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房產

每經網首頁 > 房產 > 正文

萬科:千億領跑者的綠色動力

2011-07-28 00:21:34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胡廷鴻

    從來沒有哪一個企業受到如此多的關注,也從來沒有哪一個中國企業的年銷售額能雄踞全球同行業頂端。

    萬科做到了。2010  年,萬科的銷售創紀錄地突破千億,達到1082  億元,同比增長70%,成為全球住宅企業年銷售規模的冠軍,在全國商品房市場中占有率達到2.06%,從此萬科被冠以“千億萬科”之名。萬科作為國內最大的住宅開發企業的地位,已無人可撼。

    從1988  年開始涉足房地產行業開始,萬科就將“為普通人蓋好房子”的行業存續價值作為追求和目標,萬科也始終站在整個行業的責任高度來思考和行動。

    從那時起,萬科開創了自己的城市花園系列、四季花城系列、金色家園系列和自然人文系列等幾大產品系列。

千億領跑的風采

    似乎沒有人會懷疑萬科年銷售過千億的真實性,事實本是如此。

    2010  年,萬科為7.8  萬戶家庭提供了住宅。僅過去三年,萬科滿足了20  萬戶家庭的居住需求。萬科歷史累計共售出31.6  萬套住宅。銷售產品中,萬科也做到了“為普通人蓋房子”的承諾,在萬科的產品中,  144  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房戶型占比88%,豪宅的比例一直很低。

    截至2010  年12  月底,萬科物業在全國共為204  個樓盤提供物業服務,管理面積3497  萬平方米。

    截至2010  年底,萬科的業務已經覆蓋到以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中西部城市經濟圈為重點的46  個城市。

    第三方調查機構的民調顯示,萬科物業的客戶滿意度由82%上升到90%,物業服務成為75%客戶再推薦首選理由。同時,客戶忠誠度創造了歷史最好水平,多城市總體客戶滿意度達到或超過90  分。

    萬科認為,堅守價值底線、拒絕利益誘惑,堅持以專業能力從市場獲取公平回報,  是萬科獲得成功的基石。

    萬科取勝的一個法寶是堅持“快速開發,不囤地、不當地王”的經營策略,反對以土地升值作為盈利模式。在經營上,萬科做到了“新開盤當月銷售60%以上”,依靠快速周轉提升資產回報水平的訴求。

    每一個行業都有其最核心的社會責任,一個企業的持續經營,不能偏離其核心社會責任。對于萬科來說,最核心的社會責任,就是為更多的人提供住房、改善居住環

境,并通過推動社區成熟發展,參與城市發展。這也是萬科遵守行業發展規律和堅持做專業化住宅思考的必然結果。

萬科的綠色動力

    登上千億平臺之后,萬科的戰略制定者們要求持續領跑行業,要實現從追求規模增長向有質量的增長轉變。

    萬科一直致力于綠色建筑的研發和推廣。“做卓越的綠色企業”已經成為公司中長期發展戰略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大梅沙萬科中心就是萬科實踐綠色建筑的典范。但萬科如何完成向綠色企業、研發型企業、服務型企業的轉型,培養面向未來的競爭優勢,仍然面臨挑戰。

    2010  年,有一項萬科沒有完全實現的計劃:原計劃在2010  年落實100  萬平方米國家綠色三星的節能住宅建設,實際只完成了75  萬平方米,但也已占2010  年全國綠色三星節能住宅總量的54%。

    2010  年上海世博會上,萬科館是最受關注的中國企業館之一,但萬科并沒有展示自身的產品和服務,121  萬名現場參觀者領略到的,是萬科所追求的理念和價值——  —對生命的尊重、對資源的尊重、對自然的尊重。

    除了堅持踐行綠色建筑的承諾,萬科總裁郁亮曾多次表示,愿意在不損害股東利益的情況下,哪怕只賺一塊錢,也要積極參與保障性住宅的開發,承擔社會責任。

    2010  年,萬科通過競標以代建方式參與了深圳、北京、南京三個保障房項目的開發,包括深圳龍華擴展區0008  地塊保障房項目,北京半步橋和西紅門公租房項目和南京江寧上坊保障房項目,共計163  萬平方米。

    2006  年以來,萬科累計參與各種保障房項目建設面積達322  萬平方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