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1-12-05 08:26:37
入世以來中國銀行業發展成就顯著
入世以來,中國融入世界的進程不斷加快。中國經濟、金融和銀行業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特別是近五年來,中國銀行業自身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占主導地位的大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相繼實現了股份制改造和公開發行上市,給中國銀行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在外部環境和內部改革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促進下,中國銀行業近年來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
1.資產負債規模快速增長,結構不斷優化
近五年來,中國銀行業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態勢。總資產從2005年的37.5萬億元增長到2011年6月末的105.7萬億元,增長了1.82倍,年均增速20.74%。其中,貸款余額從20.7萬億元增長到54.7萬億元,增長了1.64倍,年均增速19.32%;存款余額從30.0萬億元增長到80.3萬億元,增長了1.67倍,年均增速19.59%。
在規模迅速增長的同時,中國銀行業還不斷推進資產負債結構的優化,包括資產配置和負債來源的多元化以及總體風險權重的不斷降低等。例如,近年來信貸資產在總資產中的占比由2005年的55.2%下降到今年6月末的51.7%,平均每年下降0.6個百分點;客戶存款在總負債中的占比由2005年的83.8%下降到今年6月末的80.9%,平均每年下降0.5個百分點。
2.盈利能力持續提升,收益結構日益完善
在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中國銀行業盈利能力也迅速提高。2010年,中國銀行業實現稅后利潤8991億元,資本利潤率為17.5%,資產利潤率1.03%,達到了國際較高水平。
伴隨著利潤的高速增長,中國銀行業收益結構不斷改善。信貸利差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不斷降低,投資收入和手續費傭金收入持續增長。2010年,中國銀行業凈利息收入占比降至66%,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比提高至12%,投資收益提高至21%。
3.資產質量不斷提高,資本充足水平良好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在科學化解歷史風險的同時,積極有效地控制新增風險,實現了從高風險到風險可控的轉變。截至2010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1.24萬億元,不良貸款率2.4%。資產減值損失準備金余額達到1.3萬億元,基本能夠覆蓋潛在風險損失。
在不良貸款率不斷降低的同時,商業銀行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從2003年底的-2.98%,到2004年轉為正值,2005年為4.91%,2010年底提升為12.16%。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信貸投放大幅增加、資本質量要求明顯提高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仍保持了12%以上的較高水平。
4.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完善,主要銀行成為公眾持股公司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紛紛開展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并先后公開發行上市,中國香港和上海是銀行上市的首選地。截至目前,中國五家大型商業銀行已全部上市,這五家銀行資產之和約占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50%。此外,中國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也基本完成了公開發行上市,它們的市場份額約為15%。可以說占絕大多數市場份額的銀行主體已成為公眾持股公司,按照國際資本市場的要求實施運營管理、接收公眾監督和為股東創造價值。
除了發行上市以外,中國銀行業還吸收巴塞爾協議指引意見,大力推進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改革,全部銀行業金融機構都已經嚴格按照審慎要求編制會計財務報表并經外部審計,不僅上市商業銀行全部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及時對外披露有關經營信息,自覺接受市場監督,非上市商業銀行和信托公司也實行了信息披露制度,接受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監督。
5.從本土銀行走向國際銀行
在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的進程中,中國銀行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綜合考慮自身發展戰略、優勢、并表管理能力等因素,通過設立機構、兼并收購等方式穩妥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斷拓展自身發展空間。
截至2010年底,中國5家大型商業銀行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共設有89家一級境外營業性機構,收購(或)參股10家境外機構,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境外設立5家分行、5家代表處,2家城市商業銀行在境外設立2家代表處。中國銀行業正不斷實現從本土銀行向國際銀行的轉變。
6.在世界銀行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隨著規模、資本實力和盈利能力的迅速增長,中國銀行業在世界銀行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也不斷提升。根據英國《銀行家》雜志2011年最新公布的按一級資本排序的全球前1000家銀行排名顯示,中國有三家銀行躋身全球十大銀行之列,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其中,中國工商銀行從去年的第7位升至第6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按盈利情況看,目前中國銀行業占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比重超過五分之一,工商銀行也連續數年蟬聯“最盈利銀行”。再從上市銀行總市值來看,近年來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穩居全球前兩名,在全球前十名銀行中,中國銀行業占據了四席。
中國銀行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高資本消耗的發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
中國銀行業發展首當其沖的問題是資本補充問題。在中國全社會融資結構中,銀行貸款仍然占據了50%以上的比例。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銀行業貸款增速也持續保持在兩位數以上。信貸資產是高資本消耗型的,從而導致整個銀行業所需的資本金投入也越來越大。為維持現有的資本充足率水平,中國銀行業在扣除留存收益后每年需要補充的資本金都在數千億元人民幣。這種高資本消耗的增長模式已經給中國資本市場帶來了沉重的壓力。中國銀行業迫切需要轉變增長方式和提升發展的可持續性。
2.高度依賴傳統銀行業務的盈利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
中國銀行業在資產結構和收入結構上,對存貸款業務及其收益普遍存在著很大的依賴性。近年來,通過轉型發展,大量新業務和新的收益增長點得到拓展。但總體上,高度依賴傳統銀行業務的盈利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我們的交易收入、傭金收入占比都還比較低。
3.對大企業、大項目的貸款集中度依然較高,順周期性較強
銀行業是一個典型的順周期行業,對于中國銀行業而言尤為如此。在中國經濟增長構成中,投資過高和消費過低的不平衡性近年來日益突出,表現在銀行業的資產結構中,就是對大企業、大項目的貸款集中度居高不下,這種資產結構更易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而持續30多年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正面臨著產能過剩、經濟結構調整等一系列深層次矛盾,這將對中國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出新的挑戰。
中國銀行業未來發展展望
1.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銀行業將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
中國有13億多人口,人均GDP僅4000多美元,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潮流,也是中國人民的心愿。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銀行業發展空間廣闊,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繼續維持良好增長的勢頭。
2.在增長中實現轉型,不斷培育新的業務和收益增長點,夯實發展的基礎
在傳統銀行業務繼續保持增長的同時,中國銀行業多元化經營不斷推進,業務邊界已經涵蓋了理財、基金、信托、保險等金融領域。全能型銀行的打造,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增長潛力不斷發掘。
3.伴隨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經濟和人民幣國際化,中國銀行業不斷走向世界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在繼續引進外資的同時,中國的企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流量)為688.1億美元,同比增長21.7%,連續九年保持增長勢頭,年均增速為49.9%。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當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過日本(562.6億美元)、英國(110.2億美元)等傳統對外投資大國。在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中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不斷加快,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量占總額比例已增長至7%。可以說,未來中國與世界的互動空間無比廣闊。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