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5 01:11:0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玉慧
每經記者 胡玉慧
繼本周一一則股價異動公告引出大股東擬出手增持一事后,新太科技(600728,收盤價10.04元)在周五又對外宣布了變更公司名稱事宜,擬由當前的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家1996年就登陸A股的滬市老牌上市公司,在迎來新大股東之后去年總算摘掉戴了6年的ST帽子,如今更是進一步向控股股東佳都集團靠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相比以增持為增發保駕護航,大股東后續將更加照拂新太科技。按照2010年刊登的股改說明書中承諾,佳都集團須在2013年6月前將旗下優質ICT資產注入上市公司;而明年6月,也正是新太科技本次定向增發股度過一年限售期,即將解禁的時點。
大股東增持護增發
節后大市回暖情況下股價表現卻依然溫吞的新太科技,上周突然出現大批資金涌入,15和16兩個交易日連續收出漲停。最終在2月13日至2月17日這一周,新太科技周漲幅達到23.88%,位居同期兩市所有個股漲幅第五。
20日,新太科技發布股價異動公告,披露了大股東擬增持公司股份一事。控股股東廣州佳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都集團)在公告中表示,佳都集團擬在未來12個月內以自身名義或實際控制人名義擇機自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份,增持資金總額不低于1000萬元。以新太科技最新收盤價計算,佳都集團為兌現這一增持計劃,買入的上市公司股份數量至少需達到100萬股,大致占公司當前總股本的0.3%。
與其他上市公司披露的控股股東增持計劃相比,佳都集團0.3%的增持比例顯然不及市場常見的2%。不過本次佳都集團為增持一事選擇對外披露的時點卻值得市場玩味。新太科技在同份公告中表示,公司去年啟動的定向增發一事,于上月19日收到證監會批文,核準公司非公開發行不超過4000萬股新股。批文有效期為核準發行之日起6個月。
新太科技在去年1月14日刊登了非公開發行預案,宣布擬向不超過十名特定對象發行不超過4000萬股新股,募集資金將投向移動互聯網業務平臺的研發及行業應用推廣、新一代融合智能安防平臺整體解決方案、云計算IT服務外包和智能交通系統及行業解決方案等項目。同年4月,證監會受理了新太科技定增申請材料。
但之后此事進展卻不如預想中順利。原本發行底價確定為10.99元/股,募集資金上限為4.22億元,但去年大市極差,新太科技不得不在去年7月27日將擬募集資金上限下調至4億元,5天后再次調低至3.73億元;同年9月23日則將增發底價下調到9.81元/股,理由為“根據近期國內證券市場變化的實際情況”。新太科技二級市場價格在去年9月初跌破10.99元。
在上周股價異動前,新太科技股價不到8元,即使24日最新收盤價也只高出增發底價2.3%。23日,當《每日經濟新聞》同公司聯系時,新太科技證券事務代表王文捷表示,根據承銷商意見,公司當前股價吸引力還不太大,增發尚未進入實施的具體操作階段。
更名突出大股東印記
因2004年、2005年連續兩年虧損,新太科技2006年被實施了退市風險警示,當年年中起披星戴帽。而由于原大股東占用資金和違規擔保造成債務問題,之后新太科技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還債陷入困境;一直到2007年底,佳都集團通過拍賣的方式,從新太科技原第一大股東廣州新太新技術研究設計有限公司處受讓5664.86萬股上市公司股份,從而成為公司新的第一大股東。
到2010年,新太科技債務重整計劃執行完畢,困擾公司已久的股權分置改革也在這一年完成實施。重整為公司當期帶來約3.2億元收益,因此新太科技在2010年9月提交“摘星”申請。當年新太科技實現凈利潤2.42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2191萬元,于2011年8月成功脫帽。
而佳都集團旗下業務主要分布于ICT
(信息、通信和技術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合)、軌道交通智能系統以及消費類電子和配件三個領域。新太科技自身主業原本集中在電信增值方面,產品以向客戶提供包括專業軟件開發、系統集成及信息服務在內的綜合解決方案為主,甩掉債務負擔后上市公司也注意向大股東靠攏。
第一創業研究員劉武表示,早年新太科技主要面向電信運營商銷售電信語音增值軟件平臺以及提供系統集成業務,在國內運營商中的市占率大致為65%~95%;佳都集團入主后,憑借大股東在軌道交通智能化、IT分銷服務等領域的優勢,公司業務也從電信增值領域向智能交通、融合安防、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邁進,相繼拿到了廣州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管理及應用平臺、廣州亞運會可視化報警系統、地鐵公安指揮調度平臺、上海電信視頻監控等項目。
公司證代王文捷告訴記者,目前在上述領域公司的業務還是集中在軟件領域,不涉足硬件設備的制造;佳都集團在公司新業務領域具備優勢,將部分軟件后臺運行的業務交給公司負責。協同效應發揮下2011年公司業務進展良好,雖然前一年份大額重整收益令2011年新太科技全年凈利潤較2010年下滑80%,不過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則會同比增長50%。
與其他“新生”的ST類上市公司不同,新太科技業務重回正軌并未走與重組方進行資產購買或置換等重大資產重組方式的老路。到目前為止,佳都集團只將旗下ICT供應鏈業務的子公司贈予給了新太科技。不過24日新太科技也發布了擬更名公告,打算將公司名稱由當前的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資產注入承諾最值得關注
王文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稱,上半年公司工作重心之一將是推進定向增發的實施。按照批文有效期,新太科技最遲須在今年7月19日前完成此事。
不過據記者了解,對新太科技來說在這之后還有更為重要的事件值得期待:佳都集團兌現2010年股改時的資產注入承諾。根據2010年披露的股權分置改革說明書,佳都集團承諾在本次股改實施完成之日起36個月內“提出以包括但不限于定向增發在內的方式,向新太科技注入佳都集團的優質ICT增值服務業務”。若到期未能兌現承諾,佳都集團將向上市公司追送現金1000萬元。
新太科技股改方案于2010年6月實施,以此計算佳都集團最晚需要在2013年6月前提出此事。“(資產注入)按照流程到明年6月時應該很難完成,但是大股東那邊到時至少會初步提出方案。”王文捷說。
具體有望進入上市公司的資產方面,目前業內最看好的是軌道交通智能化資產。這塊業務主要由廣州新科佳都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新科佳都)操作。按照2008年時披露信息,佳都集團及旗下子公司合計持有新科佳都50%股權。新科佳都網站上的信息顯示,該公司業務覆蓋地鐵自動售檢票系統、地鐵屏蔽門系統和綜合監控系統三部分,承建了廣州地鐵四號線、二號線和八號線延長線、珠江三角州城際快速軌道交通廣州至佛山段等工程。
第一創業研究員劉武指出,佳都集團現有ICT外包業務收入較為穩定但凈利潤率相對較低,區域電子產品分銷業務又與新太科技業務重疊,因此最看好新科佳都的軌道交通智能化業務資產;目前在手訂單預計超過6億元,地鐵以及城際交通的快速發展意味著對視頻監控、屏蔽門、乘客服務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的需求強勁。
上市公司并未否認獲軌道交通智能化資產注入的可能。王文捷向記者表示,大股東現在的業務分類中,軌道交通智能化也進入了ICT業務范疇,但最終實際結果還是以“正式的資產注入預案為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可預見的新太科技重大事項時間表為:今年7月中以前實施本次定向增發,明年6月前大股東提出資產注入預案;差不多同時,本次定增股份將結束一年限售期而解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