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1-08-11 08:29:28
據保監會公布的最新保費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共實現規模保費收入8056.6億元,同比增長13%,利潤總額為345.1億元,同比增長15.7%;而財產險實現承保利潤107億元,同比增長1.7倍,壽險步入緩慢發展期。促成這個結果,銀行保險的作用不得不提。
光大銀行(601818):簽約17險企
代理保險業務規模23億元
今年以來,受銀保取消駐點銷售、銀行高息攬儲等因素影響,保險公司與“大”銀行合作更是難上加難,但從銀行的定期報告中記者發現,銀行間的保險爭奪也在默默進行。據光大銀行2011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代理保險手續費收入0.92億元,占代理手續費收入的31.94%。
光大銀行的2010年報顯示,去年全年光大銀行與17家保險公司簽署了全面業務合作協議,代理保險業務規模達到23億元。代理保險手續費收入1.3億元,占全部代理手續費收入的35.5%。
工商銀行:深入縣域
年代理保險產品銷售885億元
工商銀行(601398)2010年報顯示,工商銀行發行縣域專屬理財產品,拓展縣域優質客戶,推動銀行類理財產品較快發展。大力推廣期交、保障型保險產品,全年代理個人保險產品銷售885億元,比上年增長22.2%。
工商銀行年報中還提到,深化銀保業務合作,提升代理保險業務量,推動在資產托管、現金管理和銀行卡等多個業務領域合作。這方面的例子,如工商銀行與安聯集團子公司中德安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簡稱“中德安聯”)在代理保險、資產托管、存款業務等方面展開合作。2010年本行代銷中德安聯銀保產品業務量1.90億元。2010 年末,中德安聯在本行的資產托管規模超過28億元。
建設銀行(601939):
代理保險業務收入36.64億元
建設銀行2010年年報顯示,代理保險業務收入創歷史新高,達到36.64億元。通過挖掘渠道優勢、完善業務流程和激勵機制等多種措施,代銷保險和代客外匯交易等業務快速發展。由于銀行卡、電子銀行、代理保險等業務的快速發展,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較上年增長33.76%。
農業銀行:與44家險企全面合作
代理保險業務收入43.20億元
農行在去年的銀行保險業務中取得六個第一。代理保險業務收入和保費規模、代理財險業務收入和保費規模、代理壽險業務收入和保費規模均居同業第一。
農業銀行(601288)2010年年報顯示,經營轉型取得重要進展,中間業務收入快速增長,2010年,農行電子銀行、信用卡、投資銀行、代理保險等業務增幅均在50%以上。代理保險、代理基金等業務較2009年增長較快,代理保險業務收入躍居同業首位,截至2010年末,農行共與44家保險公司簽訂全面合作協議,全年共實現代理新單保費1,023.96億元,實現代理保險業務收入43.20億元。農行稱,其代理保險業務收入和保費規模、代理財險業務收入和保費規模、代理壽險業務收入和保費規模6項指標均居同業第一。
截至2010年末,農業銀行托管資產規模達15,650.67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2.5%,保持業內第二;其中保險資產托管規模9,407.99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2%,居同業首位。
中國銀行(601988):保險卡實現保費收入3.2億元
發卡量破120萬張
中國銀行2010年年報顯示,中國銀行提供財產險、人壽險及保險代理服務。通過在香港注冊的全資子公司中銀集團保險經營保險業務。中銀集團保險目前在香港擁有6家分公司,在香港財險市場處于主導地位。2010年,實現毛保費收入15.58億港幣(折人民幣13.29億元),比上年增加0.40億港幣,增幅2.64%。
年報顯示,2010年,中銀集團人壽在香港市場排名由2009年度第四位躍升至本年第二位。2010年,實現毛保費收入超86億港幣,比上年增長11%。
2010年,中銀保險加大戰略轉型力度,大力拓展銀保業務,實現毛保費收入27.83億元,比上年增長33.26%。其中,銀行保險渠道實現保費收入15.48億元,比上年大幅增長71.5%,占全部保費收入的55.62%。公司銀保模式探索取得進展,形成轉介紹業務、渠道產品業務和銀保金融產品業務三種模式。銀保渠道銷售中銀系列保險卡實現保費收入3.2億元,發卡量突破120萬張。
制表:路英
公司名稱 公司性質 行業排名 2011.6保費收入 同比增速
光大永明 壽險 20 199482.3 -32.3698
嘉禾人壽 壽險 26 168731.7 -29.2541
金盛人壽 壽險 30 97098.16 87.70035
中荷人壽 壽險 32 74116.3
建信人壽 壽險 38 39094.09 -19.2375
交銀康聯 壽險 40 33770 4.4008175
中銀保險 財險 20 131120.5 9.463065
2011上半年銀行系(準銀行系)保險公司保費排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