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商業精選

每經網首頁 > 商業精選 > 正文

淘金數字出版 內容商技術商爭當“帶頭大哥”

2009-12-18 04:36:37

每經記者  謝曉萍  發自北京

        很難想象,中國出版集團同方正可能會走上同一個擂臺。

        一個是以出版物生產和銷售為主業的出版巨頭,一個是提供技術服務領域的佼佼者,兩者在業務上的區分原本應該涇渭分明,它們的PK就好比關公戰秦瓊一般。然而,兩巨頭最終在數字出版領域上卻  “狹路相逢”,形成了一種戰略競爭對手的模糊關系。

        在中國出版集團憋足了勁準備搭建國家級數字出版平臺時,近日,方正集團率先公布與上海張江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參與共建第一個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張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業內人士表示,這只是游戲的開始,隨著雙方業務的不斷推進,有關數字出版“帶頭大哥”的爭奪也將不斷升溫。

“帶頭大哥”之爭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此次中國出版集團計劃搭建中國出版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全流程數字出版平臺——“中國數字出版網”。

        中國出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成勇向記者表示,中國數字出版網受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指導,并在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立項,總投資2.69億元,第一期投入為2000萬元,中國出版集團也被列入國家信息化的試點單位,成為86家試點單位中唯一入圍的傳統出版機構。

        巧合的是,張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是2008年由新聞出版總署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組建的首個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總投資2.85億元,其中張江集團出資1億元,方正集團出資1.85億元,而這也是張江基地建設以來最大的合作項目。

        “因為有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大力支持,以及張江集團對數字出版基地獨特的運營思路,堅定了方正參與共同建設的決心。”方正集團高級副總裁方中華說,雙方將在移動閱讀終端研發、圖書門戶運營,以及數字復合出版技術項目上進行合作。

        北京某出版社社長向記者表示,兩個“中字頭”的數字出版項目,投資也都是2億多元,做的是相同的事情,而這背后的推手正是利益的博弈。相關資料顯示,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在2006年的總產值是200億元,2007年為360億元,2008年達到530億元,2009年預計為750億元,3年的平均增長速度達到56.2%。

        上述社長表示,中國出版集團同方正之間與其說是在探索數字出版產業發展,還不如說雙方在打一場搶攻市場的戰爭。而隨著雙方戰爭的擴大與升級,也導致周邊的業者與出版社面臨加入哪一個陣營的問題,即使他們現在看不懂所選擇陣營的商業模式優缺點何在。

難以逾越的鴻溝

        實際上,雙方并非一開始就成為對手的。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早在2008年4月,中國出版集團就與方正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數字出版領域的技術、產品、解決方案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并共同規劃基于出版集團的數字出版解決方案。而中國出版集團數字傳媒公司也正是當時掛牌成立的。

        然而現實卻沒有那么美好。中國出版集團的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雙方在簽訂戰略協議之后,就再也沒有了下文。“我們只是戰略合作而已,并沒有涉及到太多實質的業務。”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有美好的合作愿望,但技術服務商與傳統出版商之間一直存在著一道鴻溝,在技術提供商深度參與內容資源建設的同時,很容易導致與出版機構的對立。“方正同傳統的出版社合作,一般是40%的利潤分成給傳統出版社,但實際上分到出版社的錢卻很少,一家出版社一年下來也就只有幾萬塊錢。”一位同方正合作的出版社人士向記者透露。

        對此,文字著作權協會(以下簡稱文著協)副總干事張洪波表示,一方面,數字出版產業沒有統一的數字出版流程,其中包括版權費分成等,都是由企業和作者或出版社簽約自定,沒有國家規定;另一方面,沒有統一的平臺或第三方來針對收益進行監管,保護出版社和作家的版權收益。

        而漢王電紙書事業部產品總監陳紹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傳統出版領域中的“誠信缺失”已轉接到了數字出版領域。在數字出版鏈條上,“點擊欺詐行為”一直讓出版人憂心忡忡,這也是各大出版社希望自建數字出版平臺的最重要的原因。據陳紹強介紹,現在各大出版社主要是以下載流量或點擊率為基礎的付費模式為主,因此流量或點擊率的真實性就成了出版社與數字出版商合作中的焦點問題。

        陳紹強告訴記者,數字出版領域的產品形態有很多,許多產品的銷售、收入也是不透明的。“出版商常常不知道自己的產品到底被賣了多少,能獲得多大的收益,信息的不對稱也導致了現在越來越多出版社沒有安全感,不敢把自己的內容交給技術服務商。”

各自為營的難題

        據劉成勇介紹,中國數字出版網將是集原創、版權、銷售、供需為一體的電子商務平臺。“內容是一次性制作,形式是多渠道發行。”而方正的戰略規劃也相當清晰,就是要打造一條“內容編輯-出版機構-數字銷售-數字終端”的數字出版產業鏈。

        “兩家都表示要搭建統一數字出版平臺,但是對各自來說都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上述出版社社長認為,技術和內容數字出版商各自為營搭建平臺對雙方來說都有過不去的“檻”。

        作家出版社副社長扈文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商業模式的模糊性讓內容商對技術商失去了信任。隨著出版社轉企改制,也為國內各大出版社發展數字出版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技術商想通過自己技術的優勢來控制數字出版產業鏈已不可能。”扈文健表示,幾乎所有的內容提供商都認識到,誰的內容資源更豐富,整合能力更強大,誰就能控制市場。“由于與技術商合作賺不到錢,內容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就想自己單干,不再充當技術商的‘奶牛’而賺取微薄的利潤。”

        對此,陳紹強表示,現在出版社對技術商心存芥蒂,導致了技術商發展數字出版遭遇到一個瓶頸。據他介紹,漢王目前同各大出版社合作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一次性付給出版社版權費,具體的金額有不同的標準;第二種是分成模式,而這一種是出版社現在最不愿意合作的模式。

        有業內人士表示,方正旗下的數字出版業務一直關注于B2B行業,主要服務于圖書館、企事業單位等機構型用戶。現在轉而投入B2C業務,其經營思路和理念上的轉變也必然會存在一定難度。

        而中國出版集團的數字出版網同樣遭到了扈文健的質疑。他表示,中國出版集團作為一個企業,扮演何種角色來整合數字出版產業鏈?“全國幾百家出版社,要進入你的平臺,除非你可以運用資本收購。”一名出版商也向記者表示,全國500多家出版社,且涉及到各大出版集團的利益博弈,要將這些資源全部整合,對于中國出版集團來說,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面臨很大的阻力。

        對此劉成勇認為,大家同樣都是內容商,或許有更好一些的合作基礎,在合作的模式上也是多樣化的,可以是資本入股也可以是資源提供。他表示中國出版集團只是搭建一個平臺,收取很少一部分技術服務費。

        但也有業者擔心,分散的一個個中小出版社如果與技術提供、內容集成的公司合作,可能被邊緣化,喪失定價話語權和知情權,從而淪落為“內容提供商”的弱勢角色。

誰來主導數字出版

        據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技術與出版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張澤介紹,國外的出版集團,像培生、企鵝、斯普林格等,或是在大眾出版領域稱雄,或是在教育出版領域獨占鰲頭,沒有一家是橫跨所有出版門類的綜合出版集團,這就意味著內容商始終擁有絕對的話語權。

        張澤認為,當前最關鍵的就是誰可以提出一個“共贏的盈利模式”來發展數字出版產業,而不是在爭執數字產業鏈上的角色問題,“未來產業鏈是一個什么樣的形式都還是未知。”

        對此,有專家呼吁,應該由政府出面來建設一個國家級別的圖書館,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引導產業鏈的發展。此前就有消息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有意搭建一個國家級的數字圖書館項目。據接近新聞出版總署的相關人士表示,數字出版產業隸屬于新聞出版總署科技司,而此前該司關注比較多的主要是網游等相關產業,“這個領域還比較新,相關部門熟悉業務制定一定的行業標準也需要一個過程。”

        文著協副總干事張洪波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也表示,數字出版產業都面臨著授權、權利保障、資源重復建設問題,建立國家級統一數字出版資源平臺、建立市場規范,已經刻不容緩。“需要盡快完善立法,將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落到實處。面對眾多‘孤兒作品’,需要建立‘延伸性集體管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