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稻谷玉米漲幅遠超小麥 糧食比價中樞釀變

2012-02-09 01:14:0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彭斐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彭斐 發自北京

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穩步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適時啟動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和食糖等臨時收儲”等政策的影響,近期國內糧食作物價格普遍穩中有升。不過,受庫存、生產與消費前景差異的影響,玉米、稻谷與小麥價格運行走勢也開始出現分化,即小麥價格運行穩定,玉米和稻谷價格趨漲態勢明顯。

據中華糧網監測顯示,自前期小麥現貨價格被玉米超越后,1月中下旬華北黃淮地區玉米和小麥的價差進一步擴大至70~120元/噸,而廣東、福建及湖南等地價差甚至達到200元/噸左右。

有分析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后期玉米、稻谷價格漲幅或仍將高于小麥,而三大糧食作物的比價關系也正在形成新的演繹。

糧食作物價格運行現分化

2月份以來,國內農產品期現貨價格整體走高,而受庫存、生產與消費前景等差異影響,當前國內三大糧食品種(小麥、玉米、稻谷)價格運行趨勢出現分化。

昨日(2月8日),鄭州商品交易所早稻期貨全面飄紅,其中主力合約1209已漲至2684元/噸,較前一日漲11元/噸,漲幅0.41%。

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也保持近期強勢,主力合約1209較前一日上漲18元/噸,收于2389元/噸;漲幅最大的合約1203昨日收于2363元/噸,較前一日漲23元/噸。

自去年11月下旬國家公布收儲政策以來,大連玉米主力合約1209期價上漲200元/噸以上。國內現貨玉米價格也同步攀升。與稻谷、玉米的強勢相比,小麥期貨價格繼續平穩。昨日鄭商所小麥主力合約1209收于2583元/噸,與前一日持平;其余品種漲跌幅均在5元/噸之內。

與期貨市場相比,當前三大糧食品種現貨價格分化更加明顯:小麥價格運行穩定,玉米和稻谷價格趨漲態勢明顯。“目前在河南、河北、山東等主產區,二等以上普麥價格穩定在2120元/噸左右。”中糧集團河南辦事處副主任郝令軍說,小麥價格會長時間維持平穩運行格局。

據中華糧網數據中心小麥月均價走勢顯示,2012年1月國內小麥月均價為2099元/噸,較上月下跌7元/噸,較去年同期上漲55元/噸。而與此同時,在國家先后提高玉米、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的配合下,以玉米、早秈稻為首的國內大宗農產品市場卻發動了一波春季上漲行情。與小麥價格同比增長55元/噸的幅度相比,同期玉米、稻谷價格增長幅度均超過200元/噸,其中早秈稻增長328元/噸,漲幅達15.5%。

“三大糧食作物走勢的差異,主要因庫存、生產與消費前景等存在差異。”中華糧網分析師張智先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三大糧食作物的比價關系正在形成新的演繹。

糧食比價中樞或將改變

“正常年份小麥和玉米價格比均值為1.1:1,但進入2011年以來,小麥與玉米間的比價正偏離該區間,國內外市場均出現倒掛現象。”中華糧網信息主編郭清保表示。

河南濮陽國家糧食儲備庫業務經理李宏彥表示,由于當前去東北地區采購玉米的貿易商數量較多,當地玉米交貨價上調很快,國內玉米市場已經出現了產區價格帶動銷區價格上漲的狀況。

張智先也認為,在三大糧食作物中,玉米涉及產業鏈最長,加工企業雖于春節前曾有收購,但因生產消耗,目前又開始入市收購進行補庫。

業內人士認為,長遠來看,在生產成本不斷抬高、勞動力缺乏的情況下,玉米、稻谷價格將會保持上行趨勢。

“小麥價格在被玉米、稻谷超越后,受需求及生產成本改變等因素影響,后期玉米、稻谷漲價趨勢或仍將高于小麥。”張智先分析稱。

同步播報

“托市收購”未啟 臨儲小麥成交低迷

每經記者 楊芮 發自北京

2月8日,最低收購價小麥競價銷售交易會在安徽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及其聯網市場舉行,本次計劃交易國家臨時存儲白小麥38.93萬噸,實際成交3.08萬噸,總成交率7.92%。分省統計情況顯示,本次交易會河北、湖北、江西三省全部流拍,而成交情況最好的新疆成交率也僅為48.41%。

根據中華糧網高級研究員張智先的分析,成交率之所以低迷,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去年是多年來國家第一次沒有啟動托市收購。“2011年主產區的小麥托市收購未啟動,國家掌握的小麥糧源2012年沒有新增,而市場糧源則較多。而往年國家收購的數量較大,包括用糧企業、農戶和貿易商在內掌握的糧食較少,加工企業就必須從拍賣市場獲取糧源,而今年的情況并非如此。”

卓創資訊分析師李紅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部分地區國儲小麥出現流拍與下游廠家需求不旺有關。“近幾個月來小麥市場價格基本穩定,沒有大漲大跌,貿易商及糧庫等方面供應充足,出貨意愿較強,因此小麥上市量可觀。在此情況下小麥下游廠家原料采購并不困難,對國儲小麥需求并不積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