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2 06:54:28
5月17日,中國國際塑料橡膠工業展覽會在廣州拉開帷幕,展覽期間,主辦方舉辦為期兩天的“低碳塑料論壇”,就環保塑料等議題展開探討。巧合的是,也就在兩天前,第三屆中國國際生物塑料應用研討會開講;會后,30余家從事低碳生物塑料的單位共同發起組建 “低碳生物材料產學研創新聯盟”,該聯盟旨在組合優勢資源,推動政府制訂“禁塑”、對降解塑料行業減稅等政策。金發科技(600143,收盤價16.51元)名列聯盟之中,該公司年產3萬噸的PBS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與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共聚物)生產線剛于5月12日試車。
降解塑料行業規模小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制品生產國及消費國,中國近十年來塑料產業發展速度一直快于國民經濟增速,行業保持著每年平均10%以上的增長速度。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塑料制品產量已達5830萬噸,人均消費量約46公斤;其中可降解塑料總產量還不到20萬噸,總消費量不足1萬噸,其余用于出口。借著價格高企的國際原油及民眾對環保、低碳生活的強烈訴求,可降解塑料未來成長空間巨大。
不過,由于規模小、成本高、政策扶持力度不夠,降解塑料生產企業一直處境艱難。
世紀證券分析師顧靜表示,美國很早就推出了扶持政策,民眾環保意識比較強,2002年至今降解塑料的需求以每年超過15%的速度增長。由于技術不夠成熟,降解塑料全球的產量也比較低,以PLA(聚乳酸)為例,美國NatureWorks公司年產能只有14萬噸/年。國內起步晚,海正藥業(600267,收盤價35.50元)控股股東的子公司海正生物產能為5000噸/年。
PLA制品力學強度較低,上市公司似乎更青睞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但產能也不高。
鑫富藥業(002019,收盤價20.91元)2007年開始建設年產3000噸PBS樹脂間歇法生產線,目前二期1萬噸連續法生產線已經試車。金發科技同時在綿陽建設了3000噸/年的PBS樹脂間歇法生產線,隨后還在珠海建設基地,產能擴至3萬噸/年,也采用連續法,今年5月12日已經試車,未來綿陽的一個反應釜將被關停。兩家公司目前的主要競爭對手主要是德國的巴斯夫,“他們PBS的產能為6萬噸/年,但裝置只開啟了一半。”金發科技董事會秘書寧紅濤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
期待更有力扶持政策在前述研討會上,有參會代表以超市購物袋為例介紹說,一個10g的PE(聚乙烯)袋成本為0.07元-0.1元,售價卻高達0.3元~0.5元,超市賺取了高額利潤。一個10g的完全生物降解袋成本為0.3元~0.5元,售價約為0.5元~0.9元,不但民眾接受不了,超市也不愿意幫忙推廣。“正是這個原因,很多企業做著做著就關門了。”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學院教授吳智華感慨道。
寧紅濤則表示:“相信公司此次通過擴大產能,可以降低部分成本。”申銀萬國分析師周小波樂觀地估計,珠海項目采用連續法生產完全生物降解塑料,比此前3000噸中試裝置采用的間歇法生產工藝的制造成本下降5000元/噸,總成本下降約20%。因為暫時不可能完全達產,如果2010年按7000噸的產量、3萬~4萬元/噸的價格計算,預計今年可貢獻每股收益0.024元,完全達產后會達到0.602元/股。
企業想盡辦法降低成本,同時也在期盼有關部門推出更有力的扶持政策,可惜在這方面他們有點失望。除了2007年曾發布文件限制普通PE超薄塑料袋外,其余政策大多是方向性、指導性的。
“低碳生物材料產學研創新聯盟”就是希望將企業擰成一股繩,推動政府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產品,對生物塑料、生物降解塑料、低碳塑料減免部分稅費,對不具有減排、可再生功能的塑料產品增收環保稅費,制訂各項輔助推廣和使用生物、低碳塑料產品冊實施細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