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1-04-12 11:37:35
“十二五”期間,我國的保障房建設進入高峰期,開發商參建保障房的比例將隨之加大。目前,萬科、遠洋等開發商仍在探索保障房的盈利模式。業內人士指出,由于保障房的利潤空間較小,上市房企未來參加保障房建設時將更多采取合作模式,通過與上游企業合作,打通保障房建設上下游鏈條,從而鎖定利潤。
在日前舉辦的搜狐企業家論壇上,北京住總集團董事長張貴林指出,保障房建設2%-3%的利潤空間對于上市房企而言較低。相比之下,擁有設計、施工、建材生產、物業管理等一體化產業鏈的開發商則可以集合各個環節上的利潤,在保障房建設中更有優勢。“萬科和住總正就北京西三旗的保障房項目進行合作。目前,開發商在保障房建設過程中想要實現盈利,就需要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張貴林表示。
“建設資金仍是保障房所面臨的問題之一。”張貴林認為,建設經濟適用房和兩限房主要利用社會資金解決。各類棚戶區改造的主要資金渠道是由工礦企業和被改造的職工籌集。而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設主要依靠中央和地方財政。由于租金較低,又不能立即變現,企業的建設積極性并不高。
張貴林建議,保障房建設資金,除了中央財政撥款外,國債、住房公積金貸款、土地出讓金,甚至是保險資金都可以引入。除了財政支持、土地成本支持、稅收支持外,還應鼓勵允許符合條件的企事業單位用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并優先租給本單位無房職工,同時還可試點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建設保障房。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