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9 01:47:08
經過連續4個交易日的下跌,本周大盤累計跌幅達到了4.1%,再次回到2900點以下;更為驚人的是,創業板綜指本周前4個交易日累計下跌了9.52%,跌穿900點大關;B股市場同樣意外的大幅受挫,周三,周四連續暴跌。
伴隨股市大跌,市場傳聞也隨之而來,國際板推出,新三板開閘,5月再加息……利空不斷,不過,《每日經濟新聞》發現,證券市場歷史上,重大政策的出臺或新產品的推出,大部分都發生在每年的4,5月份。于是,市場紛紛猜測今年5月的證券市場會有新政策推出嗎?目前,國際板,新三板,轉融通,小QFII都在預期之列。
二季度成重要政策出臺季2004年5月,中小板舉行了啟動儀式,當時熱烈的場面還留在了不少投資人的心中;2009年5月,證監會新股發行改革征求意見稿發布,隨后暫停8個月的A股市場IPO重啟;2010年3月31日,融資融券交易試點正式啟動;2010年4月,股指期貨推出。
歷史總有驚人的巧合,這些對A股市場有重大改變和沖擊的事件幾乎都發生在每年的4,5月份,而且每個重要政策的推出時點的間隔也越來越短。于是,市場有理由預期,2011年5月或許會有重大政策出臺。有市場人士指出,4,5月份剛好在每年的“兩會”之后,在國家宏觀經濟層面有了大致的布局后,是比較好的政策推出時間窗口。
《每日經濟新聞》對比以往各重大證券政策推出時的股市行情發現,除了2009年IPO改革時,大盤呈上漲趨勢外,在2004年中小板啟動前后,大盤一直處于跌勢,從1700多點跌到1200多點后才出現像樣的反彈,而去年4月推出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時,大盤也出現了一波較大的跌幅,從3100多點跌至2400多點后,才開始反彈。
而本周的大盤走勢,在各種利空傳聞中不斷下跌,前4個交易日持續收陰,截至昨日,本周累計跌幅已達到4.1%,已經讓投資者分不清到底是傳聞導致了下跌,還是下跌引發了傳聞。而比大盤的下跌更吸引眼球的是創業板綜指也連續暴跌,本周累計下跌了9.52%,昨日收于894.13點,是創業板開板以來,該指數第二次跌穿900點整數大關。B股市場在周三、周四出現的全線大跌更是蹊蹺,并由此強化了市場對“國際板”即將推出的預期。
轉融通小QFII中性業務更易推證監會今年1月份定調2011年證券市場發展計劃中,提出的八大工作重點,是市場各種預期的主要來源。
其中,擴大中關村試點范圍、建設統一監管的全國性場外市場,成為今年證監會主要工作之首。并且近三年來,證監會首次在年度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顯著增加交易所債市融資規模,規范借殼上市也首次現身年度工作計劃。
新三板,國際板,小QFII,轉融通都在計劃之中,而哪一個會先行才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大同證券策略研究員石勁涌對《每日經濟新聞》分析稱,小QFII和轉融通快速推行的可能性更大。他說:“目前的A股市場談擴容就色變,加上創業板的低迷表現,這個時候推新三板和國際板都是不太合理的,而小QFII和轉融通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是中性的,只要技術上沒有問題,隨時推出都可以。”
所謂轉融通,就是由銀行、基金和保險公司等機構提供資金和證券,再通過券商的渠道將這些資金和證券提供給融資融券客戶。石認為,如果現在推出轉融通,投資者對融資可能會更積極些,間接利好股市。而小QFII(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在境外募集資金進行境內證券投資業務試點)的深入推進,大部分投資者認為會先行于國際板。
有光大證券策略分析師認為,轉融通業務的推出或將提速,首先融資融券的試點就是為了更好地推出轉融通,其次,該方案的出臺具有急迫性,因為目前的融資融券業務已無法起到價格發現的作用,對市場影響較小。另外,在融資融券業務推出一周年后開展轉融通業務,是比較好的時間點。
不過,轉融通和小QFII對A股市場的短期影響并不大,特別是對投資者心理層面的影響,沒有新三板和國際板那樣明顯,因此,市場更為關注后兩者的推出時間表。
國際板新三板 誰先行?“國際板這個事情早就在說,推出也是必然的,而且肯定是越來越近了。”國盛證券金融研究所所長萬克儀對《每日經濟新聞》稱。
新三板,國際板究竟哪個會先行?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曾表示,要研究制定國際板制度規則,全面做好有關技術準備,推進國際板建設。有市場人士指出,在市場“擴容”問題上,監管機構一如既往的謹慎,但相比2010年提出的 “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商,探索境外企業在境內發行上市的制度安排”,國際板工作顯然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行人士表示,對國際板的推出,香港大投行最為積極,不過國際板最終很可能還是以紅籌為主,外資企業就“意思意思”。萬克儀說:“國際板正式推出以后,短期之內肯定對股市有沖擊,但不會比股指期貨的沖擊大。”不過,上海證券分析師認為,國際板的推出并非只有來自擴容方面的壓力,還有積極的一面,比如國際板可能會催生積極的股市政策,對大盤和藍籌股有一定的正面影響。
對于國際板推行時間,大部分業內人士稱下半年推出的可能性更大。
“我認為在國際板與新三板,誰先推出的預期中,新三板更為迫切。”石勁涌說,2011年證監會年度計劃中提出的場外市場建設,就是業內所稱的“新三板市場”,目前新三板的掛牌企業均為非上市的高科技股份公司,項目資源目前集中于中關村科技園區,現在只有機構投資者能參與交易。新三板擴容才是最為急迫的事情,首先,5月份再度加息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再加上民間融資成本高企,導致中小企業融資更是難上加難。其次,對新三板擴容的準備已經非常充分,不管是技術上還是制度層面,已經討論很久了,推出完全沒有問題。
“我的看法是,新三板擴容對股市會有一定沖擊,但是吸取創業板推出的經驗,我覺得新三板的企業應該是低推高走的趨勢,一開始不要過熱。”石勁涌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