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5 02:04:4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新江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新江 發自北京
由于今年新基金審批渠道的放寬,基金公司發行新基金的熱情膨脹,雖然處于弱市背景,年內新發基金數量可望超過200只,比起去年激增近三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市場冷淡倒逼基金公司募集規模縮水,凈贖回成為今年基金公司最頭疼的問題之一。雖然發行數量增速很快,不過募集總規模較去年同期縮水已成為大概率事件。不少頻頻發新基金的公司,募集規模甚至難填年內凈贖回的壓力。
新基金數量激增三成
截至12月初,今年以來成立的新基金數量已經達到190只左右,超過去年全年成立的154只。
目前已經處于集中認購期,而且年內有望成立的基金還有十幾只,除此之外,年內不排除還會有新基金趕集上柜的可能,年內成立基金數量超過200只已經毫無懸念,甚至可能超過210只,與去年全年相比激增達到30%~40%。
冰火兩重天的現象繼續在基金行業內擴散,益民、融通等基金公司年內無新基金成立。今年一些黑馬基金公司,由于發行能力有限,也將發行任務控制在2~4只。而大型基金公司則普遍發行5、6只或更多。
作為一家業績中等的基金公司,諾安無疑成為今年最大的贏家之一。憑借黃金主題基金等創新產品的推出,該公司年內新發基金達到6只,與業內排名前列的大型基金公司相媲美。
募集規模縮水為大概率事件
與新發基金數量“景氣”不同的是,今年成立基金首募規模卻顯示出行業仍然難解困境。
數據顯示,今年已經成立的約190只基金募集規模合計2500多億份,平均募集規模甚至不足14億份,緊靠著2億份生存線成立的基金不在少數。而去年154只基金合計募集近3300億份,平均募集規模超過21億份。
數據顯示,華泰柏瑞信用增利、海富通穩進增利分級債券和富國產業債等債券型基金首募規模均不足3億份,擴大了場內“袖珍”基金的陣容。
即使募集規模最大的匯添富社會責任和工銀添頤債等首募規模也不足60億份,與此前熱門基金動輒百億的募集額相差不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期咨詢個別年內績優基金公司時獲悉,包括新華基金和天弘基金在內,明年并無計劃花費精力增加新基金數量,與此同時,擁有渠道優勢的基金公司則更愿意做多產品線,個別基金公司甚至在渠道上大花血本。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