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信貸不足 2年后成中國發展瓶頸
2010-01-26 04:33:53
每經記者 田蕓 發自北京
世界銀行預測局局長漢斯·蒂莫昨日(1月25日)表示,金融危機后發展中國家將面臨資金短缺問題,預計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將改變未來10年的金融和增長前景。
漢斯·蒂莫指出,金融市場仍然舉步維艱,私營部門需求滯后,失業率居高不下。在未來5至10年,風險規避情緒上升,金融監管更加審慎,以及需要遏制某些危機爆發前經濟繁榮時期風險較高的借貸行為,這些因素都有可能會導致發展中國家能夠利用的資金更加稀缺,成本更加高昂。
雖然2010年初頭兩周中國新增貸款數量令人驚嘆,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韓偉森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仍表示,長期看來,中國商業銀行的息差不足,效率低下,還是會造成信貸不足的問題。“短期之內中國存在信貸增量過速的問題,但信貸不足將在1年~2年之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的負面因素。”
世界銀行近日在 《2010年全球經濟展望》中警告說,雖然金融危機最糟糕的階段可能已經過去,但全球經濟復蘇依然脆弱。全球GDP在2009年下降了2.2%,預計今年將增長 2.7%,2011年將增長3.2%。發展中國家有望走向相對強勁復蘇,今年預計增長5.2%,2011年預計增長5.8%,均高于2009年的1.2%。發達國家在2009年GDP下降3.3%,預計增速要緩慢得多,2010年和2011年的增長預測分別為1.8%和2.3%。世界貿易量2009年大幅下降,降幅高達14.4%,今年和2011年預計分別增長4.3%和6.2%。
報告的主要作者安德魯·伯恩斯說:“隨著國際金融環境收緊,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將面臨借貸成本提高、信貸總量降低、國際資本流量減少的問題。因此,在未來5至7年,發展中國家的趨勢增長率可能會比在經濟繁榮時期資金充裕且成本低廉的情況下低0.2至0.7個百分點。”
雖然各種形式的融資都有可能會受到影響,但外國直接投資(FDI)與債務流量相比受到抑制較小。然而,母公司將面臨資金成本上升,從而削弱了他們對單個產品的融資能力。因此,從中期來看,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預計將從2007年占GDP3.9%的峰頂降至2.8至3.0%左右。由于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歐洲中亞和拉丁美洲等地區,外國直接投資占投資總額的比例高達20%,如此大的降幅可能會帶來嚴重后果。
世界銀行預測局局長漢斯·蒂莫說:“發展中國家雖然無法規避國際金融環境收緊的影響,但他們能夠而且應該通過擴大區域金融中心和增強當地銀行業的競爭和監管力度,降低國內借貸成本并促進本地資本市場的發展。雖然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見到成效,但采取這些措施能夠擴大資金渠道,并有助于因危機而脫軌的發展中國家重返高增長軌道。”
漢斯·蒂莫表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在去年主導全球經濟回暖,反映出該地區強健的財政政策措施和旺盛的內需。中國是該地區經濟增長的引擎,去年GDP增長達到8.4%。預計這種增長勢頭將延續到今年,預測GDP增長為9%。據估計東亞和太平洋地區2009年GDP增長為 6.8%,預計今年將升至8.1%。制造業產能持續過剩,世界貿易增長提高緩慢,將會抑制GDP增速,使其在2011年很難大幅超越8.2%。
韓偉森對中國2010年GDP的預測是9%,低于其他機構超過10%的預期。“最關鍵的是中國不可能保持去年投資的力度。在2010年GDP增長上,我們持相對保守的態度。”他向每經記者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