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8 01:33:24
隨著成都近年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對電力供應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然而,中心城區變電站的缺乏至今仍卡著成都市電力供應的 “脖子”。由于各種原因,成都中心城區已5年沒有新建一座變電站,導致用電高峰期電網超負荷運轉、被迫限電情況頻現,嚴重影響居民生活。
國家電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決定從今年開始,在成都中心城區變電站設立電磁顯示屏,通過探頭實時監控變電站的電磁環境。就像看噪音顯示屏一樣,公眾可隨時觀察變電站的電磁數值,并同國家標準、國際標準作對比,以此打消顧慮。
■矛盾現狀
變電站缺乏下的無奈限電
去年夏季成都持續高溫導致的超高電力負荷,至今令人心有余悸。
2011年8月15日,高溫酷暑使得成都電網負荷創造出歷史新高:11點28分,成都電網最高負荷達到677.1萬千瓦,突破了成都電網的最高承載能力。中心城區電力負荷約占一半,達到323萬千瓦,其中空調降溫負荷為200萬千瓦。
實際上,夏季成都的電力供應并不短缺。在夏季來水季節,成都總體電量是足夠的。問題在于中心城區變電站數量不夠,使得部分區域電力負荷猛增。而另一方面,中心城區近5年來未能有一座新建變電站落地。
據專業人士介紹,發電站發出的電通過高壓線輸送到城市,必須通過變電站層層降壓才可以輸入居民用戶。因此,伴隨城鄉居民生活對電力的需求,不可避免地要在中心城區建一些變電站,才能滿足供電需求。
成都市電業局預測,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成都市未來幾年的電力需求量將達到2000萬千瓦上下。粗略估算,成都市至少還要在現有基礎上再修10座變電站。
■“缺”電癥結
城區多個變電站受阻未修建
去年夏天,電業局相關人員稱一個變電站投資高達上千萬元。哪個地區需要修變電站,是電力部門根據這個地區的負荷分析得出的結論。
用電瓶頸堅定了成都市加快建設變電站的決心。僅去年下半年列入新開工計劃的變電站就有31個,且 “大部分選擇在區域負荷增速迅猛的新建居民小區片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等區域”。雖有建設計劃,但電力部門對于變電站的建設前景并不樂觀。市能源辦一位負責人也坦言,目前在成都市的某些地方建變電站確實較有難度,“主要是很多居民對于變電站的認識有些誤區,他們認為變電站輻射很強,會影響健康,從而對規劃好的變電站建設進行反對。”
■為啥受阻
“電磁輻射”陰影困擾居民
認定變電站有 “電磁輻射”,是人們反對修建變電站的最大原因。
很多居民都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他們并不是反對修變電站,只是希望變電站離自己的小區遠一點。
圍繞“輻射”擔憂延展開的還有對樓盤經濟價值的實際影響。對居民而言,自己的房子旁邊有塊綠地比有座變電站要值錢許多。在反對聲中,網友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自己辛辛苦苦掙錢買的房子,不能被旁邊的變電站給毀了。
■實地測試
變電站電磁輻射遠低于國家限值
去年9月23日,30多位市民、十多位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一同來到城區內安順橋220千伏變電站(室內全封閉式)和望江樓110千伏變電站(戶外式),實地考察變電站運行情況,共同監督了省輻射環境管理監測中心站對其進行的電磁環境測試。現場測試結果顯示,在距離變電設備10米遠處,安順橋變電站電場強度為0.017千伏/米,磁場強度為0.555微特斯拉;望江樓變電站電場強度為0.106千伏/米,磁場強度為0.268微特斯拉——上述兩組數據遠遠低于變電站國家限值標準(電場4000伏/米,磁場100微特斯拉)。
專家們指出,輸變電設備產生電磁感應,即工頻電場、工頻磁場。變電站不產生有效的電磁輻射。根據他們的解釋,電磁輻射源發射的電磁波頻率越高,它的波長就越短,電磁輻射就越容易產生。一般而言,只有當輻射體長度大于其工作波長的四分之一時,才有可能產生有效的電磁輻射。但是,輸變電設備產生的工頻電場和工頻磁場屬于極低頻場 (50赫茲),波長很長,達到6000千米。而輸變電設施本身,由于其長度遠小于這個波長,因此不能構成有效的電磁輻射。而且,電磁波是靠無線電波傳播能量的,而變電站的電是靠線路傳輸能量的,不存在“一波一波”在空中向遠處傳送能量的情況,這有別于電磁輻射和電離輻射。
至于極低電磁頻場的健康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在多份官方文件中做出過結論。結論顯示,沒有一致的證據表明,暴露于生活環境的極低頻場,會對生物的分子(包括DNA)引起直接的傷害。迄今為止進行的動物實驗結果表明:極低頻場并不誘發或促進癌癥。世衛組織還提出,并不認為在輸電線和配電線周圍極低頻場的水平對健康有危險。
■科普宣傳
省電力公司擬建電力體驗館
要消除對變電站的認識誤區,科普是一個關鍵。電力部門在公眾科普宣傳上責無旁貸。目前,中心城區變電站設立電磁監控顯示屏的工作正在部署,最后的監測和信息發布將請環保部門來實施。
此外,省電力公司還計劃在成都建立一個電力體驗館。這個體驗館將對公眾開放,人們可以在里面智能用電,輸變電設備電磁環境監測等等。“20萬伏、50萬伏的變電站監測數據都可以傳到體驗館里,讓公眾監督。”電力部門將用科學的辦法加大宣傳,盡可能地消除人們對變電站的誤解,也請公眾對全省電網建設給予支持。 (潘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