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2 01:31:57
2010年度基金年報已于本周亮相完畢。年報中基金經理的最新觀點,不少投資者已經先睹為快。然而,由于四季報季報和年報的公布有一定的時間差,有些基金經理觀點就在這段時間內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傳達出了基金經理哪些新的動向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翻閱各家基金公司2010年四季報和年報后,將為您詳細解讀。
重視“估值修復”2010年結構性行情演繹地淋漓盡致,中小板指數屢創新高,而大盤藍籌股則一直萎靡不振。不過,去年四季度,一些股票型基金開始轉身重拾強周期性行業。
在基金的四季報中,鮮有人對估值修復產生重視。但是在基金最新公布的年報中,不少基金經理反復提及“估值修復”。
銀華內需精選基金經理徐子涵在年報中認為:“我們覺悟到,以汽車、家電等為代表的低估值行業的增長勢頭良好,應該存在著估值修復的機會。”而該基金經理在四季報中,并未旗幟鮮明地提出對于低估值行業的關注,而是把投資的注意力集中于資源品、新興產業和央企重組等方面。
華夏大盤基金經理王亞偉,同樣在年報中提醒創業板高估值的風險。“以創業板為代表的高估值品種面臨較大的回歸壓力,擴容節奏的加快,尤其是新三板的推出將加速創業板泡沫的破滅。”而他在四季報中則更關注通脹形勢等問題。
嘉實旗下基金同樣認為,2011年中國經濟與A股市場也將面臨一定的挑戰,與諸多發展中國家一樣,通脹將成為中國近期經濟生活中的主要矛盾,預期政府將在利率與準備金率等方面采取較多的舉措,與此同時,A股市場的供給壓力將依然較大,結構性的估值泡沫也面臨一定的修正。
同樣,富國基金在四季報中認為,會適度把握“十二五”開局之年的結構性投資機會。不過到了年報公布時期,富國基金則認為:“在通脹較高、經濟增長健康、流動性較為緊張的環境中,市場主要圍繞產業升級、十二五規劃、估值修復等等方面展開。”表現出了對于估值修復帶來的投資機會的關注度。
年報關鍵詞:金融、地產去年金融、地產等藍籌股的表現讓篤信價值投資的基金經理備受煎熬,直至基金四季報出爐,眾多基金經理仍不敢輕言對金融、地產的喜愛。
然而時至今年一季度,市場不時展露風格轉換的端倪,近期基金年報公布之際,不少基金經理趁機對金融、地產等行業“表白”。
興業趨勢的掌舵人、興業全球投資總監王曉明在年報中指出:“今年我們比較看好金融服務板塊,我們對于去年銀行板塊表現出如此的同質性表現出吃驚,雖然地方融資平臺的問題仍然存在,但市場不分青紅皂白地規避所有的銀行。”
“從這次次貸危機經驗看,不同銀行由于對風險的控制不同,最后的差異非常大,很多銀行倒閉了;花旗等一批銀行被國有化了,導致原有股東遭受重大損失;還有如富國銀行等借助危機以低廉的價格收購了遇到問題的其他銀行,迅速壯大了實力,股價持續向上。而股神巴菲特恰恰重倉買入的是富國銀行。因此我們認為隨著地方融資平臺風險的暴露,也可以看出銀行和銀行之間對于風險控制的不同態度和能力。”
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同樣不避諱自己對于地產股的選擇,他在年報中指出,調整充分的房地產股也存在估值修復的機會。
基金經理患“恐高”近期市場風格進一步向大盤藍籌等低估值板塊轉移,金融、地產、煤炭等大盤藍籌股紛紛領漲,帶領大盤再次沖擊3000點重要關口,而一些中小板、創業板個股則遭遇“倒春寒”,紛紛下跌回調。
市場上有跡象表明,基金正在調倉換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不少重倉中小盤個股的基金甚至“緊急”拋售中小盤個股,而基金目前的操作策略則體現在了基金年報中,不少基金對于中小盤個股的高估值已經有所警惕。
易方達中小盤的基金經理在四季報中認為,從中長期來看,無論是應對國際社會的壓力或是出于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都將進入經濟結構轉型的階段,2010年表現較好的消費、醫藥、新興產業等板塊仍將是中長期投資重點。
不過,在本周公布的基金年報中,該基金的掌舵人則修正其觀點,指出:“2010年表現較好的消費、醫藥、新興產業等板塊仍將是中長期投資重點,但短期估值較高的壓力需要等待時間和業績兌現的消化”。
大成基金在年報中認為,在行業配置層面,2011年市場難以出現明顯的結構性機會,主要原因是行業前景良好的新興產業板塊整體估值水平過高,存在透支的可能。
匯添富旗下一只基金在四季報中指出,在資產配置中把目光重點投向了泛消費、新興產業,不過在年報中,匯添富則傾向于關注兩類投資機會:“一是優質成長股跌出來的機會。我們相信這類公司只要堅定持有,用時間換空間,必定能夠獲取較好的回報。二是傳統產業中低估值優質公司的階段性機會。估值處于低位的傳統行業龍頭公司,在基本面呈向上趨勢時階段性投資機會也值得重點關注。”
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則明確指出,運用反向投資原則,回避中小盤以及醫藥、食品等熱門行業的高估值品種,發掘被忽略的行業里的優質公司。
一位基金業界人士分析,基金經理不僅擔心通貨膨脹高企,更加擔心中小板、創業板的高估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