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儲備貸款去年激增 今年盛況難再
2010-04-23 01:50:48
每經記者 胡俊華 發自上海
土地儲備貸款漸有取代房地產開發貸款之勢。
盡管多數銀行并未在其2009年報中披露土地儲備貸款的規模,但土地儲備貸款的高增長態勢不容小覷。以興業銀行為例,截至去年末,該行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為307億,同比減118億;但土地儲備貸款余額222.48億,同比增114.58億,增幅高達186%。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近期監管層頻頻出臺措施收緊對房地產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以及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的重視,或令土地儲備貸款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土地儲備貸款占比上升
按照《土地儲備管理辦法》規定,土地儲備是指市、縣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依法取得土地,進行前期開發、儲存以備供應土地的行為。在1996年上海成立國內第一家土地收儲機構之后,各地紛紛成立土地儲備中心來實現對土地的一級開發。土地儲備中心通過財政撥款以及向金融機構借貸,來實現土地收購和土地前期開發、整理。
“除了部分的財政資金支持,土地儲備資金主要還是來自銀行。”一位不愿具名的大行公司業務部人士表示。
目前來看,多數銀行對土地儲備貸款興趣日益濃厚。截至去年末,興業銀行房地產開發貸款占房地產業貸款比重從2008年末的72.14%降至去年末的46.63%。與之相反,土地儲備貸款占該行房地產業貸款比例從2008年末的13%攀升至去年末的33.78%。
與興業銀行類似的,還有民生銀行。截至去年末,在前十名最大貸款客戶名單中,土地儲備中心就占據了三席,分別是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朝陽分中心、上海臨港新城土地儲備中心、上海市土地儲備中心。在深發展的前十大貸款客戶中,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朝陽分中心也現身其中。
除了股份制銀行外,國有大行也對土地儲備貸款青睞有加。有報道稱,建行2009年新增房地產貸款450億元,其中土地儲備貸款占到三分之一;而工行也表示,因去年該行增加了土地儲備貸款,該行房地產貸款占公司類貸款比重也從2008年末的10.6%攀升至11%。
銀行眼中的優質資產
目前來看,土地儲備貸款仍是多數銀行眼中的優質資產。
興業銀行表示,土地儲備貸款主要分布在上海、天津、南京、杭州等財政實力較為雄厚、土地市場較為規范且活躍的地區,還款來源保障性強。
而民生銀行表示,將政府融資平臺、土地儲備、地方交通廳、公路局及公用事業類授信項目統一定義為政府信用類業務,由總行集中管控,全行按統一的準入標準,實行項目預審批制度。
“只要各方操作規范,土地儲備貸款仍稱得上是優質授信品種。”一位股份制銀行高層表示。在該行與當地土地儲備中心的合作中,土地儲備中心運作規范,每年均會編制土地收儲計劃,并建立以地塊為核心的封閉式管理。
該人士稱,特別是在資金運作上,待到土地出讓后,市財政部門會同土地、審計等部門核定,及時將土地一級開發成本返還土地儲備中心,用以償還銀行貸款本息,或作為滾動收購儲備其他地塊的資金,這降低了銀行壞賬風險。
另一位股份制銀行總行對公業務部人士表示,該行發放土地儲備貸款,雖然貸款抵押方式視項目要求靈活多樣,但原則上要求土地儲備中心須落實不少于20%的自籌資金,并與貸款同時到位。
“一般而言,土地出讓金是償還土地儲備貸款最終保障的資金來源。”一銀行人士表示,在現有房價走勢的情況下,只要土地出讓不存在大的問題,銀行信貸資金的順利回籠就有保障。
從數據來看,土地儲備貸款質量情況仍處于較好的水平。一位地方銀監局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截至目前,當地土地儲備貸款余額約700億元,目前不良率為零。
或難再現高增長
從目前一些主要城市公布的2010年供地計劃來看,同比均出現不同程度增長。其中,上海表示今年計劃供地1100公頃,同比增35公頃;天津今年計劃供地2378公頃,增40%;杭州今年計劃供地1729公頃,增61%。
不過,隨著監管層對房地產開發貸款、以及按揭房屋貸款政策日趨收緊,勢必將影響上游的土地儲備貸款。多數土地儲備貸款仍屬于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隨著監管層對地方融資平臺融資風險的重視,土地儲備貸款或難再現高增長情況。
“今年初,銀監會已經發文禁止信托資金用于土地儲備貸款。”一位信托業內人士表示,其實之前做的也不多。土地儲備貸款的主要還款來源是土地出讓金,但由于土地拍賣變現存在不確定性,導致借款償還期限不確定,“銀行貸款可以展期,但信托貸款不行。”
該信托人士還表示,土地儲備貸款有效抵押較少,特別是一級開發證并不是有效的抵押憑證,貸款發放前一些地塊還沒到手,往往需要土地儲備中心提供其他的抵押物。
有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土地儲備中心申請貸款時,需要將土地使用權證進行抵押,有時候土地儲備貸款抵押物確實不充分,但只要土地走勢一直往上走,銀行信貸資金并不存在太大風險。
但該人士同時坦言,由于土地儲備所需資金較大,且基本形成“土地抵押貸款-支付土地儲備前期成本-土地收益還貸”這一資金鏈條,如果遇到信貸政策收緊或地產低潮,資金鏈容易發生斷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