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4-24 09:51:02
原金 每經記者 張敏 發自北京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解讀》,這是在今年年初由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發布的《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四個月后,官方首次就該規劃作出解讀。
由于近期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據媒體報道,從2月份至今,陸續有紅牛功能飲料被指標注成分與批文嚴重不符,多家茶葉知名品牌產品有農藥殘留,以及最近的“毒膠囊”等食品藥品安全事件曝光。此時,兩部委解讀《規劃》在強調食品工業加快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同時,再次將重點放在食品安全問題上。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向健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預計到2015年,食品工業總產值達到12.3萬億元,較2010年增長100%,未來幾年,我國食品工業發展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同時也面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保證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戰和壓力。”
食品安全仍然是關鍵
近年來,我國食品行業安全問題一直引人注目,“瘦肉精”、“地溝油”等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引人關注,因為我國食品行業集約化、規模化水平低的狀況占到全行業90%以上,致使很多食品生產企業沒有到達GMP要求。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向健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原《規劃》中,是強化食品質量安全,而解讀中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這是對食品安全問題從重視轉變成提高水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質檢部門在食品生產加工環節共監測11.5萬余個樣品。其中,常規監測28種食品、2種食品添加劑、4種食品相關產品等133個風險項目,檢測20352個樣品,689個樣品檢出問題,問題檢出率為3.6%,比2010年下降了0.5個百分點。
在兩部委頒布的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加強食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明確要求規模以上食品生產企業達到GMP要求,60%以上達到HACCP認證要求,企業普遍建立誠信管理體系(CMS),同時提出食品質量抽檢合格率從2010年的94.6%提高到2015年的97%以上,大幅降低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率。
食品安全標準的要求固然嚴格,不過食品安全專家董金獅認為當前食品工業發展的問題很多,主要就是監管方面的。食品安全專家董金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的監管有漏洞,企業也會利用這個漏洞去從事生產。”
董金獅認為,“現在食品方面,標準的制定、審核、以及執法都是食品質量監督局來管,可以說是一個內循環,這樣在執法方面就失去監督控制,沒有一個監督管理的話,無法避免質量問題的出現。”
向健軍也持有相似觀點,他認為,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是屢見不鮮,產生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相關部門對食品安全生產的操作監管不力;其次,我國關于食品安全的法律體系存在諸多弊端和問題;再者,許多消費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識。
召回制度有待完善
兩部委的這份規劃解讀較之年初公布的《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著重強調了食品安全問題以及今后五年食品工業發展的七大主要任務。向健軍說,“在原《規劃》中,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而解讀中是加快產業調整,這是對我國食品產業轉型提出實質性的要求。”
此次部委解讀再次強調食品安全問題,而在食品工業發展規劃中,強化食品質量安全方面從六個角度提出了要求,提高重點行業準入門檻;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完善食品標準體系;加強檢(監)測能力建設;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落實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
此次規劃中對食品安全方面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和超過保質期的食品主動召回、責令召回及退市制度,明確食品召回范圍、召回級別、召回處置等具體規定,使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切實可行”。
據《每日經濟新聞》了解到,早在我國食品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就已經提出要鼓勵食品加工企業建立食品召回制度,并且在2009年我國將召回制度列入了《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專家董金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認為,召回制度僅僅是寫進了法律,并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現在對召回制度還沒有一些細則,如誰來召回,誰來監督,誰來處理,現在都是由企業來處理這些事情,但企業在處理的過程中就會出現一些不法的事情。”
董金獅說,“沒有監督的召回,甚至不如不召回。現在沒有明確的規定,沒有一些行業細則來規范這些事情。”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