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1-02-25 08:40:51
本周中國石化發行230億元可轉債,令融資加重股市流動性壓力的話題驟然升溫。不過從數據來看,自2010年12月以來,上市公司股權性融資規模已經連續三個月環比下降,從去年11月的1454.61億元,減少至2月的不到500億元。
股市晴轉陰 融資急減速
從2010年11月調控政策出臺之后,A股市場踏上了回調之旅,在信貸收緊和利率上升的影響下,二級市場的流動性顯得越發緊張。尤其是近期中國石化高額的可轉債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關于融資給資金面帶來壓力的討論不絕于耳。
實際上,中國石化僅是個例,從去年11月市場下行以來,一級市場的融資規模已經出現了急劇萎縮。數據顯示,去年上市公司的股權性融資(IPO、增發和配股)規模與二級市場的走勢息息相關,4月股市大跌,當月募集資金降至當年低點449億元;而當11月股指達到年內高點時,募集資金達到了1454.61億元。此后隨著大盤逐級回調,去年12月、今年1月的募集資金分別為1168.75億元和670.02億元。而今年2月份以來,股權性融資募集資金總額僅為466.11億元,基本上處于近十個月的低位。
以上的數據未考慮可轉債的融資情況,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一方面可轉債在轉股之前的債權性更強;另一方面,規避對二級市場的流動性沖擊也是中國石化采取可轉債融資方式的原因之一。
即使將可轉債包含在內,今年前兩個月的上市公司融資合計為1410.34億元,與2010年11月、12月募集資金總額2639.35億元也相差甚遠,融資規模減速的跡象依然明顯。
大盤股發行數量少
今年以來,新股發行節奏十分頻繁,僅本周就有12只新股發行。由于不斷推行市場化的發行改革,這使得盡管股市降溫,但是一級市場依舊火熱。不過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在不減少新股發行數量的同時,采取了抑制大盤股發行的方式降低募集資金的規模。
從2010年四季度開始,新股融資不僅發行市盈率越來越高,而且發行數量更加密集,10月-12月分別有24只、29只和36只新股發行。進入2011年之后,1月份發行新股35只,2月以來有26只,考慮到本月有春節長假的因素,實際的發行節奏依然很快。
不過2月份以來,上市公司首發募集資金僅為259.41億元,不僅與1月份的431.94億元環比下降40%,較2010年2月的313.61億元也同比萎縮17%。
對于目前的一級市場來說,量多但卻不高產,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大盤股的發行長期停滯。今年以來,滬市新股共計發行7只,從數量來看基本上與去年11月和12月持平,不過發行股份最多的內蒙古君正僅為1.2億股,最少的博威合金(601137)只有5500億股,是近些年滬市發行股本最小的新股之一。
回顧2010年,大盤類新股屢見不鮮,包括一季度發行的中國西電(601179)、中國一重(601106),二季度的農業銀行(601288),三季度的際華集團(601718)、光大銀行(601818),以及11月份的大連港。而自大盤回調以來,沒有一家滬市新股的發行股本超過10億股,這是自2009年IPO重啟以來從未有過的。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