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預期升溫 央票利率意外維穩
2010-01-27 04:33:21
每經記者 曾春 發自北京
1年期央票發行量回落至歷史低點,其發行利率在連續兩次上調之后再度持平,央行貨幣政策收緊之勢暫時放松。
1月26日,央行再度暫停28天期正回購操作,僅僅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發行了100億元1年期央票,發行量較上周減少140億元。發行利率為1.9264%,與上周持平。
1年期央票“量價齊升”之勢被打破,分析師認為這與加息預期不斷升溫有關,央行穩定市場預期的意圖十分明顯,而且隨著春節的臨近,資金需求會不斷上升,央行回籠資金的力度會有所減小。
加息預期升溫1年期央票利率維穩
自央行1月12日意外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之后,市場關于加息的預期愈發濃烈。近日,坊間盛傳央行將于近期提前加息,由此引發加息預期升溫。此前,大部分機構預測加息最早會在一季度末,但是現在部分機構已經將加息時點提前至1月下旬。
1月18日,國泰君安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該機構修正了對于中國加息時期的看法,認為上半年就會展開加息周期,加息的時間最早是1月下旬,最晚是4月下旬,也就是季度經濟數據公布以后的一周以內。
1月2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宏觀經濟數據顯示,2009年第四季度,中國GDP增速達到10.7%,12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9%,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1.7%。CPI繼續保持上升的勢頭。
“一季度央行仍將會以數量化工具調節為主,預計二季度央行才有可能加息。”第一創業證券債券分析師馮佳說,雖然目前物價上漲帶動CPI快速上行,但是春節過后,物價會有所下架,CPI也將隨之下行。等到6月份CPI再度攀高至3%之后,央行才會動用利率工具。
西南證券銀行業分析師付立春也表示,暫時維持原來的預測:央行3季度加息27bp,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加息的時間點確實有可能超乎市場預期。
馮佳表示,央行近期連續上調央票利率,市場加息預期提前,此番1年期央票發行利率暫時維穩,是對市場心理層面的調節。從長遠來看,1年期央票發行利率仍將向二級市場利率靠近,預計年前可能達到2.0%~2.05%的水平。
“1年期央票發行量回落至歷史低點,央行的意圖就是不想發行利率上行。”某券商債券分析師說,央行如果繼續擴大1年期央票發行量,這就意味著發行利率也要隨著上行,但是目前市場加息預期過熱,央行力圖穩定市場預期。
央行節前回籠力度減小
1年期央票發行利率維穩,發行量再度回落,而且央行再度暫停28天期正回購操作,本周有望延續上周凈投放的勢頭。
據WIND資訊統計,本周公開市場到期資金為1460億元。如果央行要想實現凈回籠,那還需要至少對沖掉1360億元。
上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實現資金凈投放280億元,結束了連續14周凈回籠資金的態勢。民族證券認為,隨著春節臨近,資金需求會不斷上升,央行有望維持這個資金投放的態勢。
馮佳也認為,央行節前投放,節后回籠的基調并未改變,考慮到基金分后以及市場資金配置等因素,央行適度投放資金也屬于正常。
市場反應
央票維穩 債市短券走俏
每經記者 陳珂 發自上海
1月26日,央行發行的1年期央票收益率“意外地”持平于上周水平。在獲得這一“指引”后,交易型機構對短券的爭搶熱情再度提振。
“25日和26日市場都預計1年期央票發行利率還會走高。”前述銀行交易員表示,這壓制了這兩天市場對短券的需求。
不過26日央行發行的1年期央票穩定在1.9264%,二級市場現券收益率和利率互換因此均告走低。
另一方面,面對通脹壓力以及加息預期,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債券市場的投資主題已經突出表現在“短期限化”。短期融資券、2年左右的中期票據以及企業債等收益率相對高的信用債和央票,成為市場選擇的重點。
“現在短期限品種非常受市場青睞,尤其是券商和基金這樣的交易型機構。”26日,一券商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長城證券認為,近期央行貨幣政策調整頻繁,市場對加息的預期也有所提前,但由于1季度加息的可能性較低,導致緊縮政策短期內有利債市,其中信用債機會較大。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如果買入長債可以跨越加息周期,而且現在長債收益率還可以,但對于我們這類交易型機構,買入長債可能挺不過加息周期就出現虧損。”前述券商人士如此解釋青睞短期限品種的原因。
前述銀行交易員表示,目前外匯流入的速度非常快,市場流動性充裕的局面沒有太大變化,而投資者縮短資產久期的策略,加上當前短債凈供給并不多,都使得短券需求非常強勁。
而這一操作策略已導致當前信用和利率產品的利差空間快速收窄。目前,一年期AAA級短融的信用利差,已經從去年高點時的110個基點,下降到了現在的60個基點。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1年期央票發行利率今年以來已經累計上漲了16個基點,與二級市場的利差已大幅縮窄至15個基點左右。中投證券預計,春節前央票一二級市場利差有望消失。
中信證券認為,當信用利差大幅縮小到合理水平之后,信用產品也會隨著利率產品變動而變動,尤其是上半年可能有加息的情況下,將對市場形成沖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