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房產

每經網首頁 > 房產 > 正文

頻頻“偷襲”內房股 外資意在抄底?

2012-06-27 01:11:07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羚強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楊羚強 發自上海

Citron的報告雖然僅僅指向恒大,但卻令整個地產行業“人人自危”。如果Citron做空得逞,那么勢必會形成新一輪的多米諾骨牌,在房地產行業形成強度不小的一場危機。

實際上,種種跡象顯示,許多外資做空內房股,其實并不是真正的看空,背后的真實意圖或許是抄底。

境外機構輪番做空

業內流傳,早在去年9月就有境外機構輪番做空內房股,獲取高額收益。綠城中國(03900,HK)因為過高的資產負債率,以及受樓市調控影響銷售緩慢,成為機構首先做空的一家企業。

因為一個子虛烏有的“銀監會調查綠城房地產信托情況”傳言,綠城在去年9月22日大跌16%,第二天又續跌7.6%。之后,綠城又曝出退市傳聞,綠城中國股價在一周內由開盤時的5.16港元跌至3.91港元,跌去24%。10月4日,綠城再次大跌11%,股價跌至3.2元。而后11月又傳出綠城將破產的消息,再次導致股價下跌。

當時,綠城一直懷疑主力“做空”機構是活躍于香港股市的海外資本,但苦無證據支持。而綠城彼時又忙于應付集團財務問題,無暇查找事件真相。

綠城的被“做空”有財務上的理由,而財務穩健得多的龍湖地產也未能幸免。

去年7月,因為有報道稱龍湖計劃以每股12.9~13.31港元配發3億股股份,集資約38.7億~40億港元,股價下跌11.81%。而在該傳言發布前的去年7月11日,穆迪披露了一份名為《新興市場公司的“紅旗”》的報告,龍湖地產因獲得最多數量的“紅旗”,股價連續多日下跌。

龍湖、綠城、恒大……一個看不見的“黑手”正在指向在港上市的“內房股”。業內人士認為,恒大地產之后,還會有下一個“受害者”。

與此同時,注冊會計師馬靖昊也介紹說,大部分房地產公司或多或少都存在著Citron報告指出的所謂的“財務問題”。這意味著,一旦外資做空恒大得手,那么其他的地產公司也有步恒大后塵的可能。毫無疑問,內房股乃至整個中國房地產業的危機有可能隨后迅速爆發,進而損傷中國經濟的基本面。

不過,馬靖昊認為,這種可能性目前來看微乎其微。因為,Citron的質疑依據并不充分,而上述質疑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因素正在慢慢消失。從目前來看,恒大等龍頭房企仍然是健康的。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謝百三表示,外資做空房地產成功可能性已微乎其微。以廣東為例,今年5~6月份的成交大幅反彈,市場成交也在放量,這給外資做空造成了難度。

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蔡為民進一步指出,如果真是因為被“做空”而阻礙地產商發展,那么中央將不得不修改樓市調控政策,市場也會迅速發生轉化。

做空意在抄底?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深入調查卻發現,真正“看空”中國房地產的外資并不多。外資惡意做空的本身,更多是為了能底價抄底,進而做多中國房地產。

中房信研究總監薛建雄告訴記者,外資“看空”中國的土地和房地產企業價格,但并不“看空”房價,因為他們想以很低的價格 “抄底”,進而高價出售,以謀取利潤。

事實上,就在黑石做空的同時,更多的外資卻紛紛進軍中國房地產業。

6月18日,四季酒店首席CEOKathleenTaylor在紐約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四季酒店在華建設的9個酒店中將有6個會出售住宅。

5月2日,美國鐵獅門房地產公司宣布,封閉首個完全由中國投資者組建的人民幣房地產基金,該基金總額高達12億元,將用于收購蘇州兩宗土地,以開發大型綜合地產項目。而在同月,盡管一年前開發的一期住宅部分還沒有開始銷售,但總建筑面積約194710平方米,計劃建造9棟辦公樓的鐵獅門上海新江灣尚浦領世的總部園區卻已經開工。

去年11月,路透香港更報道曾開發過世界最貴住宅——倫敦海德公園1號的英國兄弟NickCandy和ChristianCandy正在開發由ZahaHadid設計的一個位于上海的項目,這是他們亞洲擴張計劃的一部分,并明確表示會關注上海和北京市場。

而瑞銀今年1月份發布的對中國內地房地產市場的分析,雖然看跌房價,但認為跌幅不過5%。

上述外資紛紛進軍中國內地樓市的個案,說明外資看空中國樓市的只是極少部分。

就在Citron發布“看空”恒大的研究報告同時,包括德意志在內的九大外資投行卻紛紛力挺恒大。

德銀發報告稱質疑依據不足,并指出基于境內投資控股公司沒有整合所有個別項目公司的賬目,其財務部門指其資產及負債情況被夸大。另外,不少項目屬于內部交易,財務報表都根據香港財務報表等審核過。

高盛則認為,報告是基于簡單與不合理的假設,對房地產業的獨特會計操作有誤解,盡職調查不充分。

薛建雄說,真正看空中國房地產的海外資本幾近于零。眼下所謂的“做空”,其實是為了日后的“做多”,以謀求更高的利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