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7 01:38:41
數字或許最能直觀地說明問題。3月30日剛在紐交所上市的奇虎360創下134%的首日高漲幅,令人瞠目。哪怕是在普遍認為吸引力不夠的IDC基礎電信服務領域,上周四世紀互聯登陸納斯達克,收盤報18.80美元,較15美元的發行價上漲25.33%。除了新登陸的股票外,與美股整體走勢相比,新浪、百度等老牌中國TMT概念股也表現不俗。
中國TMT概念股的火爆,讓搜狐CEO張朝陽都不禁評價稱,2000年華爾街對互聯網概念產生了狂熱的想象,現在華爾街又對中國互聯網概念產生了狂熱想象。業內人士擔憂,美好的背后是否暗藏重演十年前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的危險。
多因素推動板塊飆漲兩只跟蹤中國科技板塊的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的表現或可作為佐證。TheGuggenheimChinaTechnologyETF(CQQQ)和GlobalXChinaTechnologyETF(CHIB)今年年初至4月21日的回報率分別為17.30%和20.16%。
漢能投資集團執行董事宋良靜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TMT概念股的飆漲背后,有著三大主因。首先是中國實體經濟向好,消費增加效應加強。第二條理由是,近期表現優異的TMT企業已不再是空有概念,而是均有“開創性業務模式”,如優酷、奇虎360的商業模式,“都很有想象空間。”新浪則是另一類代表,盡管上市已久,但憑借微博產品和強勢的媒體價值,贏得了諸多青睞,且其開放平臺搭建潛力有著很大的想象空間。
宋良靜還提及,基于“營收、毛利增長,以及智力型支出的不斷攤銷稀釋,”目前業內產品表現扎實也是相關股票被追捧的重要基礎。
i美股分析師江濤也認為,最新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表現不俗,推動整個資本市場的普遍關注和重估(例如一些老牌TMT公司),于是整個板塊在多只個股帶領下,一路爬升。
此外,江濤還提出,中國概念TMT行業股近來連續的暴漲行情,與美國評級遭降有關系。財經評論人、《華爾街見聞》首席經濟學分析師沈虹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投資人選擇投資、追捧在美國上市,主要市場卻在中國的TMT概念股,背后邏輯很大程度是借其向好的盤面作為對沖期貨、匯率等其他投資手段的杠桿。
掀赴美上市熱潮在美國上市的244只中國概念股中,TMT行業股票無論從股價、市值表現以及集體數量和預備IPO群體規模看,都呈現出明顯整體強勢。244只股票中,股價超過50美元的僅有數家,其中主要以網絡股為主,而市值排名前五的中國概念股也均是網絡股。
從數量看,共有70只中國概念股屬于信息技術行業,幾乎占據了三分之一的江山。
TMT概念股的集團優勢仍在不斷擴大。去年底以來,中國TMT概念股的赴美上市浪潮再度興起。從麥考林、當當網,接著是視頻業的優酷、土豆(因故尚未完成IPO進程),到360奇虎、網秦,接下來有IDC基礎接入業務的世紀互聯,而透露IPO申請信息的則有社交領域的人人網、世紀佳緣,數字閱讀領域的盛大文學,傳媒領域的鳳凰新媒體等。
此外,從事兒童數字娛樂領域的淘米網、SNS領域的開心網、做下載服務的迅雷等公司,據悉也將在近期披露IPO申請信息。
中國互聯網概念泡沫疑慮兇猛涌動的IPO潮和急速集體飆升的股價也令人暗生擔憂。
搜狐CEO張朝陽近日評價稱,現在的資本市場就像2000年,當時華爾街對互聯網概念產生了狂熱的想象,現在華爾街又對中國互聯網概念產生了狂熱想象。
“今天下午在幾家VC的朋友會面時還剛剛聊到這個話題,大家都在關注。”宋良靜指出,相比2000年的那一波中國TMT概念股上市風潮,眼下的新浪潮已“踏實”了不少。
“當時幾乎只有概念,而實際上的市場需求幾乎沒有培育起來。”宋良靜認為,相比之下,現在這波熱潮中風頭正勁的公司基本上都在各自領域中擁有著強勢市場地位,盈利模式清晰,且市場需求已被充分激發。
京東商城CEO劉強東此前也在微博中稱,和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滅前比,這輪互聯網公司市值大漲的基礎不僅存在清晰的盈利模式,更是因為互聯網已經徹底滲透到了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價值根基更牢靠。
“有一點需要注意,目前是中國TMT產業格局確定的階段,被追捧的公司往往在相關領域中有著較強的話語權優勢,如百度于搜索領域、新浪于微博和網絡媒體價值領域,優酷于視頻業領域等,相比目前業績表現,資本市場更熱衷于追逐的是基于優勢市場地位未來的發展空間。”宋良靜說。
另一方面,宋良靜也認為,這波IPO、股價狂飆中,有泡沫存在,“畢竟,整體股價表現要遠遠高于目前相關公司的業績表現,實際運營成績尚不能對這樣的高股價實現支撐。”
“機構投資人總是會短期逐利,”宋良靜表示,除了短期投機因素之外,目前高股價的風險還在于如果中國實體經濟出現下行,特別是有面臨硬著陸的可能時,相關行業將會受到較大影響。
沈虹杉表示,中國TMT概念股受到追捧,很大程度上還是美國投資者看好中國市場。對于可能導致泡沫出現的投機行為,她表示,在美國上市的TMT中國概念股,多數主要還是依賴于中國基本市場,相比美國本土企業,更容易成為投機工具。不過,多數被看好的企業在概念之外都有著較好的基本面,而在國內市場表現并不領先的企業,即便是在行業整體向好的情況下,表現依然不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