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1-09-15 08:16:44
編者按:涉礦淘金似乎已成為上市公司目前高度一致的認識。無論是以多元化發展為名目,還是主業不給力被迫另尋出路,上市公司紛紛涉礦淘金的熱鬧背后,種種風險也隨之而來,對此,那些“喜氣洋洋”忙于淘金的公司們準備好了嗎?投資者請擦亮眼睛。
上市公司“涉礦”已經不是新鮮事兒,而從眼下來看,隨著國際金價節節攀升,接連創出歷史新高,在投資者紛紛買入各類黃金產品以求資產保值增值的同時,金礦也正在成為眾多A股上市公司追逐的熱中之熱。
9月以來,就有華業地產、方大炭素等數家上市公司宣布加入“淘金”大軍,而閩福發則“喜氣洋洋”地宣布,公司2010年6月入股投資的金礦項目進展順利,公司已探明黃金儲量有顯著增長。
不僅如此,除了上市公司已經發布公告的,各種“涉金”市場傳聞也絡繹不絕,如福成五豐、益民集團、ST興業等紛紛被傳將注入或收購金礦。
上市公司熱衷淘金
主業不給力是主因
“上市公司手里有錢,主業又做不好,就會比較多地轉入到這方面,當然也有一些上市公司是想轉型。”對于上市公司里掀起的這波“淘金”風潮,昨日,東海證券有色金屬分析師張方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民生證券有色分析師巨國賢亦認為,一般主業不振或主業受宏觀調控影響較明顯的上市公司更傾向于“涉礦”,業務結構多為“X+礦”組合,且以“房地產+礦”最為常見。
以大元股份為例,這家主營業務為生產工程用塑料板材、管材、異型材、電線、電纜的上市公司今年8月9日公告稱,擬以1.3億元收購世峰黃金公司52%的股權。對于大元股份這一大手筆的行動,業內人士多認為這和公司目前主營業務不佳有很大關系。
該公司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虧損額達3039.89萬元。
大元股份表示,通過收購世峰黃金52%的股權,公司將初步實現向黃金開采行業發展的戰略目標;且在完成本次收購后,將立即著手進行世峰黃金的復產工作。業內人士亦認為,雖然此次收購結構并不能讓公司完全滿意,但至少給處于困境中的公司帶來一絲轉機。
這一消息也開啟了大元股份股價的飆漲之旅,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由之前的23元最高躍升至31.65元,漲幅超過5成。
而“地產+礦”的上市公司例子更多,除了最新的華業礦產,此前包括中弘地產、新湖中寶、鼎立股份等上市房企亦紛紛披露“涉礦”事宜,且所涉礦種皆是或者包括金礦。
金礦評估增值率驚人
買在高點上會否“不勝寒”?
值得關注的是,在黃金價格大幅攀升的同時,一些上市公司收購金礦的資產評估增值率亦相當驚人。
還是以大元股份為例,其擬收購的世峰黃金,根據評估基準日2011年5月31日評估,資產評估值27286.07萬元,評估增值20270.79萬元,增值率289%,凈資產評估值18767.5萬元,增值率高達1348.43%。因協議約定公司負債8518.57萬元全部由出讓方承擔,因此經協商后,確認世峰黃金100%股權的交易價格為2.5億元,公司收購52%股權的股權轉讓金為1.3億元。
“金礦收購價格和黃金價格肯定是有關系的,但不會按照現在的黃金價格來定,而是會拉長一些期限,從而來確定一個相對一個公允的價格。”張方告訴本報記者。
而黃金價格雖然短期內出現回落,但張方對其未來走勢仍持相當樂觀的態度,“如果收購的礦山近兩年能夠很快地出礦,生產黃金,那么對上市公司來說應該肯定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張方道。
探礦權并不意味利潤
環保風險亦不小
然而,雖然上市公司熱衷淘金可謂“無利不起早”,但其中蘊含的風險也不小。
“采礦是一項復雜工程,一個項目從取得探礦權到實際開發投產,少說也得一年半載,有的可能十多年都沒有立項。”有礦產開發業內人士表示,礦業項目具有典型的投資大、實施周期長、不確定性大等特點,為公司貢獻業績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特別是很多上市公司目前買到手的還僅僅是探礦權,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探礦權只是允許兩三年內可以在這個地方探礦,這是一種推斷性儲量。推斷性儲量與實際的儲量存在一定的誤差。”
比如辰州礦業就在4月11日公告停止IPO的募投項目,原因就是探礦效果不理想。陶金坪礦區深部勘探及周邊普查項目初步勘查的情況以及鑫達金礦項目探礦情況不理想,為控制投資風險,終止了上述項目。
不僅如此,“許多公司僅僅是為買礦而買礦,并未考慮開采成本問題。某些邊遠地區,基礎設施不完善,要開采出來,企業需要修路通電通水,花費在基建上的成本遠遠高于開發取得的收益。”另有業內人士指出,某些礦山資源可能因為環境影響評價、搬遷、運輸、供水、供電等因素實際上無法開發。
“確實有的礦山你買了之后會存在這樣的風險,發現不是不太值當,譬如礦山儲量規模不大,開采五六年就沒了,還要投入資金建很多東西。”張方亦表示,一座礦山到底值不值得,從礦產儲量到礦山的位置,各種不確定因素很多相當多。
另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特別是礦業類上市公司的環保問題近年來一直是社會各方關注的焦點,而很多“涉礦”上市公司這環保這道門檻上面臨的風險亦不小。
如中弘地產此前公告,公司擬用自有資金6000萬元收購仁源投資所持鑫興礦業49%的股權。收購完成后,公司將持有鑫興礦業49%的股權,仁源投資持有剩下51%的股權。
然而,有媒體卻報道稱,鑫興礦業自從2008年3月拿到杜荒嶺金礦的采礦權后,就一直持有,并沒有正式生產。該礦目前也基本處于停產狀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還沒有拿到環評及安全生產認證報告。而截至目前,此采礦權的環評認證及安全生產認證尚在辦理中,何時取得也存在不確定性。因此,這不免讓市場質疑,上市公司花那么大價錢“淘金”是否有點欠考慮?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