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31 01:49:5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可瞻 張雨
每經記者 楊可瞻 張雨
對于多數散戶來說,要知道A股何時才能迎來一輪像樣的上漲,簡直就像猜全球氣溫變化一樣頭疼。但股市走勢絕非單純的賭博,事實上來自宏觀經濟的兩大關鍵支撐因素,很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左右著A股4月的反彈行情。
因素一:反彈提前于經濟見底
如果今年二季度成為中國經濟同比增速的底部,那么A股階段性底部的概率將大于投擲一枚硬幣為正面的概率。
作出這樣的判斷并不是一廂情愿,而是基于對中國經濟和股市之間的關系。《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以中國GDP同比增速為例,從2005年9月開始,其一共經歷了3次比較明顯的底部。依次為2005年三季度、2006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其中,在2005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回落至9.9%,遠低于當年一季度的11.2%;在2006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從此前的12.4%回落至10.4%;而在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直接從11.3%大幅掉至6.2%。
而這三次能成為經濟底部的理由也是充分的,在第一次底部來臨時,中國經濟反彈了2.5個百分點。第二次、第三次則分別反彈了3.6個百分點和5.7個百分點。
按照彭博統計的外來資訊提供的綜合報價,中國經濟將在今年二季度回落至8.3%,在三季度和四季度則分別達到8.5%和8.8%,以上都暗示底部將在二季度到來。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次經濟迎來底部前不久,A股也迎來了底部并在隨后大漲。以2005年三季度底為例,滬指當時水平為1161點。不過就在一個季度以前,滬指才完成了自1997年以來的新低998點,隨后便是一輪驚天動地的超級牛市。從2005年三季度至2007年四季度期間,大盤暴漲了接近4倍;在2006年四季度,滬指當季收盤水平為2675點,雖然在一個季度前并不是明顯的底部,但當年四季度短短3個月期間,大盤累計漲幅達到了驚人的53%,創自1992年三季度以來最大單季漲幅,許多個股輕易實現翻倍行情;2009年一季度,滬指當季收盤報2373點。難以置信的是,就在一個季度以前,大盤迎來了2006年牛市以來的新低1664點。而在2009年中,滬指累計漲幅接近80%,完成了一次超級V型反彈。值得一提的是,從市場估值看,目前滬指市盈率接近12倍,已經低于2008年時的最低值。
因素二:二季度“供血”充足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三大主線都面臨階段性調整的局面下,整體經濟回落已成為共識。只是回顧市場進入到2012年以來的這波反彈,上證綜合指數從2150點一線,伴隨著市場成交量的溫和放大,對2450點形成了有效的沖擊,在經濟下滑整體格局不變的情況下,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助推指數上行呢?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各大機構觀點發現,多數機構均贊同,到2012年資本市場一直在與政策預期相博弈,其背后的邏輯在于經濟下行中,為穩增長政府勢必出手逆向調控。
中信建投證券就認為,在今年3月份之前,不及預期的經濟數據、信貸市場等都成為反向思維的指標,市場關注的要點并不是企業經營數據靚不靚麗,而是圍繞經濟漸近低點和政策預期開啟之間的轉換期的博弈。因此,可以說股市的持續穩步反彈再度展現其領先經濟的特征。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市場經歷了這樣的“主動樂觀預期”階段之后,為何開始加速下探呢?鑫巢資金張俊認為,“實際上,市場此前預期的貨幣政策真實寬松并沒有如期而至,同時2011年年報數據也沒有提供給市場足夠的信心,外加難以樂觀的2012年一季報預期,使得匯豐PMI初值意外掉頭滑落成為市場加速下跌的導火索。”
但是,各方機構均認為,二季度國內經濟下滑有望見底。那么作為經濟的晴雨表,股市是否能在二季度重拾升勢,給投資者帶來“吃飯”行情呢?
實際上,把握市場的“供血”可以從目前市場資金使用成本,以及總體未來一段時期貨幣政策預期來看。WIND資訊統計顯示,最近半個月銀行間7天質押回購利率持續在3%上方,盡管是一季度末,存在金融機構間吸存的外在壓力,但是因為本月末央票到期資金量達1600億元,遠遠超過上半月的920億元,使得近期資金價格并未大幅上升。因此,資金面并沒有出現明顯過緊跡象。
但是,瑞銀證券陳李在其研報中表示,有兩個信號需要注意。
一是價格信號,央行在3月中旬的公開市場操作中,下調91天正回購利率2個基點,釋放了價格調整的信號。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四季度以來,貨幣政策的微調主要是數量型手段,一直沒有動用價格信號。瑞銀證券認為,這或許是央行首次在主動釋放價格調整信號。而如果重啟央票,瑞銀認為投資者可以密切關注一級市場的發行利率走勢。若利率下行,則應可判斷為利率價格信號的加強。從歷史經驗來看,央票發行利率對基準利率下調具備一定的先導性。
此外,從貨幣數量方面也出現積極信號,媒體報道稱銀監會允許三大行上調2012年貸存比率,工行由62%上調至63%,建行由68%上調至70%,農行由55%上調至57%。盡管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者是央行,但是瑞銀認為,如果有效剛性約束出現松動,將有望提升三大行的放貸能力。
因此,從上述兩方面看,貨幣政策有望從數量與價格上不斷強化此前市場落空的預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