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宏觀經濟政策是否上演變奏曲?
2009-12-29 05:10:09
每經記者 徐奎松 發自北京
2009年,對于中國來說是值得銘記的一年。這一年初始時,各行各業一片“寒冬”氣象;這一年,中國政府有力的宏觀經濟政策及時有效地遏止了經濟下滑趨勢,在全球范圍內率先走出了衰退的陰影;這一年,“中國工人”入選《時代》周刊年度人物,這是世界對于“中國在主要經濟體中保持最快發展速度、帶領世界走向經濟復蘇”的評價。
到2009年末,中國經濟復蘇之勢已漸明朗,盡管仍然面臨許多問題,但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已經做出了相應調整,相信經歷了風雨之后的中國,會在2010年見到更壯麗的彩虹。
在持續14個月的經濟刺激之后,2009年12月11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大聲地向世界宣告:中國經濟已經實現“V”型反轉,這是足以寫入世界經濟史的了不起的成就。
中國經濟之所以先于世界其他國家走出經濟低谷,主要得益于在危機時刻及時推出的宏觀經濟政策:4萬億財政投資政策、擴大內需政策和十大產業結構調整政策。
不久前的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審時度勢,將2010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進一步轉向“針對性和靈活性”,乃至轉向“百年之計和整體轉變”的調整層面,形成獨特的中國宏觀政策模式。
兩年兩次重大調整彰顯宏觀政策決策魄力
2007年發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在之后迅速蔓延成一場“災難性”的世界經濟危機。為挽救經濟危機,全球統一步調,采取“猛藥型”的財政刺激政策與天量貨幣投放措施。與歐、美、日、法、德、韓和印度等不同的是,中國政府在2008年的下半年,迅速出臺了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的同時,一方面,因出口大幅減退,轉向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快速調動發改委、工信部等國務院相關部委,在45天內,推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
正是這一系列重大政策“組合拳”,折射出決策層面的宏觀戰略眼光。從時機上看,及時把握住了大波動、大危機中進行經濟戰略調整的機遇,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擴內需政策體現出這種經濟戰略意圖。從力度上看,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穩、準、狠,有效地遏制了下滑,提振了各界信心,隨后的經濟發展形勢也證明宏觀政策的出臺非常果斷有力。
數據顯示,在政策刺激下,我國工業增速從歷史最低點,也就是2009年1~2月份的3.8%,到10月份上升到16.1%,11月份升至19.2%。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11月初說,中國經濟關鍵要看工業,工業左右全局。所以,工業增速出現波動,整個經濟形勢也會相應地波動。整個工業分為39個大類,重點監控494種重要產品,到今年10月份,80%的產品產量都在加快增長。
從價格指數看,經歷了連續9個月的負增長后,今年11月CPI轉正,同比增長0.6%。至此,2008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大收成效,避免了經濟持續放緩,順利實現了今年經濟增長“保八”的目標。
如果說2008年末為2009年制定的宏觀經濟政策是“挽救型”的,那么,200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0年的宏觀政策無疑是 “挽救+方式轉變型”。挽救,是指2010年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實際需要增加針對性和靈活性。而方式轉變,實際是對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具有相當的針對性。
其中最典型的是擴大內需政策和中小城鎮戶籍改革政策。城鎮戶籍改革政策,說明中央宏觀政策已經謀劃出了一個“百年之計”,也為“十二五”規劃打下基礎。城鎮戶籍改革,既拓寬了中小城市的規模,減輕大型城市的人口壓力,也是擴大消費最實際有效的手段。
十幾年的農村消費政策為什么效果有限?根本原因是農村分散、生產型企業和零售企業下鄉成本太高。人群集中消費,成本低了,企業才有動力。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陳雨露說,城鎮化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只有實現了城鎮化,內需與外需的矛盾、區域發展不協調、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等問題,才能更好地得到解決。
通脹有險無患重在管理好“通脹預期”
2010年最大的經濟隱患無疑是通脹。
從2009年7月開始,圍繞是否會發生通脹,各家學派觀點針鋒相對。“學者派”的吳敬璉、李稻葵、胡祖六和謝國忠等人,提出資產泡沫已經形成,天量信貸、國外資金、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的因素影響,潛在的通脹概率較大;“官員派”的姚景源、賀鏗、鄭新立和范劍平則認為,通脹不會發生,只存在通脹預期。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此的表述是“管理好通脹預期”。
從理論上講,引發通脹的先導條件主要有兩個:一是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二是整體物價水平上升。就貨幣供應量看,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09年1~11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9.21萬億元。11月,居民戶貸款增加2377億元,存款增加533億元。說明老百姓的投資加大,預計房地產投資和小型金屬類產品囤積將是重點;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門貸款增加570億元,而存款增加4768億元,其中,企業存款增加3154億元。這說明,企業的信貸資產很大一部分又轉入銀行。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曾在11月份披露,僅是今年1~9月份,企業新增存款4.8萬億元;由此可見,在貨幣供給飽和實際需求的情況下,非金融性企業所持有的貨幣不會形成通脹元素。相反,一旦哄抬物價,興起物品搶購風潮,居民所持有的信貸資產會迅速轉化為引發通脹的主要因素。
從目前物價走勢看,受11月上旬的大雪影響,水、電、油(包括成品油和食用油)、菜、肉、蛋類價格持續上漲,物價水平迅速抬高,通脹預期加大。
國家統計局12月1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CPI轉正,增幅0.6%,但是,1~10月份CPI還是負數。所以,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物價的增長是恢復性增長,目前還遠離物價警戒線。臨近元旦和春節兩個大節日,物價還有上揚可能。但適度加以調整,是不會引發通脹的。
對于通脹的走勢,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給出三個判斷指標:一是看國際石油價格走勢;二是看國內鋼材、建筑材料、煤炭等價格走勢;三是看農產品價格走勢。
厲以寧說,目前美國經濟復蘇速度緩慢,未來一段時間內,石油價格不可能大漲,對我國影響不大;鋼材、建筑材料和煤炭類價格盡管有上漲的因素,也不排除大漲可能,但只要GDP增速在9%以內,生產資料價格就不會大漲。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顧問劉國光表示,如果實施的宏觀政策力度不變,到明年(2010年)四季度才可能發生輕度通脹。如果未來宏觀政策由寬松逐步收縮轉型,通脹的控制情況可能會更好。
所以,只要宏觀調控得當,就不必擔心通貨膨脹。通脹預期只是一種可能性判斷,并不意味著通脹一定會發生。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和政策的調整,都可能使通脹預期消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