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9 01:35:36
對于遲遲未能獲得建造許可證的原因,業界人士認為,或許是主管部門加強了對高溫氣冷堆的安全考量。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3月24日,《每日經濟新聞》刊登《榮成第四代核電站仍在穩妥籌建》一文,引發業界強烈關注。
該核電站是否拿到了建造許可證?按照國務院最新政策,我國將暫停審批新的核電項目,那么山東榮成石島灣核電站是否受此影響?這些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
作為該核電站的大股東,華能集團在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時稱:“項目處于前期階段,國家核安全局不可能發建造許可證。”
審批程序:只完成了一大半
日本核電泄漏危機,讓公眾對核電安全的憂慮加碼。3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我國核設施進行安檢,立即停建不符合要求的核電站,并暫停審批新的核電項目。
近日有消息稱,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廠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項目核準報告順利通過國務院辦公會議批準,即將獲頒建造許可證。
同時,山東榮成市有關方面傳聞,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廠作為我國首座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在經過數年準備后,即將開工。
據了解,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站,由華能集團、中核建和清華大學以47.5%、32.5%、20%的投資比例共同建設和運營。作為該站的大股東,華能集團在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時稱,“項目處于前期階段,國家核安全局不可能發建造許可證。”
據悉,榮成核電站遠期規劃容量為780萬千瓦,包括38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核電機組和40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而由于該核電站同時擁有四代和三代核能系統,其中所建的高溫氣冷堆是世界上首座,所以受到公眾的空前關注。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該核電站在審批方面,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程序。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評估文件顯示,2004年8月17日,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開展高溫氣冷堆示范電站項目前期工作。
2005年11月24日,華能石島灣核電廠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審查。隨后幾個月,在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成為國家重大專項。
2008年2月15日,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重大專項實施方案獲國務院批準。2009年8月,在國核安函〔2009〕72號文件中,國家核安全局就擬向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廠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頒發建造許可證。
在多次評審會上,專家委員會建議頒發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建造許可證,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了解,在此后的兩年間,華能集團一直未拿到。而同位于山東半島上的海陽核電站,其一期工程一、二號機組早在2009年9月就已獲證。
四代核電仍面臨安全考量
對于遲遲未能獲得建造許可證的原因,業界人士認為,或許是主管部門加強了對高溫氣冷堆的安全考量。
針對上述疑問,華能集團發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書面材料詳細講述了四代核電的優勢所在,并認為其安全性可以保證。
該公司稱,在2008年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專項實施方案獲批后,2009年9月,該工程的環境影響報告和建造許可證申請,通過了由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組織的專家委員會評審。
由此,我國研究了30多年的高溫氣冷堆核電工作,正式進入實操層面。而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美國核電項目的未來目標是在2020年前研制出高溫氣冷堆。我國在此領域領先了10余年。
記者實地探訪表明,盡管石島灣核電站一時無法“準生”,但高溫氣冷堆的項目在穩妥進行中。
2010年7月,該示范工程反應堆壓力容器下筒體I特大鍛件(第一件)經全體積超聲波探傷,檢測結果合格,反應堆壓力容器鍛件制造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1年3月,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核島及其BOP土建工程、安裝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簽字儀式進行等。
華能集團稱,高溫氣冷堆具有固有安全性、多道安全屏障以及不停堆換料等安全特性。有關核電專家也告訴記者,這種代表了第四代核能系統的核電站,由于不會產生熔堆,采用的是高溫保護等,因此不會上演核危機。
不過,原國務院核電領導小組辦公室副總工程師及副主任、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湯紫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國內上馬的許多核電站都為二代加技術,現在四代技術的安全性“還未被檢驗”。
湯紫德說,如果核電真正發展到第四代技術,優勢就非常明顯,諸如堆芯不會熔化、輻射很小等,這是世界核電發展的一個方向。
華能提供的安全性說明
華能集團向 《每日經濟新聞》介紹,模塊式高溫氣冷堆(HTR-PM)具有固有安全性和非能動安全性。具體采用全陶瓷型包覆顆粒燃料元件,具有優異的高溫性能(1620℃),在任何事故下將放射性裂變產物幾近全部阻留在燃料顆粒內。堆芯為石墨燃料元件和石墨反射層,熱容量大,功率密度低,延緩事故時堆芯燃料溫度的上升。
另外,事故情況下余熱采用非能動方式載出,主傳熱系統失效時,堆芯余熱可僅借助于熱傳導、熱輻射和自然對流等自然機理非能動地導出。
對于可能產生的核輻射,高溫氣冷堆采取縱深防御的安全原則,設置了阻止放射性外泄的三道屏障。其中,采用全陶瓷的包覆顆粒燃料的熱解碳和碳化硅包覆層及外層的石墨包殼,可有效防止裂變產物及放射性物質外泄。同時,具有通風式低耐壓型安全殼,由混凝土結構的一回路艙室組成,可有效阻止放射性氣體向周圍環境釋放。
同步播報
我國東南沿海監測到極微量放射性物質
每經記者 何珺 發自北京
自日本核泄漏發生以來,衛生部、質檢總局、環保部等多個部門陸續部署各項工作,加大對“放射性”的監測力度,涉及環境監測、食品安全、進出口等多個方面。
昨日,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權威發布稱,繼我國黑龍江省東北部空氣中發現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以來,我國東南沿海部分地區空氣中也監測到極微量放射性物質。專家認為這是日本核事故釋放出的放射性物質經大氣擴散的結果,其對公眾可能產生的劑量小于天然本底輻射劑量的十萬分之一,對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會產生影響,無需采取任何防護措施。
綜合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國家海洋局、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監測分析認為,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未對我國環境及境內公眾健康產生影響。
不過,為確保輸華食品與農產品安全,國家質檢總局25日已發布公告:自即日起,禁止進口日本多個地區的乳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水生動物及水產品;同時,進一步加強對日本其他輸華食品與農產品中放射性物質濃度的檢測,防止受放射性污染食品農產品進口。
隨后,衛生部于27日表示,衛生部及時部署了在北京及東北、沿海的14個省區市開展食品和飲用水放射性監測工作。
“從目前來看,監測到的是極微量的放射性核素,不會污染我國食品和飲用水,更不會對我國公眾的健康造成影響。”昨日,衛生部新聞辦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此前,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表示,衛生部已要求31個省(區、市)的衛生行政部門指定了66家具備輻射污染檢測和醫學處理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輻射污染檢測和醫學處理。
昨日發布的最新監測結果顯示,秦山核電基地、大亞灣嶺澳核電站、田灣核電站周圍多個點位的環境空氣吸收劑量率均在當地本底輻射水平漲落范圍之內,即我國運行核電廠周圍環境輻射水平正常。同時,北京、哈爾濱、長春等40個城市的環境空氣吸收劑量率均處于正常水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