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1-08-10 08:35:22
今年以來3次提高存準率、3次加息,貨幣緊縮力度位居全球前列;但CPI走勢卻逐月上升,7月更是創出38個月以來的新高;與其同時,工業增加值月月回落,且有加速跡象。
在中國公布7月重要宏觀經濟數據之前,全球經濟的基本面因為標普調降美國國債評級而出現類似于2008年雷曼倒閉之后的“股災”情形,尤其是亞洲股市,兩天的跌幅大都超過10%。中國股市兩天的下跌幅度也超過200點,恐慌性拋盤不斷地在“底部”區域涌出。這顯示,很多人在擔心全球經濟會因為美國國債降級而進入第二次衰退,中國經濟也會受到拖累,因此股市的進一步下跌難以避免。
我認為,全球四大投資品市場可分為四個層次:股市暴跌;大宗商品市場大跌;外匯市場中的非美貨幣有所調整;美國債市表現平穩,即使是歐元區“豬五國”的債券市場也與標普降級美債之前的利率水平大致相同。因此判斷:股市的反應過度了,它說明上半年歐美股市的上漲脫離基本面太遠;大宗商品市場中與工業相關的原材料有所下跌,反映了全球實體經濟都在降溫,這個降溫趨勢會延續一段時間,但一定是可控的,而且在未來六個月左右也將大幅度反彈,沒必要過度擔心。而全球市場交易量最大的外匯市場和債券市場能夠保持穩定,說明本輪金融恐慌還不能算是一次金融危機。進一步預計,全球股市很快將出現報復性反彈,因為它同樣脫離了目前經濟的基本面。
但是,標普降級美國是講了大實話的。它降級美國國債信用評級的舉措表面上看是針對美國的,實際是對全球經濟結構性失調發出的一次嚴重預警。很多國家的政府看不清這一點,或者不愿意進行調整,因此需要一次危機,需要一次外部評級機構的強力警告——標普做的事情之所以“偉大”恰恰在此。
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必須擴大內需,也就是全民消費,而擴大消費的前提是盡快地提高最廣大勞動者群體的收入水平。這個趨勢已經開始,由于勞動者收入提高“時點”具有很強的“補償”性質,因此在一定時間內全民收入增幅水平會出現“爆炸式”增長,比如原來處于收入最底層的農民工這兩年的收入增幅普遍超過了 50% 。收入的大幅度增加當然會增加消費,但同時也會推升CPI,這是悖論,但卻是現實。許多經濟學家只看到貨幣多發因素是推高CPI的推手,但沒有想到為什么貨幣會增加這么多,更沒有想到增加的貨幣中有多少會變成了勞動者收入,這個“收入”在貨幣總量的占比是不是比往年、比上年更多了。從經濟規律看:抗通脹是必須逐步減少就業水平,同時也降低勞動者總收入水平的,而當前的收入總水平不可能降低,因此通脹率也不可能大幅度降低。必須認清,我們正處于勞動者收入大面積提高,大幅度提高的周期中,現在農民工收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但公務員群體(包括事業單位)還沒有增加,很多國有企業勞動者的收入也沒有增加,城鎮中小企業以及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工資收入更沒有增加。這些欠賬都必須補上,而且要連續幾年年年補。這個強周期不能逆轉,物價怎么可能大幅度下降?
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要想轉變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要想啟動大消費,必須大幅度增加勞動者收入,而企業大面積的提高勞動者收入的前提是整個經濟能夠保持較高增長, 9%不夠,8% 就會走向反面!
勞動者收入要增加,物價相應也會上漲,貨幣豈能太緊。今年以來央行所謂的數量調控手段,包括連續地提高存準率,已經極大地抑制了信貸增長,直接的結果就是造成資金面的全面緊張,股市跌跌不休,企業嗷嗷待哺,銀行存款大戰,直至高利貸市場暗潮涌動,經濟處于危機的邊緣!
幸好,在我們仍然還猶豫要不要繼續緊縮的時候,全球市場發生了股災;全球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都開始向保增長方向轉變,包括歐洲央行和拉美央行;幸好,7月宏觀經濟數據再次向我們提示滯漲風險:食品價格維持攀升態勢,但工業產品價格環比已經走平,它預示著實體經濟降溫速率與CPI提升的斜率在擴大,這個趨勢很可能在8月繼續擴大。雖然可以預計CPI8 月將有一點點回落,但經濟增速的回落可能更快,尤其是在8月貿然加息之后。
我認為,存準率是不能再提了,即使是最主張應該持續性緊縮的人也必須看到,本輪全球經濟降溫必將導致我國出口的大幅度下降,存準率的“對沖”作用已經沒有必要(其實此前的所謂對沖也是名義上的),同時很多商業銀行已經沒有多少流動性了。至于加息周期是否也近尾聲,大家有一點分歧。大多數人不是贊成加息,而是認為加息對經濟已經起不到多少刺激作用,包括反作用(比如更加招致熱錢涌入),加一點點利息只能起到縮窄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的作用——其實也未必。
至于中國股市未來怎么走?我認為,2500 點以下就是底部區域。但這個底部的構筑過程會很漫長。要等到全球經濟發出積極信號,還要等到中國宏觀經濟調控出現積極的信號,才能走出底部。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