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公立醫院改革不能照抄國企模式
2010-01-13 08:09:11
每經記者 何珺 發自北京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方案的遲遲“不露面”,導致各路質疑和揣測的聲音不絕于耳。
1月12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否認了關于公立醫院試點改革 “擱淺”和“推遲”的說法,并透露公立醫院改革不會照抄國企改革的做法。
衛生部否認改革“擱淺”
對于公立醫院的改革,鄧海華反復強調,“這是醫改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要先行試點,然后再穩步推廣。”
“這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方案已經由相關部門修改完畢報送國務院審定,國務院審定以后就可以立即下發執行。它的發布可能會比一般的醫改文件要復雜一些,而不是推遲。”
他表示,個別媒體在報道時對方案的出臺用了“擱淺”的字眼,是不負責任的舉動。事實上,去年12月22號,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已經審議并原則上通過了該方案和試點城市的名單,這標志著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已經基本就緒,而不是“擱淺”。
其實,難的不僅是公立醫院改革,在其他方面的醫改進程中也顯得困難重重。按原計劃,衛生部將在2009年完成全國30%的政府辦城市社區衛生機構和縣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基本藥物制度。但去年12月17日,衛生部藥政司基本藥物制度處處長謝曉余透露,“根據政策制定的進展情況,可能要推遲到明年3月份完成”。
對于基本藥物制度的推行,鄧海華表示,“各地在執行的進度上可能有快有慢,但2010年要實現每個省60%的政府辦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和鄉鎮衛生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
地方“醫管局模式”遭質疑
“我國公立醫院改革各顯神通,政府卻沒有糾偏。這種改革將來付出的學費是很高的。”昨日(12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用了 “兵荒馬亂”和“各出奇兵”等詞來形容目前公立醫院的改革現狀。
目前,在地方公立醫院比較流行的改革方式之一是設立 “醫院管理局”,其具體名稱、設置等各有不同。據報道,成都將管理組織歸屬于地方國資委,而北京醫管局歸屬北京衛生局。
此外,還有一些管理組織直屬于市政府。昨日,記者從安徽省馬鞍山市市立醫療集團辦公室獲悉,該集團成立于2008年,為馬鞍山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負責市級公立醫療機構國有資產的投資、管理、運營。
廖新波認為,醫管局的行政級別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它代表誰來管理企業。倘若歸屬國資委,并按照國企改革的路子走,很可能最后成為國資委向政府提供醫療服務,政府購買服務給民眾。
對于“醫管局模式”,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國務院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工作評估專家顧昕并不看好,并認為“醫管局”未來有可能成為“醫政處”的換名機構。
據了解,“醫管局模式”最早來自香港。顧昕指出,在借鑒香港模式的同時,更應該考慮到內地和香港醫療環境的差別。因為香港的公立醫院完全由政府買單,而內地的公立醫院是需要通過競爭來爭取醫保“付賬”的。
公立醫院改革不能照抄國企
雖然方案至今尚未出臺,但昨日鄧海華明確表示,“公立醫院的資產不是經營性資產,所以公立醫院不是國有企業。不能照搬、照抄國有企業改革的做法來進行公立醫院的改革,這樣才能避免進一步削弱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鄧海華指出,公立醫院必須納入衛生行政部門的統一監管。同時,他透露衛生部有關司局已經提請成都市提交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方案。
此外,對于社會上較流行的“公立醫院股份制”和“社會資本投入可緩解政府負擔”的說法,廖新波一一進行了駁斥。首先,若將公立醫院改造成政府控股或參股的股份制醫院,實質就是政府舉辦營利性醫院。其次,以政府投入不足為由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其結果可能是增加政府的長期投入或者患者的支出。
“為什么不讓民營醫院賺錢?”廖新波反問,“我們應該形成兩個陣營,分別提供不同的服務。政府提供的基礎醫療服務是以公平性為主的,而民營資本提供的是一個自由購買的服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