應嚴格遵循編制預算不列赤字的原則,對地方債務應從嚴規范。

審計署對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約10.7萬億元;全國近兩成、共78個市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于100%,部分地區出現了逾期債務。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系副教授張文春告訴記者,歐盟成員國出現債務危機,歐盟提供救助的模式給中國提供了前車之鑒,而且如果允許地方自主發債,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可能也會削弱。

與自行發債試點不沖突

盡管自主發債被塵封,但自去年底以來,我國已經開始進行地方自行發債嘗試。今年5月,財政部還下發了 《2012年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辦法》。根據辦法,2012年地方自行發債限于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深圳市四省市,與去年框定的試點城市并無出入。

辦法顯示,今年試點省市政府債券依舊由財政部代辦還本付息。根據規定,試點省市應當建立償債保障機制,在規定時間將財政部代辦債券還本付息資金足額上繳中央財政。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財政部代辦還本付息還是有規避風險的考慮,因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存在風險等原因,投資者對地方政府自行還本付息仍抱有疑慮。

昨天消息既出,自行發債試點會否有變化?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地方自行發債和自主發債,雖有一字之差,但有本質不同。據報道,自行發債是指總的指標由中央分配,而自主發債則是地方政府發債規模和用途自定、償債部分自主等。在業內人士看來,地方自主發債理論上應該滿足 “項目自主、發債規模自主、用途自定、償債自負”的要求,也就是說由地方政府承擔最終的風險。

李文海說,地方自主發債被否決并不意味著地方自行發債試點失敗,因為自主發債和自行發債在發債主體上存在明確區別。這種試點以后或許還能推廣,發債環節逐步向地方放權也是我國逐步走向自主發債的路徑。

據財政部公布的地方債發行公告,今年3~8月,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將陸續還清2009年由中央財政代發的地方政府債券本金和最后一年的利息,預計2100多億元。雖然今年中央代發地方債比前3年增加500億元,總額至2500億元,但地方還款仍顯捉襟見肘,新債償舊債現象屢屢發生。

李文海說,近幾年地方政府債務纏身,導致還款能力遭到懷疑,顯然不適合為還債而推自主發債,但自行發債多少可使地方政府在利率和還款期限上有一定自主權。

在張文春看來,目前地方和中央的財權與事權不匹配是最大癥結,在不推行自主發債的前提下,中央財政需要在轉移支付和稅收返還上做更加詳細和系統的安排。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