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8 01:33:44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來自企業界和學界的代表在談及上述問題時,強調必須引入市場競爭,打破金融資源壟斷的格局。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優化信貸結構,支持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強對符合產業政策、有市場需求的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銀行類金融機構的要求顯得更具針對性。簡單來看,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最主要體現在銀行的貸款利率定價上;其次,銀行以中間業務為名的收費服務也加重了企業的負擔。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來自企業界和學界的代表在談及上述問題時,強調必須引入市場競爭,打破金融資源壟斷的格局。
打破壟斷引入競爭
“現在一邊是老百姓、儲戶辛苦攢錢存進銀行卻成了負利率,一邊是企業要承擔很高的貸款利率。銀行獲取了普通老百姓的錢,又從企業那里獲得很高的利潤,提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一般制造業的利潤5%~10%就很好了,銀行(貸款利率)要高出很多。”在談到銀行高利潤問題時,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工業大學浙商開放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程惠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個問題國家要管理,因為銀行是壟斷帶來的利潤。應該有政策,比如銀行超過20%的利潤要上交,我們應該在這些方面有些措施。”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已有8家上市銀行公布2011年業績快報,其中,民生銀行 (600016,SH)和華夏銀行(600015,SH)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50%,深發展(000001,SZ)更是增加60%~70%。除此之外,浦發銀行(600000,SH)增42%、光大銀行(601818,SH)增41%、寧波銀行(002142,SZ)增40%、南京銀行(601009,SH)增39%、興業銀行(601166,SH)增38%。截至去年三季度,多數上市銀行凈息差已升至2.5%上方,一些股份制銀行凈息差甚至超過3%。16家銀行2011年前三季度利息凈收入同比增幅介于18.82%~43.37%之間,均值為31.2%。
“現在的銀行金融機構真有本事賺這么多錢?政府要考慮引導,因為再這樣下去,企業、老百姓都有情緒。去年企業都在虧損,銀行還要賺那么多的錢。企業如果走向死亡,銀行還有機會發展嗎?”談到融資成本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新光控股集團董事長周曉光顯得有些激動。在她看來,可以建設更多的定位區域性的中小金融機構,把區域內的金融服務做好。
多重機制促銀行“不偏心”
實際上,對銀行服務不滿的更多是中小型、微型企業,因為與大企業相比,它們在與銀行的對話中更為弱勢,議價能力也更低。
“其實銀行理財業務創新完全可以幫助企業融到資金。現在政府融資平臺和一些大中型企業占用銀行額度,使得中小企業更難貸到款。”全國人大代表、工商銀行溫州市分行營業部副總經理金穎穎認為,如果把銀行資產業務做大了,銀行就可以受客戶之托,通過資產管理,把客戶理財的錢借到企業那里去,這樣有些額度就可以騰出來給小企業。此外,讓理財投資渠道暢通,也可以把沒有投資渠道的錢吸引過來。
除了這些依靠市場機制起作用的方案,程惠芳還補充說,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還是要從制度上加以解決,從法律上保證對中小企業融資的貸款機會均等。這并不是說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的額度均等,而是不論大小規模的貸款都有金融機構來滿足它,“如果有大量的中小銀行,有競爭格局,那么(貸款)利率就會降下來。”
銀行盈利目標應切合實際
面對“銀行利潤高”的指責,不少來自銀行業的“兩會”代表和委員則表示“委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銀行業完全靠高利差實現高利潤這個說法不太符合事實。他認為中國銀行業的利差水平大體是2.5%左右,與世界上已經實現利率市場化的國家相比,這個利差水平也是偏低的,或者是不高的。
但他同時指出,中國的銀行業需要結構調整,需要擺脫過多依賴存貸利差維持自身發展的局面。
盡管如此,一些銀行基層網點回避監管,巧立名目的收費仍然加重了企業的融資成本負擔。
“確實有個別的網點,個別的人,盲目地推銷中間業務,甚至還有的銀行總行也有問題,設立了考核指標,把中間業務搞得有點亂,一提起中間業務大家想到的就是巧立名目,亂收費。”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在一次講話中,對銀行混亂的收費現象也提出了異議。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今年議案中就有關于銀行要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建議。他的議案包括降低銀行貸款利率,讓利給企業;減少個人業務服務性收費,讓利給老百姓;解決民營企業與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等。“首先銀行不要將盈利目標定在非常不切實際的高收益、高利潤上,必須服務于實體經濟和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