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3 08:08:41
每經記者 吳文坤 發自北京
河南新密此次關閉314家采石場,盡管其主要動因可能是治理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也有調整經濟結構之意,但對于那些通過合法途徑取得開采權和經營權的采石企業,這樣一刀切地關閉之后,并在長達半年多的時間里沒有與企業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商,以至于這些企業至今不知道“被關閉”的真實原因,同時蒙受巨大的財產損失,這本身是否符合法律精神和相關規定?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幕拉開,今后或將面臨更多的類似問題,從新密的案例看,建立企業與政府間的有效溝通機制應是當務之急。
“這些都是我們已經整理好的材料,由于時間太緊張,還有一部分沒有帶過來。”近日,河南省新密市某大型采石場老板黃明德一口氣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面前拿出了近十份材料,包括《新密市采石場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復印件等。
從去年6月份要求整治,到隨后被要求“自愿關閉”,新密市大大小小314家采石場目前正遭遇著突然而來的“鐵腕整治”。采石場所需炸藥的供應被控制,電力供應也被切斷,更主要的是,市政府尚未明晰的政策,讓這些企業不知未來命運究竟如何。
針對此事,記者昨日(1月12日)撥通了新密市委書記王鐵良的手機,不過他拒絕了電話采訪的要求,表示“要了解情況到新密來談”。
關閉采石場的損失,讓黃明德們曾經在網絡上發帖希望引起媒體和社會的注意。日前,他們又專程來到北京會見律師團,尋求法律上的支援。
突如其來的整治
事情還要追溯到2009年的6月22日。該日,新密市突然發布了《新密市采石場綜合整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整治方案),通知“整治全市范圍內所有采石場及采石廢棄場地”,規定的時間是一個月,即6月23日至7月23日。“我們去年3月17日才拿到的驗收合格通知開工生產,為什么突然整治呢?”與黃明德一起的另一采石場老板李兵說。
根據該方案,在整治后,要求企業年產達到20萬立方米。“對于我們來說,規模擴大并不是問題,就是多投點資。”黃明德表示,但采礦許可證上的開采量是國土資源局規劃制定的,在他給記者出示的采礦許可證上,就標注著“許可范圍:露天開采建筑石料用灰巖5萬噸/年”。因此,開采規模并不能隨意擴大。
更引發質疑的是,整治方案提出的“原料和產品要進入全封閉料庫封存”。李兵認為這既不必要也不現實,因為原料和產品堆存后是靜止的,并不產生粉塵。
要求“自愿關閉”
讓上述企業主質疑的,還有新密市有關部門的后續行動。
去年6月23日,新密市各鄉政府通知各自所屬的采石場開會,有的鄉長表示,“回去該拆機器就拆機器、該賣設備就賣設備吧。”
隨后,新密市環保部門又給采石場送來了整改通知書,驗收時間從原來的7月23日變成了7月8日前,足足縮短了半個月。
“我從2009年初接手采石場后,辦理采礦證等所有證件就花了半年。”一位女老板對記者表示,現在僅僅給企業主半個月的時間,在這些時間里不但要辦好環保證件,還要安裝好環保設備,“簡直是天方夜譚。”
這些企業主看來,出臺整治方案更像是一個借口,新密市相關部門的目的直指采石場關閉。
黃明德表示,在整治方案推出的3天后,也就是去年6月25日,所有采石場都被停了電,生產必需的炸藥也被停了。6月27日,新密市開始派出工作組來監督落實采石場關閉情況。該市下屬的袁莊鄉政府召集所有的企業主開會,并讓各企業主在一份自愿關閉申請表簽字,而并非整改申請表。“有一些人簽字了,但很多人在表上注明了要擴大生產規模、要整改等。”
隨后,新密市政府督促拆機器的工作人員下到各個采石場。據了解,截至目前,新密市只有十幾家采石場沒有被完全拆除,其余的基本上都拆完了。上述女老板對此很不解,“我們是手續齊全的、合法的采石場,他們有權力這樣做嗎?”
在拆除設備過程中,新密市又下發了“采礦權注銷申請登記表”,要求企業自己申請辦理注銷 《采礦許可證》,黃明德表示,目前沒有一家企業在該登記表上簽字。
企業主損失慘重
據了解,在新密市此次被關閉的314家采石場中,投資大小不一,最多的投資有2000萬~3000萬元,最少的也有100多萬元,其中500萬元及以上的約在20家左右,300萬~500萬投資的占了大部分。
更為關鍵的是,這其中的大部分企業主都是在2007年之后才擴大投資規模或者新進入此行業的。
2002年,新密市加大了招商引資的力度,眾多民間資本進入了石材行業,2005年以前,采石場曾達到1000多家的規模。隨后,在2007年4月,新密市推動了礦產資源方面的整合,采石場的數量大大減少,規模也越來越大。石材行業也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
眾多民間資本正是看中了這樣一個市場機會。“現在的石料銷路根本不用愁,利潤率一般是在30%左右。”李兵介紹,新密市距離鄭州僅有20多公里,現在鄭州眾多工程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以前鄭州70%的石料來自于新密。
“我剛投了200多萬進來,還沒開始賺錢,政府關閉企業,不是讓我的投資打水漂嗎?”上述女老板說。
黃德明的虧損更為嚴重。據他介紹,他現在的采石場投資規模在500萬元左右,其中50%是自有資金,100萬元來自銀行貸款,還有100多萬元是向朋友們借來的,利息高于銀行利息約一倍。他另外還投資近100萬元收購了一個廢棄的采石場,正準備擴大生產規模,卻遭遇了整治行動,“現在80多萬元的設備正在露天閑置。”
李兵現在也十分后悔,他的采石場投資300多萬元,去年6月初,曾經有一個浙江老板提出要用450萬元收購他的采石場,他遲疑了一下,結果就遭遇了整治,“現在這樣的情況,誰還敢來接呢?”
必須面臨的現實是,根據上述幾位企業主的預測,半年的停產整治,讓314家企業除去投資成本外,包括正常收益在內,平均每家還面臨50萬元左右的損失。而這個損失,目前看來還會延續下去,上述企業主表示,新密市有關部門目前并沒有透露出具體的時間表。
新密采石場的停產,讓河南滎陽、登封等地的同行企業大大賺錢了,“鄭州市現在的石料價格翻了一番,登封的采石場現在一個月賺到的比得上以前的一年。”李兵的話里頗有些遺憾。
因環保問題關閉采石場?
事實上,企業主們對新密市采取上述做法的初衷并不清楚。
按照規定,環保局每年都會定期、不定期進行環保指標抽查,不合格的采石場都要立即整改,如不整改,很快就被停產。在去年3月份年檢過后,有95家采石場拿到驗收合格通知并開工生產。“才開工三個月,就要整治?”黃明德實在想不明白,如果是因為環保問題關閉采石場,那么僅僅幾個月前的環保抽查結果還有沒有效力?
在整治方案中提到,采石場產生污染,對此,上述企業主表示,“粉塵污染的問題在前幾次整改中基本上解決了,現在的生產過程都有撒水以降低粉塵。”李兵認為,在破碎、篩選環節加大封閉措施,完全可以解決粉塵污染,并沒有到要關閉采石場的地步。
讓企業主們更為疑惑的是,新密市到目前為止沒有給出明確的表示,采石場停產關閉后,將對該產業如何處置?
據了解,新密市專門成立了一個采石場綜合整治工作小組,由新密市委書記王鐵良、市長謝霜云任組長,政法委、紀委、組織部、公安局、檢察院、信訪局、發改委、國土局、環保局等幾乎全市所有的行政機構都參與其中。
記者昨日致電該市發改委、國土局、環保局等機構,卻沒有得到任何有效答復,其中主管副市長趙高翔、國土局局長鄧振舉、環保局局長劉寅手機一直無人接聽。“(此事)市委市政府負責,我們下面全力配合。”該市國土局辦公室主任在電話中說。
律師:此舉有違法之嫌
“新密政府不能這樣違法行政。”黃明德表示,對因國家產業政策而確實需要關閉的采石場,政府應當依照法律程序妥善安置并實行相應補償。而且,整治行動要拿出法律依據,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治標準,并要盡快定出整改驗收的時間表。
“我們都是證照齊全的企業。”上述女老板認為,在半年的無條件停工停產及拆除設備后,政府應該對上述行為所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
黃明德等企業主近日到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進行法律咨詢,該所隨即派遣了兩名律師赴新密現場。
“新密市目前對上述企業的勒令關停及強制注銷采礦權許可證的行為,已經構成行政處罰,并對上述石礦企業的礦業權、經營權及其他合法權利造成損害。”該所張玉成律師昨日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新密政府無權根據自己設定的標準處置民營企業的產權及礦業權。
該所律師平云旺認為,由于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上述石礦企業的生產經營在工商、稅務、環保、安全生產、采礦權許可等環節上存在問題,因此新密政府上述責令關閉礦山、勒令停產整頓、強行注銷采礦權許可證等行政處罰行為嚴重違反《物權法》等規定,沒有事實基礎和法律依據,依法應予撤銷。
一位王姓企業主對記者表示,新密市對采石場的整治有必要一步一步進行。“先制定細致的環保等指標,然后再鼓勵大廠兼并小廠。”但他認為,重要的是,政府要有科學合理的規劃,同時也要給企業主們一個溝通的渠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