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0 01:28:0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劉成昆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劉成昆 發自北京
“能源安全就是石油安全,石油對中國來說太少了,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56.4%,去年進口達到2.6億噸。現在可以拿煤炭制造乙烯,而且技術差不多完善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在一次討論會上如是說。
分析人士認為,這對煤炭制乙烯是個利好消息。
煤制乙烯前景誘人
中投顧問煤炭行業研究員邱希哲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煤制乙烯放行,第一是出于轉變煤炭利用方式的需要,我國煤炭資源豐富,而發展煤制乙烯有利于充分利用煤炭資源;第二是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需要,傳統的煤炭利用方式效率較低,而通過發展煤制乙烯、煤制氣等方式,可以進一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推動煤炭產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除神華包頭和神華寧夏等企業能形成一定產能外,國家還規劃新建13套煤制烯烴示范項目。
中訊化工信息研究院總經理、資深研究員崔軍告訴記者:“我國乙烯直接進口量并不大,主要是以其下游產品聚乙烯和聚丙烯等產品的形式進口。僅從乙烯表觀消費量來看,我國近年乙烯自給率在90%以上,基本能滿足需求;但從乙烯當量消費量來看,近年來我國乙烯自給率僅為34.6%~44.4%,意味著我國仍在以乙烯衍生物的方式變相進口原油。”
據公開資料,到2020年,中國原油需求量將為5.63億噸;到2030年達到8.71億噸,屆時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由于1噸乙烯需消耗3~3.5噸石腦油等原料,而加工1噸石腦油又需消耗6.1~7.4噸原油,因此未來乙烯當量消費對應的原油消費量極為驚人。考慮到可能存在的能源危機,以及我國煤炭生產大國的現實,發展煤制烯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煤化工規模將適度控制
《石化和化學工業“十二五”規劃》要求我國烯烴原料多元化率在“十二五”期間要提高到20%,對應至2015年烯烴多元化產能是1020萬噸。崔軍估計,“十二五”期間有將近1000萬噸烯烴 (乙烯和丙烯,以煤為原料時兩者原料一致、煉法稍有不同;以石油為原料時,丙烯是乙烯的副產品)需要由煤制烯烴來提供。由于煤炭價格遠遠低于石油,煤制乙烯比原油有更大的成本優勢。
邱希哲認為,目前有關方面對發展煤化工仍然沒有定論,煤炭“十二五”規劃之所以遲遲未能出臺與此也有很大關系。基本上政府對煤化工產業的政策是可以適度發展,但不允許遍地開花,煤化工規模不能過分擴大,因為這勢必給我國的煤炭供應帶來很大的威脅,而且可能產生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據邱希哲分析,張國寶這一說法可能暗示煤化工企業或將受益。比如中煤能源(601898,收盤價9.73元),目前擁有420萬噸甲醇、300萬噸二甲醚及配套項目,同時還有60萬噸烯烴及配套項目。中國神華(601088,收盤價27.07元),目前擁有年產52萬噸聚丙烯項目以及包頭年產60萬噸煤制烯烴示范項目。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我國《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討論稿)》對煤化工項目已經有較為明確的規定,但尚未對外公布具體內容。不過因為其投資成本太高,國家的控制可能還會較為嚴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