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5 04:24:08
每經記者 肖曉芬 發自上海
中國醫藥消費是一塊每年3000億元的市場“蛋糕”,隨著新醫改政策的推行,這一市場還將高速增長。因此,各路資本都瞄準了這塊“蛋糕”。
目前,各大醫藥商業龍頭正在加快擴張的步伐。國藥控股H股上市、“新上藥”整合浮出水面。同時,國內醫藥商業領域排名第三的民營醫藥商業龍頭九州通集團 (以下簡稱九州通)也開始沖擊上市之路。
總部位于武漢的九州通日前宣布斥資3億元在上海建立亞洲最大的醫藥物流中心,而國藥控股、上海醫藥也正加速在各自空白市場上的醫藥分銷網絡布局。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新醫改的推進及企業資本運作的加強,未來醫藥商業并購將進一步加劇,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更高,醫藥商業企業新一輪洗牌即將到來。
醫藥商業龍頭爭相整合上市
今年9月,國藥控股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醫藥上市公司。此外,上海醫藥擬通過吸收合并上實醫藥和中西藥業,并注入上藥集團和上實控股其他醫藥資產合計近74億元,打造 “新上藥”的計劃正在進行中,已全部完成了國資委、發改委、商務部等全部批準程序,12月23日,“上藥系”三上市公司已公告因證監會審核新上藥整合停牌。
上海醫藥集團助理總裁葛劍秋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待證監會審批最后一關完成之后,重組將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包括進行技術上的合并等。新公司將成為集聚上實和上藥兩大集團核心醫藥資產和業務的單一上市平臺,擁有223億元總資產,成為A股市值最大、覆蓋醫藥行業全產業鏈的綜合性醫藥龍頭。
與此同時,九州通也正謀劃上市。“2007年,公司引進6000萬美元的融資就是為了加快在國內的擴張,目前公司管理層已經定于明年在國內A股主板上市。”九州通技術總裁谷春光透露。
從銷售額看,2008年國藥控股銷售額超過390億元,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醫藥流通企業;整合后的“新上藥”以272億元位列第二;九州通銷售額達180億元,2009年預計達到220億元。
目前,具有全國性醫藥流通網絡的只有國藥控股和九州通,上海醫藥、南京醫藥、廣州藥業等仍屬于區域性龍頭企業。
分析人士指出,醫藥流通企業上市,意味著它們的賬上現金將會大幅增長,除了補充流動資金、進行物流設施建設等募投項目以外,對外并購和擴張將是資金運用的主要領域,其他區域性的龍頭公司也在積極尋找并購標的。
國資仍占絕對優勢
目前我國現有醫藥流通企業1.6萬家以上,數據顯示,目前,“國字號”的國藥控股占據約10%的市場份額,上海醫藥占5%左右,九州通則占據4%左右,南京醫藥、廣州醫藥等公司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按照新醫改規劃,中央政府在未來3年內將投入8500億元,用于改善醫療設施和提高醫療的覆蓋率;預計在今后5年內,我國藥品需求量將以每年15%~20%的速度發展。
因此,幾大龍頭紛紛在國內經濟最活躍、醫藥商業最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和首都經濟圈布下“重兵”,并且在全國范圍內加緊通過收購或以開分公司等方式 “圈地”,打造全國性的醫藥商業網絡。
國企、民企各有側重
此前,國藥控股宣布與云南藥品有限公司并購重組切入云南市場,其中國藥控股占60%的股權。作為我國最大的醫藥分銷商,國藥控股網絡已遍布全國,旗下子公司幾乎都是當地的商業龍頭。截至今年9月,國藥控股已擁有30多家分公司,覆蓋了全國超過40個一級城市、200多個二級城市、5000多家目標醫院和2萬多家零售藥店。
谷春光則透露,九州通除了在華東地區建立現代醫藥物流中心外,明年還將在南寧、哈爾濱、合肥等地建立大型現代醫藥物流中心,投入也都具備相當的規模。截至目前,九州通在全國范圍內共規劃建設了34座醫藥物流配送中心,并在14個省級城市擁有大型現代醫藥物流配送中心。
目前,上海醫藥也加緊了 “圈地”。據了解,近來處于重組進程中的上海醫藥正同時進行一系列拓展華東地區的醫藥分銷網絡的舉措。包括增持寧波醫藥股權,與蘇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公司等,以鞏固華東地區醫藥商業龍頭地位。同時,上海醫藥還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拓展力度,包括重組河南商丘新先鋒藥業、增資上藥安慶公司和重慶上藥醫藥等。
兩大國資醫藥商業龍頭加速擴張,讓民營醫藥商業企業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
不過,谷春光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藥控股、上藥和九州通這三家醫藥流通企業針對的市場側重點各有不同,目前國藥控股和上藥主要側重于大的三甲醫院,而九州通更側重于基層醫藥機構,包括民營醫院、鄉鎮衛生院這些基層醫療機構及藥店。不過,從公司戰略上講,三甲醫院九州通也遲早要做的。”
事實上,中國一年3000億元的藥品消費中,其中70%~80%進入公立醫院終端,未來醫院渠道份額的爭奪勢必將迎來激戰。
【深度解析】
新醫改提升醫藥流通業集中度
隨著新醫改各項配套文件的發布,醫藥行業的洗牌也將加速。
由于政策的引導,醫藥流通領域的集中度提升或許將快于醫藥制造領域,有業內人士指出,”不能進入省前三的醫藥流通企業將會消亡。”
“醫療機構2010年首次開始實行藥品集中采購和配送,醫藥商業必將加快整合。”招商證券醫藥行業研究員張明芳指出,各級醫療機構在實行藥品集中采購和配送招標時,對配送商的信息管理、現代物流能力等軟硬件的要求的門檻大大提高,中小企業不可避免地將被大型企業收購,行業集中度提高是必然趨勢,市場份額將向商業龍頭加速集中。
業內也有共識,未來地方政府在采購過程中的保護措施或不可避免,但全國性醫藥商業企業由于具備經銷渠道的優勢,將成為地方政府和醫藥企業的首選,具有更強的議價能力。
“中短期內,招投標政策導向帶來的醫藥流通企業向省級市場集中正在提速,長期來看,市場向全國性的流通企業集中將是大勢所趨,中國醫藥流通企業的數量也會逐漸減少。”一位醫藥分析人士表示。
摩根大通分析人士預計,國藥至2015年的市場占有率可升至16%。
根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統計,目前中國前三名醫藥商業企業國藥控股、上海醫藥、九州通占醫藥市場銷售額的比重在逐年提升,從2007年的19.2%上升到2008年的20.1%。
數據顯示,目前美國醫藥分銷的前三位即占到整個醫藥市場95%以上份額,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麥卡森公司(McKesson)和卡迪諾健康有限公司(CardinalHealth),分別占據全美市場30%以上份額,其中麥卡森公司一年銷售額就達368億美元。
業內人士指出,根據國外的經驗,目前國內醫藥商業領域仍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