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05-08 16:10:15
日前,杭州、寧波接連上演“房鬧”事件,部分樓盤的業主打起橫幅沖擊售樓處,要求開發商退房或是補償因為房價下跌所造成的損失。杭州更是從5月3日至5月5日接連發生3起同類事件。
日前,杭州、寧波接連上演“房鬧”事件,部分樓盤的業主打起橫幅沖擊售樓處,要求開發商退房或是補償因為房價下跌所造成的損失。杭州更是從5月3日至5月5日接連發生3起同類事件。
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陳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眼下杭州之所以變成“房鬧”事件比較突出的城市,主要是因為杭州新房打折力度明顯高于其他城市。在杭州,6折7折出售的項目并不罕見,甚至8折降價出售難度依然很大。90平方米的新房,單套房產優惠幅度可能超過50萬元。
“這一切都是調控前杭州房地產泡沫過多的后遺癥。投資性需求撤場,僅僅憑借剛性需求難以支撐,房價大幅下滑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老業主的既得利益遭受較大影響,因此向開發商討說法,雖然于情可憫,但于法無依。”陳雪說,房產歸根結底也只是一種產品,其價格產生波動再正常不過。如果只是單純把其當成投資產品,和股票沒什么區別,有漲有跌均由買家自行承擔本來就是形成買賣行為之前的默許規則。
事實上,類似杭州這種老業主“維權”風波在去年底部分項目開始大幅降價時就已經屢見不鮮。在2011年的10月到11月間,北京、上海、南京、蕪湖等地就有八處樓盤出現了業主要求退房、“維權”引發的嚴重糾紛。
業主們的憤怒可以理解。完全可以想象,當年他們買房時,售樓人員曾經給他們編織過怎樣美好的市場圖景。正是這種宣傳與現實的落差,引發了購房者過激的“維權”行動。與此同時,它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多年來我國樓市畸形發展的現實,“房價從來沒有真正跌過,使得購房者忽視了房屋作為商品不僅會漲,而且會跌的事實。”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表示,對于將投資賭在房子上的人們而言,現在是應該增加風險意識了。
購買房產對于中國大部分普通家庭而言是最重要的投資和消費,在進行這項投資時無疑需要足夠的理性與慎重。當投資房產出現巨大損失時,在追究開發商事前的“忽悠”和承諾的同時,購房者也需要反思,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是否過分相信了市場的前景,是否也有希望房屋溢價謀取利益的僥幸?
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旅游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認為,對于頻發的“房鬧”現象,在堅持“契約精神”的同時,也要看到購房者在議價方面先天的弱勢地位,看到開發商在推高房價方面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開發商不能以“契約精神”為由推開一切責任。“在處理‘房鬧’問題上,不能單單考慮法律因素,還要有道義和情感上的考量。”
將“房鬧”問題的解決寄托在企業自身的道義上無疑有些理想化。從監管著手,徹底理順房地產銷售環節的種種弊端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健康的房地產市場需要健全的制度,更需要理性的消費者和誠信的商家。
“我國當前的房地產市場發展隱含著許多問題,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其投資屬性過大。生活必需品投資屬性過重,所涉及的就不再只是市場健康與否的經濟問題,而是普通消費者能否正常生活的社會問題。”陳雪認為,房價下跌刺激很多老業主“房鬧”,這是市場的陣痛。但這種疼痛,卻能讓更多人認清“投資房產有風險,入市購房需謹慎”的道理。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